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深耕侨乡文化20载 耄耋归侨集邮编出“镇馆之宝”

2015-05-28 08:40:32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退休20载深耕侨乡文化

耄耋归侨邮集编出“镇馆之宝”

李泰山老人向记者讲述《邮票上的华侨史》收集始末

一组总计660多枚邮品的专题集——《邮票上的华侨史》,是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自2013年收入馆藏以来,已在海峡两岸巡回展览近10次,广获好评,也引起侨界邮界高度关注。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组邮品专题集,收集者是一位普通的泉州老人。他不仅用24年的不懈坚持,收集编成这套国内外罕见的华侨题材邮品集,还在退休后20多年如一日深耕泉州文化,先后编制多部开放类城市邮品专题集,以点滴力量贡献泉州文脉传承。

□本报记者 孙灿芬 文/图

集邮“小粉”干成了“大腕事”

这位83岁的老人,名叫李泰山,是越南归侨。1949年3月回国,同年11月参加工作,1993年退休。

“退休前,我是供销社的会计师,集邮只是业余爱好。”李泰山回忆说。1989年,市邮协准备举办《泉州十年改革成就》邮展,李泰山首次计划参展。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我本人又是归侨,能不能围绕华侨题材组集参展呢?”以此为初衷,李泰山编制了《爱国华侨的贡献》主题邮集参展。但因品种少,又缺乏编制经验,这次参展他仅获得了鼓励奖。尽管如此,华侨题材受到普遍肯定。

受到鼓励的李泰山坚定目标。为编制好邮集,他不仅多方收集充实邮品,还开始系统学习掌握侨史以便科学设计纲要——

专题的邮集必须多样化、多国化、多时期化,这就要求国外的切题邮品也要多。“我就从邮商们寄来的成千上万的外国邮品目录中去海选。”李泰山说。保持读报习惯的他,有时也从邮报报道中获取有关华侨邮品的零星信息,再针对性地收罗寻觅。

他甚至因此提笔向海外写信求助。为了体现海外华校的内容,李泰山了解到马来西亚马六甲有所培风中学后,就写信向该校校长邓日才先生求援,没想到热心的邓校长亲自复信。信封左上有培风中学中英文校名,邮票用的是马六甲地方邮品,并在左边书写:“建校80周年纪念”和该校校歌歌词:“一个美丽的名字培风,一个坚强的信念独中,一个不死的爱情华教,一个不灭的文化传统。”在李泰山看来,这枚原汁原味的原地实寄封,既是珍贵的邮品,更体现了海外华侨对祖国的热爱,对华侨史整理的热切期盼。

用心用情,年复一年。经过24年岁月积淀,李泰山这部专题邮集的邮品和贴片,从最初的52枚12个贴片,增加到668枚80个贴片,来源于54个国家和地区,跨越历史130多年,最终成就了一部方寸之间的《邮票上的华侨史》。展出后,不仅华人华侨感动于心,询问能否获赠电子版温习,就连全国侨联和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的领导也觉得“这样的尝试在国内首吃螃蟹”。

2013年,这个专题邮集被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收入馆藏,成为“镇馆之宝”之一。“当时有很多博物馆来联系,我慎重思考,还是觉得留在家乡好。”李泰山说。

《邮票上的华侨史》专题集中有不少泉州华侨的身影,像菲律宾“国父”黎刹,祖籍就是泉州晋江。

两部开放性城市邮集回报家乡

《邮票上的华侨史》大获成功,但李泰山仍保持低调务实的行事作风。80多岁的他,每天不是坚持外出收集邮品,就是在家伏案梳理新邮集的框架脉络。

“泉州的历史底蕴如此深厚,我为她自豪。”老人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开始考虑新问题——是不是可同样通过邮集方式,直观、形象但又系统地介绍泉州的历史和文化?在这一愿望驱动下,他开始整理首部开放类泉州城市专题邮集——《光明之城》。

开放类邮集组成的材料不限于邮品。为体现切题内容,老人想尽一切办法。剪报、实物、电话卡甚至是烟标都被他充分运用。如,泉州元宵花灯民俗贴片中,老人除了采用邮票、明信片和报纸图片外,还特别剪了红双喜香烟外壳侧面的灯笼来表现;在泉州古代各大城门交易场景贴片中,为体现香料和红糖货品,老人干脆各自包装了两小份实物附上;而在泉州景点、街巷的贴片中,则引用充实了很多本社早几年出版的《泉州味道》明信片。最好玩的是港口贴片中的一张明信片,表现的是后渚港的早晨,贴的是当年首发的古代帆船邮票,邮戳显示“2001.11.08 后渚港”。明信片右下方印有一句诗“一只只船眼惺忪,看太阳女神出浴时的红脸。——林轩鹤”老人不知道的是,这位林轩鹤先生,正是本社采编人员。这一专题集在2002年参加市旅游节邮展时,获得了二等奖。随后,老人继续充实,如今也已形成80个贴片的规模。

2013年,泉州荣获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李泰山的心思又一次活起来。《东亚文化之都 光明之城泉州》的开放类新邮集紧接着提上议程。“此前的《光明之城》更多侧重历史上的泉州,而《文都泉州》历史与现实并重,也反映当下泉州的发展。”经过前后将近三年的努力,如今,这一邮集初步形成64个贴片。

退休20多年来,从会计师到邮集编撰者,从中国华侨史到泉州城市史,李泰山一路学习,一路传承文脉。邮集之外,他还围绕自身越南和泉州两地经历撰写出版随笔集《故乡》《越南漫笔》,目前还正着手编制《郑和》和《现代侨批》两部专题邮集。

“活到老、学到老。我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践行这一名言。”达观的老人这样表示。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