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丧事大操大办屡回潮 厚葬之风为何“久吹难歇”?

2015-10-12 08:36:26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丧事大操大办屡回潮,移风易俗遇瓶颈——

厚葬之风为何“久吹难歇”?

出殡队伍挤占道路影响交通(陈小阳 摄)

核心提示

西乐队、腰鼓队、长龙般的车队以及庞大的亲友团……这是在迎亲吗?不,这是一支送葬队伍。“生在苏州杭州,死在福建泉州”,这句流传的俗语表达的是古代泉州厚葬的陋习。多年来,相关部门实行移风易俗、丧事简办的殡葬管理规定,大操大办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然而近段时间,殡葬陋习却有回潮抬头之势。据保守估计,眼下一次丧事即使是“简办”,花费也要数万元。这种大操大办的“厚葬”之风为何“久吹难歇”?相关部门该如何倡导文明的丧葬方式,让丧葬陋习远离现代城市文明?连日来,记者进行了多方探访。

□本报记者 张晓明

现象篇

厚葬之风又抬头

队伍绵延百米 送葬阻碍交通

9月23日上午,中心市区泉秀街附近出现一支殡葬队伍,其由多支腰鼓队、乐队及庞大的亲友团组成。据目测,该队伍有数百人,加上随行的车辆,绵延数百米。在现场,多名男子在队伍前头沿路燃放鞭炮,顿时,硝烟弥漫,过路行人避之不及。由于队伍较长且行走在机动车道上,周边的交通十分拥挤,在附近执勤的多名交警赶紧到路口为这支送葬队伍“护驾”,避免造成交通拥堵。

无独有偶,市民戴女士也反映了数日前在东街看到了一幕,当时,一支百余人的送葬队伍从东街穿过,虽然队伍看起来不长,但行走在原本就拥挤的机动车道上,造成交通阻塞半个多小时,现场一片混乱。在附近的执勤交警立即赶来维持秩序,疏导交通。

丧葬陋习劳神伤财(资料图片)

家属哭丧 亲友赌博

日前,记者跟着一支送葬队伍看到,参与送葬的乐队成员,在歇息时聚到一旁,拿出钱,一群人玩起了“牛牛”(一种赌博形式),还不时传出嬉闹声。令人诧异的是,不仅如此,灵堂变成赌场似乎也成了一种风俗。

市民林先生告诉记者,他不久前在市区参加了一位朋友家人的追悼会。其间,他注意到,有些人并非真正去悼念死者,而是送完礼金后,直奔麻将桌,开始赌博。这边,家属们在哭丧守灵,那边,却是一群人情绪激昂地赌博着。事实上,不少家属并不愿意看到这种现象,然而风俗已成,也无可奈何。

哀乐扰民 频现神曲

上个月,市区庄府巷附近一位老人过世,家属们在住处楼下设灵堂悼念,前后3天,哀乐响彻周边。噪音吵得附近居民心神不宁。

市民黄先生回忆,去年年初,邻居家中办丧事,从凌晨3点多就开始鸣锣奏乐放鞭炮,“吹什么的都有,从《世上只有妈妈好》,到《好日子》《天仙配》,不管什么歌曲,一吹就到天亮。不说影响别人休息,就这歌曲也让人哭笑不得”。

丧葬陋习劳神伤财(资料图片)

影响篇 大操大办劳神伤财

影响市容 暗藏隐患

据观察,不少送葬车队绕道环行,一般都选在清晨上学上班的交通高峰期,且一路燃放鞭炮、鼓号奏乐、抛撒纸钱。缓慢的行进速度,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一些葬礼还让丧主“事上加事”。2009年3月21日中午,市区义全街有出殡队伍,路边纸钱未烧尽,风吹后,点着了附近一栋房子。被烧着的房子共有三间,一间堆满干草,另两间荒废,约8平方米。

