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县市新闻 > 正文

德化南埕公社时代的记忆:老建筑命运未卜

2015-05-07 10:01:12 李宏图 连江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被唤醒的时代记忆

1965年,梁福榜调到南埕购销站当营业员。5年后南埕购销站取消,成立南埕供销合作社。梁福榜从营业员做到普通干部,后来任南埕供销社主任,直至退休。

“在以前,这里是最热闹的地方,买卖都在这。”梁福榜踏上木梯,曾经工作过的二楼宿舍,如今已成堆放杂物的储藏间。对他而言,那是一段难以抹去的记忆。在那个年代,人作为个体被削弱,个体生活被集体的潮流卷裹着。

“票据,是那时代的特征。所有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生活必需品,都直观地体现在一张张纸上。”梁福榜感叹地说,那段时光好像都融进一张纸里了,板凳票、蜡烛票,还有尿票、粪票,甚至“语录票”、“文盲票”等,品种之多、之奇,今人难以想象。

“很多交易就是在这些公社建筑里完成的。当时能在这个地方上班,可是很体面的!”83岁的吴棉老阿婆说。

阿婆回忆,用布票换来的一些布,都舍不得自家用,哪家过生日,就送来送去,最后都皱巴巴的。确实放太久了,再给小孩做一身,小孩不知要高兴多久。的确良的布,耐磨,如果是军绿色,配上用票买的回力军用鞋,那简直帅呆了。艰涩的日子,人是那么容易满足。

“再后来形势有点变化,搞农民承包责任制。这些建筑功能上虽有一些变化,但仍在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梁福榜说,例如粮站,除了收农民粜的米外,最大的功能就是收援粮。援粮在有些地方也称公粮。有个时期粮农种田,每个人口多少公斤定额上交,支援国家建设。南埕是德化东部产粮重镇,收的公粮不少,粮仓也不少。

大部分生活用品依然在合作社里买,毕竟那里的东西最齐全。肥料也基本是合作社专营,农民要多少,自己到仓库拉,手搬肩扛。

回想当年公社时期的生活工作,梁福榜觉得有辛苦也有快乐。

1978年后,恢复了赶集的传统,就在南埕的公社建筑群夹缝间的一块小平地上,一些粗陋的摊子摆上了。接着私营的买卖由地下转到阳光下,公社不再一统天下。

1984年南埕人民公社改为南埕乡人民政府。1991年南埕撤乡建镇,供销社慢慢地淡出了生活。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