[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西街庙会
2015-02-13 09:48:12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每月农历廿六是开元寺的勤佛日,同时也是老泉州人逛庙会、感受浓郁民俗文化的传统节日。

每月农历廿六是开元寺的勤佛日,同时也是老泉州人逛庙会、感受浓郁民俗文化的传统节日。

西街庙会发端于“勤佛日”,是泉州最具本土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最初庙会只是为了方便老百姓祭祀祈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西街庙会开始出现贩卖等商业活动,后逐渐演变成集祭祀、购物、娱乐于一体的定期的文化集会活动。西街庙会体现的不仅是泉州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还承载了展现地方特色、提升当地形象的功能。如今,西街庙会已成为泉州打造旅游特色品牌的重要平台。

随着春节日渐临近,农历马年最后一个勤佛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期《闽南周末》将带您一起走进泉州的传统庙会。 (淇齐)

西街:见证庙会 感受年味

每月农历廿六这一天,西街可以说是这座城市里醒得最早的一条街。

从当日凌晨开始,街上的小贩们便开始行动,抢点摆摊;“勤佛”的信众也早早来到开元寺,烧香、吃斋面、祈福,天还没亮,整条街道就开始热闹起来,一直持续到下午。

居住于西街的阿耒告诉记者,每月农历廿五,经过西街就可见紧闭的寺门前方走道上一长溜摆了些小箱子和倒置的泡沫箱,顺着大门呈八字形。那是隔天要在那里摆摊设点的小贩们放的。第二天早早的,那些纸箱、泡沫箱都换成了有主的摊位。老式的人守着老规矩,用着带记号的泡沫箱来代替通宵排位的辛苦。这样的规矩一直延续至今。等香客们礼佛完毕,出寺门时,小贩开始兴高采烈地叫卖着食物与香纸供品。

“西街庙会,人特别多,是做生意的好时机!”一直在西街卖润饼的亚佛说。

庙会源于开元寺“勤佛日”

每月农历廿六,开元寺都会举行“勤佛”仪式。从凌晨开始,西街香客如潮,这样的热闹延续了多少年,现在几乎没人说得清。

每月这一天,黎明时分开始,数以百计的善男信女涌入开元寺,寺内人头攒动,上至90岁老人,下至3岁小孩,还有不少从外地赶来的信众加入敬佛队伍。仪式开始后,由一名僧人带领,引诸善男信女在大殿内向佛行礼诵经,后从大雄宝殿出,绕行到东西双塔,再行至拜亭,沿拜亭石条绕行回大殿内诵经行礼。“勤佛”绕行时,僧人手执木鱼,边敲边诵经,信众跟随其后,诵唱“南无阿弥陀佛”。信众们的手提袋里,装满供佛的香烛、鲜花和水果,在大殿前供上鲜花和水果,燃一炷香,许下心愿。“勤佛”形式结束之后,由开元寺寺僧、居士为参加“勤佛”信众和前来拜佛者布施斋面,而布施斋面从来不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

据开元寺法一法师介绍,“勤佛”是泉州开元寺最负盛名的佛教活动之一,在佛教中亦是法会的一种。西街庙会,正是依托开元寺的“勤佛日”自发形成的。庙会传统从抗战时期开始

据释法一介绍,西街庙会在“抗战”时期就有了。当时,百姓生活艰难,寺里决定开仓赈济灾民,而海内外善信都主动捐资,支持寺院这一善举。于是每月的这一天,各地百姓和香客络绎不绝,到开元寺来吃斋面、参加转佛仪式。这个传统,除了“文革”期间中断过一阵,一直保留至今。

与其他地方庙会不同,美食和商品在西街庙会都只是陪衬,只为了渲染气氛,而祈福文化才是主角。泉州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协会名誉主席陈瑞统说,祈福习俗由来已久,泉州作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有着相当深厚的宗教文化气息,体现了泉州人爱国爱乡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直观展现了泉州深厚多元的文化积淀以及传承千年的鼎盛文脉。

见证庙会 “累并快乐着”

●受访人:文子 (30岁,教师)