还有市民反映,在市区中山路花巷口,经常看到有人直接在马路上烧“纸屋”,深夜在马路上办仪式,把路人吓得惨叫。

名堂多 花销大

一场葬仪的花销有多少?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雇一名喇叭匠500元,如果雇的是管乐队则要2000元以上,雇哭丧队一般需500元。“纸活”都在千元以上。停灵一般是3天,每天招待前来吊丧的客人至少5桌,每桌100至200元,也有档次较高的。送殡那天,至少摆10桌,每桌也都在200元以上。现在凡建墓的都要立墓碑,不算人工费,仅买一块墓碑就得上千元。办一次葬仪,少则数万元,还有人讲排场一场丧事就花了10多万元。这对普通家庭而言,负担很大。

生者不快,死者难安。2008年11月,收入微薄的来泉务工人员王某,因无钱葬母,在南安上演了一幕“沉尸葬母”的悲剧。2009年4月,悲剧再次上演,家境贫困的晋江来泉务工人员郑某,因女儿病故无钱火化,无奈将其尸体弃之荒野。

出殡队伍燃放鞭炮,烟雾弥漫。 (陈小阳 摄)

分析篇

“薄养厚葬”赚“面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操大办丧事的人,大多数是“迫于形势”。一位市民说得好:“生带不来,死带不去。大操大办,都是做给活人看的。与其如此,不如老人活着时多尽点孝。”

当然,厚葬风之所以能够渐成风气,也的确有其“心理”根源。在一大操大办的出殡现场,记者听到不少市民对事主的做法赞叹:“人家的孩子,真是好样的!”

情感专家张秀云认为,中国人是举世公认的最为死者操心的民族,隆丧厚葬的传统一直延续几千年之久。厚葬死者的人,往往受到人们的赞扬。然而人们发现有许多得到厚葬的老人,儿女在其生前并不孝顺。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在举办丧事时,就会多花销,而经济条件不好的也只能跟风。

泉州社科专家朱学群表示,泉州的丧葬出现一种符号化、程式化的迹象,“就像演戏一般,就算对丧葬一点都不懂,人们也只要按步骤来。”不少人不惜大办赚“面子”,因为厚葬对抬高长者、老者的社会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社会行为不仅可以让老人的“面子”增光,同时子孙也能从中受到“恩泽”。“‘喜事不要去插头阵,白事要主动帮忙’一直流传着。”此时,也是户主难得展现自己的一次机会。因此,有不少家庭不惜大办丧事。

今年4月,鲤城笋浯社区对丧事办理做出明确规定。 (张晓明 摄)

起底篇

有规定却难实施

管理规定 三次修改

记者从市民政局审核审批科了解到,泉州市目前执行的是《泉州市殡葬管理暂行规定》,市人大分别于1999年、2004年、2005年对其做了三次修改。

细看《泉州市殡葬管理暂行规定》,其对殡葬管理做了明确的规定。

第一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的殡葬管理工作,应把殡葬事业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建立殡葬管理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建设殡葬设施,提高火化率,制止乱埋乱葬,实行移风易俗、丧事简办等应当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四条规定,各级文明办、综治办、公安、工商、交通、国土、人事、卫生、林业、环保、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规划、建设、市政公用、城监、城管、环卫等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殡葬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规定,丧事活动必须遵守城市管理的有关规定,禁止从事封建迷信活动,不得妨碍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鲤城、丰泽、洛江区的社区居民丧事活动应在殡仪馆举办,不准在家中治丧,不准在殡仪馆以外的公共场所停放遗体、摆放花圈、搭设灵棚和抛撒、焚烧祭祀品。其他区域的居(村)民丧事活动提倡在殡仪馆举办;在本居(村)委会辖区内举办,其后遗体用殡仪专用服务车辆将遗体运至殡仪馆火化,沿途不得影响公共秩序。

部门执法 频遇难题

就城乡结合部、新社区的殡葬管理问题,民政部门对东湖、泉秀、丰泽街道的部分社区,即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采取社区配合严格控制送葬队伍不上街、路及省道、国道;对江南、浮桥、东海、华大、万安、双阳等新社区,采取限制不得超出自然村范围举办丧事活动,以免影响市容市貌。

