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立法法》通过 地方特色法规将有泉州制造
有了地方立法权,泉州有望尽快出台针对跨行政区域的规划管理条例。
在日前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中国授予设区市地方立法权、规范授权立法、明确税收法定原则,并对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边界划定等,这是中国15年来首次修改《立法法》。
对泉州人来说,这次《立法法》的修改意义非常重大——泉州很快将成为拥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在我省,原来拥有这项权力的只有福州和厦门。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士近日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泉州市目前已展开前期调研,为享有立法权后的立法工作做准备。
泉州拥有地方立法权后,会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及普通市民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泉州本地设立的第一部地方法规,将会在哪个领域?连日来早报记者采访多名代表委员、专家学者、律师及普通市民,请他们谈谈对这一利好的期许和建议。同时,由于地方立法权限仅限定在城乡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几类事项,泉州市相关部门也对此发表看法。
早报记者 赵鹏云 林福龙 李心雨 实习生 林淑娟\文 潘登 庄丽祥 胡彦明\图
有市民建议,泉州可制定地方特色法律法规,加强对历史名城的保护、对闽南文化的传承。
【部门期待】
立法法修正案的通过,意味着泉州即将拥有盼了多年的地方立法权。此次下放的地方立法权,主要涉及城乡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三大领域。那么,作为这些领域的职能部门对此事有何看法?昨天记者采访市城乡规划局、市文广新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
市城乡规划局:
地方立法权可助力泉州环湾规划
市政协委员、市城乡规划局局长黄世清表示:“泉州拥有地方立法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黄世清称,泉州作为福建省设区市之一,经济实力强劲,但由于历史原因,一直没有地方立法权。而城市建设与管理涉及的问题千头万绪,虽然泉州有政府出台的实施条例,但缺乏法律支撑,“一旦实施起来,不仅力度不足,也无法一步到位”。
随着泉州城市向湾发展,目前泉州的城市规模已超过现有的行政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缺乏法律依托”。有了地方立法权后,在规划建设领域,泉州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出台针对跨行政区域的规划管理条例。“正在着手修编涉及发改、规划、环保等多个部门的‘多规合一’,意味着将环湾规划范围内的东西统一放到一张图纸里面。有了这个尚方宝剑,做起来也比较顺理成章。”
市文广新局:
立法权下放对文化保护是场及时雨
“立法法修正案的通过,对泉州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一场及时雨。”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称,泉州有了这个权力,可根据地方历史文化的情况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历史文化的保护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出宝阳称,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海丝遗迹众多,闽南建筑独特,涉台文物尤其珍贵。对于文物保护,“国字号”的大法,像《文物法》全国通用,但遇上一些地方特色的文物保护,却又有点宽泛。“地方立法权中限定的历史文化保护领域,对泉州尤其合适。”
出宝阳透露,接下来市文广新局将根据泉州地方历史文化的实际与特色,选取一些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立法项目,逐层申报。“像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类的)保护与传承的条例制定尤其紧迫,这方面涉及海丝文化、闽南传统建筑、涉台文物等多个方面。”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
为地方立法设“五道防线”
新闻 延伸
在15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上,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赋予更多城市立法权并明确“税收法定”原则等。
立法法修改赋予地方更多立法权,这是否会使立法过多过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郑淑娜说,将为地方立法设“五道防线”,维护法制统一和权威。她说,第一道防线是赋予地方立法权的工作要“全面赋权、稳步推进”,而不是一下子全部放开;第二道防线是把地方立法权限限定在城乡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几类事项;第三道防线是不抵触原则,即制定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包括所在省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第四道防线,是设区的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要报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行;第五道防线是备案审查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华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仲川:
10多年奔走呼吁 盼来地方立法权
戴仲川
【独家专访】
回顾泉州争取地方立法权的艰辛历程,不得不提一位身份特殊、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就是连任三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民建福建省委副主委、华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仲川。就泉州争取地方立法权的历程,以及泉州获得立法权后对政治、经济等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今后泉州在开展立法工作时的建议等,昨日戴仲川接受早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历程 10多年奔波 为泉州争取立法权
戴仲川今年已是第13次参加全国两会。从2003年他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领衔提出“泉州申请较大的市”,到2009年提出修改《立法法》的建议,十几个年头一路走来,支撑着他的就是“泉州什么时候能拥有地方立法权”这一信念。
聊起泉州争取立法权的历程,戴仲川感慨良多。2003年他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发达的泉州,地方性法规的缺位问题比较突出。”他称,2000年立法法颁布前后,除直辖市外,全国拥有立法权的只有三类城市:省会、经济特区和较大的市。因此,从2003年开始,每年的全国两会上,戴仲川都会提交相关建议,“向国务院申请批准泉州为较大的市,赋予泉州地方立法权。”
计划赶不上变化。时间转到2007年左右,事情突然出现大波折——“较大的市”审批全面冻结,“申请较大的市这个路行不通,泉州与地方立法权擦肩而过,很是可惜!”
