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泉州台商投资区> 台商投资区新闻 > 正文

张双海、张素芳夫妻:从海鲜夫妻档到完整产业链

2015-09-23 16:18:36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你撒网来我捕鱼,二十余年专注做海鲜

从海鲜夫妻档到完整产业链

浮山村大大小小的渔船停泊在码头 (刘倩 摄)

从只有一条破木船,到在村里第一个独资造出65吨位的渔船,张双海、张素芳夫妻的创业艰辛不为外人所知;从鱼鲜贩夫,到海产捕捞、养殖、贸易大户,其中坎坷也为今日积累下诸多经验教训。

如今,工厂又投入冻库发展海产品加工行业。今年,他们获得台商投资区总工会出台的农民工创业扶助专项资金的扶持,计划投资20万元,建设养殖基地10亩拓展养殖业,形成更为完善养殖企业,并吸纳农民工5-8人,预计年产值20万元。创业路程恰如夫妻携手走过的这二十余年,感情越来越深,配合越来越顺。

□本报记者 刘倩 郭子芳 通讯员 郭聪杰

6年鱼贩生涯攒下创业启动资金

惠安金峰渔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双海、张素芳夫妻,算是张坂镇浮山村最早开始规模化养殖、经营水产行业的。如今,他们的“夫妻店”在这个村子里已属颇有实力的企业。

张双海自幼家贫,小小年纪便开始“卖渔仔”的生活。“我18岁就自己出去工作。听同乡说厦门的黄花鱼拿回泉州卖很有市场,我就只身前往厦门,以一斤30多元的进价买回来,拿到肖厝那边去卖,能卖70-80块一斤。”张双海说。那个年代,整个浮山村里没有像样的大船,只有小竹排,村民大多到近海捕捞,海产品量小不稳定,不能完全满足周边需求量。

1991年,张双海回到村里。也是在这一年,夫妻俩开始携手创业,投资20多万盖起200多平方米的人生第一栋厂房。20多万在当时的渔村,可是个大数字。

张素芳告诉记者,工厂最开始的业务是加工虾仁,主要销往厦门外贸冷冻厂。剥虾仁是个体力活儿,张素芳记得,业务最繁忙的时候整个工厂密密麻麻挤了有上百人。

1997年,张双海夫妻开始自己做水产贸易,其中大部分订单来自台湾。开始自营的第三年,张双海夫妻接到了一个大单,一个台湾客户定了400多吨的鲣鱼。但是,由于两岸关系紧张,那一年,他的货一直压在冻库出不去。最后,400多吨的鲣鱼转售给广东人做鱼肉罐头。“光是冻费和运输费就亏了40多万元”。

发展完整的海产品产业链

经过几次转型,张双海夫妇总结经验,开始专注于做中间贸易商,本地渔民捕捞回的零散货,经张双海集中起来再卖向市场。

后来,收购量越来越大,张双海又建起了村里当时最大的冻库,海产品主要销往本省的市场和加工冷冻厂。2013年,张双海又独立投资250万元,造了人生中第一艘65吨位的船,主要在台湾海峡作业。去年,公司又造了2艘40多吨的渔船,三条船共投入500多万元。

张双海介绍,如今,金峰公司业务相对稳定,不只有自己的渔船,还可以捕捞海产品,进行水产养殖和加工,正在发展着一条完整的海产品产业链。他表示,通过台商区总工会的帮助,金峰还将继续往休闲渔业方向发展,把海产品产业链延伸下去。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