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追忆泉州7位民间大师:循大师足迹前行 谨慎创新

2015-04-03 08:10:47 吴月芳 林莉莉 陈紫玄 陈建辉等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兴也大师,衰也大师

上千年技艺的安溪蓝印花布,随着传承人黄炯然去世,面临失传的窘境。

安溪县博物馆馆长易曙峰说,蓝印花布的传承基本都是家庭作坊,全靠民间艺人,所以容易消亡,“这种手工技艺不应局限于家庭,而是要肯于收徒传艺,让它发展成一个产业”。

“传统技艺之间其实可以结合,大有文章可做”,易曙峰认为,蓝印花布独特的蓝白魅力,与铁观音吻合,可以依托茶产业,开发杯垫、茶巾等产品,通过几十万茶叶营销大军“借船出海”。

同样,小小的木偶头,却有30多个工艺步骤。黄义罗老先生生前说,学成这项技艺要5年时间,非得是真心热爱此技艺者才能坚持。光热爱还不行,还须有绘画、雕刻、雕塑等功底。

黄义罗创办了传习所,免费教授,陆续有人慕名前来,但20多个学生没有一个坚持下来。

大师不是随便就能练成的。作为新一代的传承人,黄紫燕也曾到各中学去授课,但没有成功,“孩子们喜欢画,但雕刻、打磨等技术的确很难,他们操作不了”。

德化陶瓷有着独特的破局之路。

普通市民到德化购买大师的陶瓷,如果没有熟人或专家指点,很可能难以下手:小小一件瓷器,动辄上万元;至于那些没标价格的,很可能要几十万元。

这就是大师的含金量。

德化县政府统计,省级以上大师就有61个,已形成完整的产业形态。德化县政府相关人士分析,有家族传承色彩的,更易被市场接受。如许兴泰的儿子许瑞峰、许瑞卿,苏清河的儿子苏友德、女儿苏爱芬,作品价格都更高一些。

为了促进各门户之间的融合,促进大师之间的合作,2011年,德化县启动“名师带徒”,16名省级以上大师签约收徒145名,徒弟有成、师傅有奖。上述负责人说,培育土壤,是让大师和工艺都能薪火相传的根本。毕竟,一枝独秀不是春。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