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托”筑房 你见过吗?
泉州丰泽区城东街道东门窑一堵老墙,见证海丝辉煌
东南网4月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郭冰德 文/图)“以前三面墙均有,如今只剩余一面‘碗托’墙了!”10多年前,泉州民间画师张和平在泉州市丰泽区城东街道的东门窑一带,看到一幢三面墙均由烧窑的“碗托”筑成的房子,近日再次前往,发现三面墙仅存正面的一堵了。昨日,张和平对导报记者如此感叹。
“碗托”筑成的房子,在泉州很可能独一无二,见证泉州海丝辉煌,应该加以保护。
古窑“碗托”筑成“奇墙”
在张和平带领下,导报记者来到泉州城东的后路,看见一幢低矮的平房,人字筑、红砖入石、红砖封壁,典型的闽南风格建筑。据当地村民称,这古厝约建于清朝年间。
大门正面的墙体上半部为红砖,下半部是表面为“瓦当”的构件筑成。“这不是瓦当,它是‘碗托’或者称为‘匣托’。”张和平说,这些“碗托”在烧窑时用来托住烧制的碗、碟、盆等物品。
一个个“碗托”垒起来,颇像一幅画。“事实上,‘碗托’呈圆柱状。”张和平说,其高度在一二十厘米。导报记者数了下,共有9行、200多个“碗托”。
张和平说,上世纪60年代和10多年前,他都来过这里,当时三面墙有“碗托”。张和平拿出了画于13年前的这幢古大厝的画,画中,除了目前仅存的“碗托”墙外,另外两面也几乎是“碗托”筑成。
古人建房在废窑就地取材
据了解,目前在泉州市其它地方没有发现“碗托”筑厝的现象,为何在城东这一带发现呢?
当地69岁的居民魏先生告诉导报记者,在宋元时期,这里有出名的两处窑址,后来被学界称为“东门窑”。
在张和平和当地居民的带领下,导报记者来到了这幢房子西侧一二十米处的山丘。据称,这处山丘就是以前窑址的一部分。果不其然,地上、土堆里、杂草丛中,随处可见瓷片,大部分为瓷碗的碎片,其颜色以青色居多,较大的碎片中,掺杂着青、褐、灰、白等颜色。而往山坡上走,更有三五块成摞的瓷碗碎片。
张和平和几名居民说,这幢房子距离窑址很近,宋元时期烧窑兴盛,后来衰落,未再生产,先人建房子时就在附近就地取材,找来大量的“碗托”及烧窑构件作建筑材料之用。
“东门窑”至今未发掘保护
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多次前往“东门窑”调查。他介绍,2008年,中国古陶瓷学会研究人员到泉州考察“海上丝绸之路”窑址时,在市区“东门窑”窑址发现大量宋代瓷器,其中有种暗刻画花大碗,在2007年“南海一号”沉船上也发现过。
在进村的沿溪道路杂草丛中,有一块不起眼的石碑,背面写着“未经允许 不得挖掘”,另一面记录:“宋东门窑址 窑址分布于后路、碗窑二村,是宋元时代制瓷遗址。所产的瓷器为当时泉州海外贸易的输出品,是研究福建陶瓷史及泉州海外交通史的实物资料”。落款为“泉州市人民委员会立 公元一九六四年五月”。
张和平说,几十年来,“东门窑”未曾发掘或进行保护。而这幢“碗托”古厝,已无人居住,应该加以保护。
相关报道>>>
独一无二 城东有面“碗托”墙
由东门窑遗物筑成,见证海丝辉煌,至今未发掘保护
“碗托”墙用东门窑遗物筑成
核心提示
10多年前,泉州民间画师张和平在丰泽区城东街道的东门窑一带采风作画时,无意间看到一幢三面墙均由烧窑的“碗托”筑成的房子;近日,张和平再次前往此处采风时发现,这三面墙仅存正面的一堵可以看得到,其他两面已被旁边的新房遮挡。
“碗托”筑成的房子,在泉州很可能独一无二。它也从侧面反映了泉州东门窑历经的兴衰,更是泉州海外交通史、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宝贵遗存。
□记者廖培煌 实习生彭坚林 文/图