每月廿六,西街钟楼下都会立着一块交通警示牌,写着“勤佛赶集日”——文子说,这块牌子正好恰如其分地折射了西街当天的人流盛况。

10年前,文子在西街路口开过一家店,经营佛具。也是从那时候起,她切切实实见识了开元寺“勤佛日”庙会的独特魅力。

“早一天晚12时左右,整条街就开始被四面八方赶来的小摊贩打破宁静,热闹了起来。他们肩挑手提着各式货品来到这里,为的是能抢先占到一个好位置。我们在这街上或附近开店的虽不用那么早,但也基本不敢睡觉,怕睡过头。一般是半夜3点左右,我们也会赶快挑上准备好的货物占位置去。当日凌晨四五点,西街就可以用‘水泄不通’来形容了,而卖的东西则差不多可用‘一应俱全’形容,有佛具、鲜花、各式供品、衣服等。”

“不管吃的用的,大家都使出浑身解数叫卖。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累。大冬天,为了赶这个日子,除了起早贪黑、浑身哆嗦,脚是最受罪的,没地方坐,只能站一会蹲一会跪一会,即便这样,半天下来,脚还是麻得不像自己的。二是心里温暖。虽然像我等内心都盼望着东西能多卖些出去,可是,大家相互间都非常客气、谦让,不会为争抢一位顾客红脸吵架,有事需临时走开,相邻的摊主都会主动帮忙照看一下。”

后来,文子换了工作,也就没再到这里摆摊。但每到农历廿六,她几乎都以香客的身份参与“勤佛”仪式。

换了一个角度看西街的庙会,文子说,只是换了另一种累和快乐。“高峰时,你根本不是自己在走,是被人流推着向前。为了不让手上的供品被挤坏挤掉,我也经常学着其他香客,把供品高高举过头顶,然后侧身挪步,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开出一条道,挤进去,敬完佛,以同样方式挤出来,再换上轻松的心情,开始在集市里淘货。

“我摆摊那会儿,东西多是多,但较质朴、单一,比如碗糕,以前是纯手工制作的‘田螺肉’,买时,用个红色塑料袋一装了之。现在花样、包装都多了。再比如鲜花,以前就插在白色塑料桶里,一般是水仙花和菊花,随便一捆就可以了,现在,花名多得让你叫不来名字,包装也越来越精致。总之,现在现代、时尚的东西渐渐多了起来。”

每次,文子都能淘到自己喜爱的东西,然后拖着疲累的双脚,心满意足地回家。

“这一天生意最好”

●受访人:孟丽玲(食品店老板)

腊月廿六,正好是“小年”,这几天,也是丽玲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孟丽玲20岁时接手家族生意,店里都是泉州老传统古早味,麻粩、寸枣、贡糖等食品,都是信众们“拜拜”需要准备的。每到勤佛日,店门口人来人往,异常热闹。其中“寸枣”最为畅销。春节吃寸枣,是泉州人的传统习惯。“寸枣,又叫‘寸金枣’,很多人来买就是为了图个吉利。”丽玲说,不少市民前来购买,顺便带些回去当年货。

这一天来烧香的人群中,除了泉州市区,还有晋江、南安、惠安等县市区的信众。廿五晚上11点多就开始有香客到来,虔诚之心可见。仔细观察这些信众,颇有意思,其中不乏仪表堂堂神闲气定者;也有不少衣着豪华,筹满志得,派头十足者;当然,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祈求来年平安健康……这样聚集人气的地方,衍生商机是必然。廿五晚上,整条西街连服装店都没有关门,彻夜灯火通明。“开着灯才能招徕到客人嘛,我们的灯特别亮,大家在外面看就感觉到浓浓的年味。”丽玲说。

“一大早到庙里进香许愿,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发达什么的都要起个大早,希望能得个早利。”所以西街很早就已经人满为患,熙来攘往的人流,各个摊位塞满街,弄得进香都有点儿困难了。街道上商贩不断吆喝着叫卖碗糕、甜粿、花包等传统小吃,连一些传统样式的锅碗瓢盆都买得到,这里就是一个热闹的泉州味大集市。当然,最忙也是最开心的一天,因为这一天的买卖是平时的好几倍哦。“一年到头,这一天生意最好。”

 

感受“勤佛”日

●受访人,陈伟泉(男,作家)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素有“泉南佛国”、“闽南蓬莱”之称,蕴藏着无数的佛教文化与民俗仪式,其中每月廿六,是泉州开元寺历史悠久的勤佛日。

陈伟泉第一次体验勤佛日,是在2013年6月份,当时他是为参加一个征文领奖活动去的。

“上午8时随着人群进入开元寺,穿过拜庭,便到了勤佛日的主要活动阵地——大雄宝殿。此时大殿内早已香火缭绕,佛灯通明,梵呗声声。因为人数众多地方有限,许多信众更是把贡品直接摆在了露天台阶上。有个僧人手执木鱼,边敲木鱼边诵经引领着勤佛的人群顺时针而行。不知道绕了多少圈,信众们才停了下来。