虽然有明确的规定,但在现实中仍然存在不少送葬游街的现象,甚至有人依然我行我素的大操大办起丧事。记者走访中发现,多个部门对于存在违反规定的丧葬现象,表示存在执法难甚至是无权执法,相关规定中也没有明确的惩罚规定。如城管部门表示,只有送葬队伍在游街时停下来占用城市道路,他们才能对其进行执法管理,不让送葬队伍滞留在道路上;对于当街放鞭炮的行为,公安民警表示执法中也存在难度;对游街造成的交通拥堵,交警部门也称很头疼。

殡葬陋习涉及多个部门,如乐队噪声归环保部门管,乱扔纸钱归环卫部门管,交通堵塞归公安交警管,实际操作上,管理起来更加困难。对此,不少市民表示应该再完善具体的规定,如对影响市容市貌,阻碍交通的送葬游街等违反规定的行为,应该增加相应的处罚规定。

行动篇 移风易俗在路上

社区: 制定乡规民约

“治丧期间不设守夜宴,如果亲戚朋友需要留下,每顿伙食限四菜一汤,不得超标。”今年4月,鲤城区海滨街道笋浯社区在辖区主要路口张贴大幅海报,倡导喜事俭办、丧事简办。据悉,这份乡规民约于今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乡规民约”中对丧事的规定严格:治丧期间,禁止大操大办。不设守夜宴,功德宴及“落山桌”限四菜一汤(不包括主食,不准变相添菜)。出殡仪式中的阵头表演限3-5个阵列,取消小车红包,本社区内只送毛巾,不发“金银答”。49日忌、周年忌、三载除服,除了子孙、亲戚、外客外,严禁宴请本社区群众,以简席为主,严禁大操大办。收取“金银钱”的额度提倡50元-200元。

“为更好地落实到位,此份乡规民约中规定了相关的处罚方式。”笋浯社区郑书记介绍,如果“阵头表演”超过规定限额,应上报社区批准,每超过一个阵头应捐出3000元,“落山桌”及功德宴每超过一道菜捐500元/桌,由社区老人协会理事会进行监督,捐款用于老人活动基金及公益事业。违反规定或应捐款拒不上交的,社区有权对丧主进行行政干预,3年内不得享受集体资产福利待遇,社区还将在宣传栏中对丧主进行通报批评。

笋浯社区老人协会会长郑明鉴表示,老人协会理事会的成员将分为6个工作组,分布在社区的6个角落,一旦发现哪家在办丧事,工作组将及时汇报到社区,他及社区相关负责人将到居民家中劝说,要求简办丧事,如果丧主拒绝,他们会联系该丧主的亲友帮忙劝说。他说,虽然推行这样的规定一开始比较难,但相信实施一段时间后,居民就会自觉遵守。

部门:持续推进殡葬改革

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泉州市高度重视殡葬改革。2013年12月1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开展‘摒弃丧葬陋俗,倡导文明新风’工作推进会”,市文明办、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摒弃丧葬陋俗、倡导文明新风”活动的实施方案》;2014年7月25日,泉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泉州市厉行节约文明举办婚丧喜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要求丧事应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规定。不准动用公务用车。如:石狮市委、市政府把厚养薄葬作为石狮市委创建“文明城市”事项重点工作项目加以推进;南安市委要求党员干部自觉做到“四禁止”、“五提倡”;惠安县规定党员干部一般不成立治丧机构、不召开追悼会等。

各地:典型做法值得借鉴

目前,在泉州市各地已有不少典型做法值得借鉴。如石狮市祥芝镇制定《各村婚丧喜庆改革统一村规民约》,由村“两委”牵头成立村级劝导队;南安市乐峰镇老人协会发出“丧事简办”倡议书,规定办理丧事禁止办酒席,吃饭控制在普通的“四菜一汤”;南安市康美镇要求出殡陈头不超过2队,花环不超10个等。

此外,推行绿色殡葬、节地葬法在泉州正在逐步形成。三年来,泉州共有57位先人的骨灰进行树葬、草坪葬、花葬;有1308个先人骨灰进行海葬。从2013年元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止,全市共减免城乡困难群众29159人基本殡葬服务费3201万元。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