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泉籍著名作家司马文森:以笔为枪 抗击日寇

2015-09-03 11:19:41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1941年,司马文森和妻子雷维音在桂林合影。

核心提示

泉籍著名作家、外交家司马文森在其《粤北散记·题记》中写道:“我觉得我们这次的抗战,其意义非常重大。在这件大事中,每一片断、每一细节的记录,只要它是真实的,都足以作为历史纪念碑的珍贵材料。”

从1937年至1946年,司马文森创作了近400万字的抗战文学作品,其中纪实文学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抗战期间,司马文森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从事统战工作和文化宣传工作,被誉为中共抗战时期文化宣传工作的灵魂人物。近日,记者致电司马文森的女儿司马小莘,了解其父亲的抗战事迹。

□本报记者 黄雅珊/文 司马小莘/供图

上海撰文 抨击时政

司马文森,1916年出生,8岁进衮绣小学(今东门小学)读书,1928年辍学赴菲律宾打工,1931年回国,在泉州黎明中学学习,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群众组织“互济会”。他1932年参加共青团,1933年参加共产党,曾根据指示,复刊了原泉州地下党的机关刊物《赤色群众报》。

1934年秋,中共泉州地下组织遭破坏,司马文森转往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负责暨南大学及江湾农民文艺学习小组,经常以耶戈、林娜笔名在《申报》、《作家》等报刊发表抨击时政的短文和揭露现实的小说、散文。

集结“笔杆部队” 掀起抗战潮

“九一八事变”起,司马文森和文艺界友人抗战烽烟下集结“笔部队”,共同努力,掀起一波又一波抗战文艺、革命文学的浪潮。他们揭露敌人残暴罪行、汉奸无耻出卖民族利益,宣传英雄事迹,增加抗战必胜的信念。用事实教育民众,唤醒民众,组织、动员民众投身民族解放的洪流。

“七七事变”爆发后,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于1937年7月成立,司马文森等在宣传部工作。《救亡日报》8月24日在上海创刊,司马文森即参加工作。《救亡日报》工作量大,经费短缺,大家睡地铺、吃大锅饭,发表文章没有稿费。

创壁报总站 培养通讯员

《救亡日报》在广州复刊后,司马文森和友人创建了广东文化界救亡协会壁报总站。壁报作为大众化快捷的传播方式,在抗战烽火中兴起,延续至今。1938年2月,司马文森出版专著《怎样办壁报》,被司马小莘收集到,这是最早的关于壁报工作的书之一,也是迄今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孤本。

同时,司马文森和文艺界友人等在广州开创了文艺通讯员运动——群众性的文艺运动,倡导、组织报告文学写作,为抗战报告文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文艺通讯员总站1938年在广州成立,下设分站,特别是在两广,深入到偏僻城乡,将抗战文艺的种子播到工厂、农村、战壕。

后人搜集 选编出书

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司马文森有四年军旅生涯。军队、“军校”、游击区的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桂林时期是司马文森创作的高峰期,写下大量纪实文学作品,他以独特视角,从不同侧面反映抗战中的事件。

2011年,正值“九一八事变”80周年,由司马文森的三个女儿司马小萌、司马小莘、司马小芹共同选编了司马文森的抗战纪实文学选《南线》,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因司马文森保存在家中的作品片纸无存,司马小莘花了十几年时间,跑遍了国内各大图书馆,甚至海外的图书馆,才搜集到父亲的大部分作品。

(本文参考司马小莘回忆父亲的文章《司马文森和文艺界友人》)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