古窑“碗托”筑成“奇墙”
在张和平的带领下,记者驱车前往探访。张和平所说的古厝位于城东社区的后路角落,穿过村中民宅,紧邻着几幢新楼房的中间地带,有一幢低矮的平房,出砖入石、红砖封壁,典型的闽南风格建筑。
在大门正面的这堵墙,记者见到:墙体的上半部分为红砖,下半部分表面全为“瓦当”。“这不是瓦当,是‘碗托’或者称为‘匣托’。”张和平说,这些“碗托”就是烧窑时用来托住烧制的碗、碟、盆等物品。
一个个“碗托”垒起来,颇像一幅画,每个“碗托”直径约10厘米。“事实上,‘碗托’呈圆柱状。”张和平说,其高度在一二十厘米。记者数了一下,共有9行、200多个“碗托”筑成半堵墙。
据了解,这幢古厝建于清朝年间。张和平解释说,20世纪60年代和10多年前,他都看到过这幢房子,当时三面有“碗托”。张和平拿出画于13年前的这座古大厝,画中,除了目前仅存的“碗托”墙,另外两面几乎都是用“碗托”筑成。附近的居民说,旁边的新房堵住了另两面墙,现在看不到了。
墙上的碗托
废窑遗物 建成百年古厝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我市其他地方没有用“碗托”筑厝的现象,为何在城东这一带发现呢?
当地69岁的居民魏先生告诉记者,原来,在宋元时期,这里有出名的两处窑址,后来被学界称为东门窑。
在张和平和当地居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这座房子西侧的一个山丘。据称,这个山丘就是以前窑址的一部分。果不其然,地上、土堆里、杂草丛中,随处可见瓷片,大部分为瓷碗的碎片,颜色以青色居多。
张和平说,这座房子距离窑址很近,宋元时期烧窑兴盛,后来衰落,未再生产,先人建房子时就地取材,找来大量的“碗托”及烧窑构件作建筑材料。
张和平说,“碗托”由耐火土烧制,非常坚硬。“先人很可能就是看中其坚硬这一点。”也因此,这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房子,似乎都比其他夯土、红砖筑成的房子,来得牢固。
位于后路的东平窑遗址附近有大量的瓷碗碎片
南北二窑 见证海丝辉煌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对外贸易上,瓷器是必不可少的贸易品。
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中曾多次前往“东门窑”进行调查。他介绍,2008年,中国古陶瓷学会研究人员到泉州考察“海上丝绸之路”窑址时,在东门窑窑址发现大量宋代瓷器,其中有种暗刻画花大碗,而这些瓷器,在2007年时“南海一号”沉船上也发现过。
据了解,东门窑是泉州烧造外销瓷的重要窑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的青釉刻花夔龙双环耳瓶是该窑的代表作品。
陈建中介绍,东门窑兴建于南宋,当时城东一带有很多滩涂,可以顺水路直通海边。东门窑分为南北二窑,主要器型有碗、盘、碟、罐、炉、瓶等,北窑产青瓷和青白瓷,而南窑则以青瓷为主。
窑址遭侵占 “东门窑”盼发掘保护
在进村的沿溪道路杂草丛中,有一块碑记,其北面记录着“未经允许 不得挖掘”,另一侧正面记录:“宋东门窑址 窑址分布于后路、碗窑二村,是宋元时代制瓷遗址。所产的瓷器为当时泉州海外贸易的输出品,是研究福建陶瓷史及泉州海外交通史的实物资料。”落款为“泉州市人民委员会立 公元一九六四年五月”
当地居民魏先生说,遗憾的是,几十年来,“东门窑”未发掘或者进行保护,连文物保护单位都不是。另外,旧窑址所在的山坡果林已被人承包,窑址会不会被毁坏,还是未知数。
来源:泉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