在这种情况下,戴仲川又萌生了建议修改《立法法》的念头。经过周密调研,精心收集,2009年全国两会上,针对《立法法》存在的一些问题,他领衔提交一份议案,建议对《立法法》进行修正。之后该议案经全国人大主席团审议,被列为大会正式议案交专门委员会办理,在修改立法法时予以吸收。2014年,戴仲川再次提交相关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立法法修正案提交大会审议并高票通过。”戴仲川兴奋地说,泉州终于盼来了地方立法权。
影响
因地制宜制定法规 助推泉州改革发展
按照新修订的《立法法》,包括泉州在内的全国所有设区市将获得地方立法权。戴仲川说,泉州具体何时开始行使地方立法权,还要经过一定的程序,“除了福州和厦门,我省哪个设区市先享有立法权,由省人大常委会确定,再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不过戴仲川也表示,无论是从人口数量、经济总量还是立法需求,泉州都有条件成为省内第一批有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
戴仲川说,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差异很大。因此,从国家层面制定的一些法律,总体上比较“原则”。泉州作为著名侨乡、历史文化名城,地方特色非常明显,因此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大的法律框架下,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从而助推泉州的改革、发展。
“地方法规不能与上位法抵触,只能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戴仲川说,如果上位法对某一事项没有规定的,泉州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法规,从而推动本地的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此外,一旦有了相应的地方法规,除了助推改革发展,还能进一步推动地方依法行政,让政府做每一项事时“依法有据”。
观点
法规代替红头文件 更精细也更人性化
取得地方立法权之前,泉州在城乡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方面,有不少红头文件。相比之下,这些红头文件并没有法律约束力,在遇到具体事项进入法院审判环节时,司法机关也不能依据文件来办案。戴仲川说,一旦有了地方法规,这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对一个城市的管理和保护来说,地方性法规比红头文件效力更高。
戴仲川说,每一部法律的制定,都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某个事项通过广征民意、反复探讨和调研,最后制定出严谨的地方法规,代替原有的红头文件,可避免制定的法律不够严谨、公正。
“比如城市建设和管理比较粗放,通过立法,可以让建设或管理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戴仲川说,泉州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立法进行保护,如今是非常有必要。“只有高质量行使地方立法权,才能对泉州的改革开放、城市建设起到关键的作用。”戴仲川说。
建议
制定地方性法规前 泉州要做充分准备
“从目前来看,泉州的立法能力和立法需求并不匹配。立法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不但需要立法方面的专业人才,还要加强具体负责机构建设,并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戴仲川说,泉州在制定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前,一定要做足这三个方面的充分准备。首先,应在全国人大、省人大的指导下,对相关立法工作人员加强培训。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也要适当增加立法专业人才,尤其是法律方面的人才,并加强相应的工作机构的力量。
“立法是一项很严肃的事。”戴仲川建议,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可以整合高校及一些法律团体的力量,为起草地方法规的草案做准备,同时形成相应的工作机制。
戴仲川说,泉州取得地方立法权,其实与每位市民息息相关,“每一位市民都要关注,并积极参与到法规的制定过程中”。戴仲川建议,每一部法规制定前,在征求意见时,市民们应该踊跃参与,发表观点,让新立的法规更加科学,更能反映市民的意愿。“一旦法规颁布,大家就要严格遵守,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更美好。”
【各方声音】
为立法做准备 泉州已展开调研
□许华生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环城委主任
泉州之前没有地方立法权,而国家和省里的一些法律、条例往往比较宏观,当泉州和其他设区市碰到一些地方特殊问题时,经常会出现“无法可依”的局面。许华生说,一旦泉州享有地方立法权,可以根据本地情况,做到立法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更便于操作。
一旦泉州享有地方立法权,哪些领域最迫切需要立法?许华生说,设区市的立法权范围是有限的,不是任何问题都可以立法,只能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市容卫生等领域立法,而在税收等政治、经济、社会管理领域没有立法权。
许华生说,全国人大通过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后,可能马上会实施,但也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已在省里的统一指导下,为立法工作做准备,展开前期调研工作。“泉州还没有立法的经验,只能慢慢摸索,并借鉴其他已有地方立法权城市的经验。”
立法前广征民意 与法学专家合作
□吴情树 华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律师
“地方立法权下放后,有利于调动地方立法机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一件好事。”吴情树说,泉州获得地方立法权后,通过设立一些地方法规,让政府有更大的作为。但是,地方立法机关在行使这项权力时一定要谨慎,不能突破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也不能减少行政机关应承担的责任,更不能限制和剥夺公民的权利。
吴情树说,目前一些地方立法机关和人大代表的立法经验还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且在制定地方性法规前,一定要设立一个专门审查机构。他建议泉州人大常委会与地方法学专家加强合作,通过调研、论证,提高立法质量。在立法前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必要时组织召开听证会,广泛征求民意,畅通参与的渠道。
根据新修订的《立法法》,地方立法权限限定在城乡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几类事项。吴情树建议,在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方面,泉州应制定更严厉的排污标准;在市容卫生法规制定方面,对摆摊设点等问题进行长远规划、管理和疏导;在城乡管理法规的制定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规划也应“入法”。
设立特色法规 保护历史名城
□曾先生 市民
“地方立法权的下放,涉及面广,与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相契合,像泉州这种经济发达的城市尤其迫切。”针对设区市即将获得地方立法权一事,市民曾先生非常期待。
曾先生称,泉州作为经济强市,由于一些地方性法律法规不完善,尤其是城市管理方面的法规,比如城市渣土垃圾的处置、餐厨垃圾的处理,只有市政府下发的文件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办法监管到位”。
同时曾先生还建议,可借此次设区市立法权的改革,让泉州获得更多的政策空间。此外,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闽南文化元素突出,“在获得地方立法权后,泉州可设立一些地方特色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历史名城的保护,对闽南文化的传承”。
(来源: 东南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