“勤佛仪式结束后,走到殿后,一股香气扑鼻而来,许多老的少的,手端斋面,或坐或站,香香地吃着。原来每次勤佛完,寺僧都会提供给参加勤佛的信众们一顿早点。偶得这样的意外惊喜,真的很开心。

“什么是幸福,其实平安就是幸福!勤佛是善良的泉州人祈求菩萨保佑阖家平安的一种最朴实的行为,这样的情景在开元寺延续多年。有人说,勤佛是一种养生之道,因为生命是精神与物质相互和合的,人的肉体是物质,而心的灵性则是精神。我们的心要静,愈清净愈健康;身要动,不动就会生病。勤佛与拜佛是同样的道理,只是勤佛是身动心不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净化了心灵,久而久之,便成就了人性中最初最本质的念想了。”

逛庙会 感受民俗文化

●受访人:青羊(男,插画师)

春节前夕,泉州人爱去逛庙会,因为庙会是中国独有的民俗文化,千百年来一直传承至今。青羊喜欢庙会,庙会能唤起她对童年的回忆……庙会上人山人海的,每个人脸上带着喜悦快乐,热闹的气氛影响着每一个人,由于个人爱好摄影,青羊更喜欢去庙会上寻找一派和谐欢乐的景象,这样就可以捕捉到一些很好的镜头。

青羊在开元寺附近有个工作室。“每年腊月廿六这天,整条街上的叫卖声、车鸣声以及各种嘈杂声所都会提醒我,今天是‘勤佛日’,春节也快到了。记得每到这一天,原本就很拥挤的西街被堵得水泄不通。但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过年的感觉。”

许多人在礼佛之后就在寺外两边的摊位上买年货、尝小吃,有的正与摊主讨价还价,有的碰上熟人寒暄几句……总之,这种景象让人仿佛穿越回到了旧时,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一下便拉近了。

庙会上不但美味让人称道,连叫卖的方式也与众不同。青羊说,琳琅满目的美食,绝对是庙会不可或缺的亮点,也更是让吃货们舌尖最为迷恋的味道。每年的这天,在庙会上经营特色小吃的店家,有的在店铺外支个布棚,亮出字号,里面摆了条案、长凳;有的则只将担子或手推独轮车停在一处,任人围拢,站立而吃,经济实惠。除了丰富多样的年货和小吃外,庙会上还多了不少在市面上已绝迹的传统农家小吃。让游客在逛庙会的时候有机会了解泉州的传统文化。

“逛西街庙会的经历,让我感受到泉州浓厚的传统民俗文化。此外,我还觉得西街庙会不仅体现了大家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还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展现和延续。逛庙会是一种享受,享受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经典的文化庙会给人以好的心情,老人孩子其乐融融。过年就是图个热闹,出来走一走更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过年气息。”

专家观点

泉州原味民俗值得保护

●受访人:陈桂炳(泉州师院闽南文化生态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庙会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可上溯至周代。庙会习俗是各地庙会中最为重要的活动,它与宗教(包括被视为“准宗教”的民间信仰)寺院庙观的宗教仪式有着天然的联系,如开元寺的“勤佛”(按:“勤”字仅取其泉州方言的字音,与其字义无关)即是。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现象,庙会自产生以来,就与地方经济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且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由每月农历廿六开元寺“勤佛”日而形成的西街庙会集市日,亦可视为地方经济繁荣的可喜现象。就社会功能而言,庙会文化还有助于社会和谐。

开元寺的“勤佛”日之由来,“勤”,即闽南语绕圈的意思,最开始,是寺院师父们一边绕着大雄宝殿走一边念经,为寺院内部活动,后来寺里决定每月廿六,开仓赈济灾民。慢慢的,每月这一天,香客百姓都到开元寺来吃斋面、参加“勤佛”仪式。可见,开元寺“勤佛”日缘起的初衷,与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友善等具体内容是吻合的,对于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当前商品经济大环境中,有些地方的庙会文化也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这也是应该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的。

西街庙会,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古代风气的沿袭,虽历经岁月洗涤,但仍保持着原始风貌,从中可窥见闽南文化的特色,已然演化成泉州的一项民俗活动,在当前大力提倡保护传承泉州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值得好好加以保护。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