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都五年规划出炉
《开元飞天舞》展现泉州魅力 (陈起拓 摄)
本报讯 (记者 郑意凡)日前,泉州市出台《“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泉州将力争通过3—5年的建设,建成名副其实的影响东亚、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提供文化支撑。
《规划》透露,泉州将以“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发展为契机,推动城市转型。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以“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文化建设为核心,建设一批重点文化基础项目,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凝聚海内外泉州人合力,与日本、韩国“东亚文化之都”当选城市互动,把东亚文化的交流合作、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推向新的高潮,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规划(2015—2020年)》
大手笔勾勒多元文化都市蓝图
2014年10月,韩国光州老年交流团来泉,与泉州老年大学艺术团进行交流演出。 (陈起拓 摄)
【核心提示】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出炉。《规划》中,“文都+”如同点金之笔,串起城市建设、城市外交、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闽南文化保护等一系列工作,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大美的多元文化都市蓝图。
□本报记者 郑意凡
重构城市文化空间
古城文化复兴:聚焦“三片一线”保护开发
《规划》提出,将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功能置换、持续发展”原则,对“三片一线”即开元寺片区、文庙片区、天后宫片区以及中山路,实施整体保护开发利用。其中,西街片区是重点区域:以西街东片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打造“中国传统城市生活体验区”,配套文化休闲创意产业,形成“泉州文化体验中心”,进而打造成“城市会客厅”和市民的文化、精神家园。
同时,重点培育发展城市文化新业态:保持历史街区风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民宿、酒吧、咖啡屋、创意作坊等旅游休闲文化场所。建设泉州当代艺术馆,把西街西片区打造成泉州当代艺术展示中心,和世界性的文化展示和交流平台。以领SHOW天地、源和1916创意园区为示范,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主题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古港转型升级:后渚港转型文化旅游区
推动后渚港区功能转型。规划建设“海丝文化主题公园”,开发泉州湾周边文化旅游资源,开辟“海上看泉州”旅游线路。保护整治两江出海口滩涂、红树林以及近海生态系统的湿地,适度开发湿地生态旅游。推动刺桐古港转型升级为海丝文化展示、海丝文化产业开发和海丝文化主题休闲娱乐的重要基地,成为泉州融入海洋、面向世界的标志性经济文化港湾区。
打造现代化主枢纽港,进一步优化港口、港后区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完善港航配套设施,争取开通地中海、中东、东南亚等国际航线;抓紧秀涂“人工岛”建设,争取国家批准同意设立秀涂保税港区,增强泉州港口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西街音乐节展示古城活力 (陈晓东 摄)
新区建设:打造“亚洲多元文化发展中心”
东海片区将建设大型城市文化综合体,定位为“亚洲多元文化发展中心”,包括科技和规划展示馆、工人文化宫、泉州大剧院、泉州图书馆。周边配套建设现代艺术街和居住、购物、商务、文教等文化生活设施。此外,还将规划建设国际会展中心,作为举办国际大型文化展览、国际文化交流会议的场所。
全市将打造更多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推进城市休闲绿道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推进晋江滨江北路景观提升工程。
全域联动提升:县县都有核心文化项目
我市将整合全市文化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走向全民共建、全民共创、全民共享。可以简单概括为:
“一幅图”:整合提升全市场馆设施、文化活动等资源,设计制作全市文化设施地图,方便市民就近获得服务。
“一张网”:建立和创新全城文化联动机制,规划互联网文化资源数字化服务,建设数字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和“掌上泉图”移动阅读平台等数字平台;构建“泉州网上博物馆展示平台”,展示全市各地各类博物馆藏品和展览信息等。此外,还把民办博物馆纳入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支持、鼓励和引导其发展。
“一串项目”:立足县域特色,加快泉州市工艺美术创意园、台商投资区木雕一条街和木雕产业园区、洛江文化美术馆星级影城、鲤城聚宝古街复兴工程、丰泽区虫寻埔民俗文化村、丰泽闽南婚俗文化创意园、石狮永宁民俗文化村、晋江草庵摩尼教遗址公园、惠安女文化风情村、德化月记窑陶瓷文化创意中心、“福船”制造基地等各县(市、区)核心文化项目建设。
辐射“海丝”沿线 探路亚欧对话
四大纽带牵引文化交流
泉州市将以“海丝”、“文都”、宗教、宗亲等为纽带,培育“海丝”文化交流品牌。包括:争取把“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纳入国家对外文化旅游交流活动重点;加强与欧洲文化之都、阿拉伯文化之都、东南亚历史文化名城等“海丝”沿线文化之都、国际友好城市的人文交流和友好往来;充分挖掘伊斯兰教文化旅游资源,发挥泉州佛、道教寺庙和民间信仰场所在东南亚“海丝”国家分炉多、联系密切的优势,打造宗教文化交流平台和品牌;探索在泉州建立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的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南洋华人的精神家园;通过在“海丝”沿线国家、地区开办电视栏目,举办电影电视展播,强化泉州与这些地方的文化交流。
经贸合作“借船出海”
经贸方面,将承办好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争取成立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多边商务理事会,并在泉州设置联络办公室;推动更多的企业参加在“海丝”国家和地区举办的专业性展会、博览会。据透露,“泉州品牌海丝行”正在策划中,未来将争取把泉州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中国(南安)水头石材博览会等,升格为国家级专业展会。
搭建沟通协作平台机制
《规划》还透露,泉州将牵头推动成立跨洲界的文化之都城市联盟,争取在泉州永久设立“亚欧文化之都论坛”,并以此为平台促进“东亚文化之都”和“欧洲文化之都”之间的深层次交流。推动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成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策划与沿线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定期举办以对方城市冠名的经贸文化交流年活动。建设中日韩交流平台,继续举办中日韩青少年夏令营,争取举办中日动漫节、中韩姓氏源流学术论坛、中日韩海上商贸论坛。争取举办“泉州艺术双年展”,吸引国际著名艺术家加盟,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
此外,我市还将争取建立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等联合国有关机构常态化合作机制。建立东盟北京委员会官员和“海丝”沿线国家驻华使领馆官员,到泉州考察访问的常态化机制。
建设“海丝”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中心
对内,泉州将整合海交馆等场馆和资源,建设多功能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中心。
不久前,经中央批复同意,由文化部和省政府联合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泉州将每两年一届,持续举办。同时,争取持续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论坛,建设海丝世博城和海上丝绸之路国家艺术公园。通过县市联动,举办茶文化、香道文化、陶瓷文化、石木雕文化等国际论坛。
作为申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世界文化遗产的牵头城市,未来泉州还将继续联合“海丝”沿线城市向联合国申报世遗。
此外,李贽文化纪念馆将加快规划建设的步伐,以期扩大泉州在东亚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等“海丝”专题研究机构,将得到扶持发展。
创新城市形象宣传方式
《规划》透露,泉州将多渠道开展大型宣传推广活动,创新城市形象推广方式,通过城市代言人或城市名人的方式推广泉州品牌,吸引观光旅游。邀请国内著名导演,拍摄深入解读泉州的大型纪录片;支持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建设,打造全媒体产业链;加强与央视、央广以及美国斯科拉电视台、日本NHK、韩国KBS等传播平台的对接,拓展非华文媒体,传播泉州和中国形象;组织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等活动,开展大型主题宣传报道。
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按照相关要求,泉州将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为了这一目标,泉州规定每年度财政对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的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以此保证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和扶持。在此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保障机制。
在文化惠民工程方面,我市将加大和优化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文化下基层、进军营、入企业活动,积极为农民工送书、送戏、送电影,同时,通过全面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启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录存,建成非遗资料数字化存储检索系统等。
实施六大文化保护工程
《规划》称,将通过六大工程,推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争当“领头羊”。这六大工程包括:
交流展示工程:以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为平台,筹建闽南文化资料中心和研究中心,使文化交流“请进来”的同时,也能“走出去”;
研究出版工程:整理出版反映泉州文化的系列丛书;
艺术创作工程:创作创排一批体现本土特色的艺术精品;
整体保护工程:编制《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划定的20个重点区域整体性保护规划;
普及工程:推进闽南文化进党校、干校,编撰出版泉州市中小学普及传承闽南文化图书;
合理利用工程:抓好一批生产性保护项目和一批艺术传承发展项目,巩固一批重大民俗活动项目,使产品进入市场,丰富群众生活。
泉州市还将设立传统文化发展基金,长期开展专项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活动。同此,适应时代要求,创作一系列展示传统文化的动漫、电视和电影,更好地宣传和推介泉州。泉州众多文物古迹,也将被包装并注入设计创意。
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
值得关注的是,我市将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力争5年内使泉州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较现在翻一番,并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达8%。
据透露,泉州将通过扶持一批龙头骨干文化企业,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进文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突出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形成独具特色和具有活力的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
陶瓷、石雕、木雕、藤铁,这些具有泉州特色的工业美术文化市场,将得以加强建设;泉州与横滨的文化信息产业、光州的数码影像将开展深度合作,并签订一批合作协议。
在政策的鼓励下,泉州有实力的企业,或将到对中国文化认同度较高的东亚、东南亚等国家投资建设“中国文化商品城”,带动和创建集群式“走出去”平台。
从影响东亚,到面向世界,东亚文化之都泉州践行承诺,转身蝶变——
泉州:打造城市进化的“文都范本”
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明日开幕。作为盛会主要活动场地之一,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已经建成,主雕塑“帆影”展现灵动飘逸的身姿。 (陈起拓 摄)
今夜,光明之城又将迎来一场光影盛宴。借助欧亚城际互动艺术装置,欧洲文都比利时蒙斯,在万里之外与首个东亚文都泉州亲密“握手”,见证亚洲艺术的盛会。
今夜,古城泉州还将实现与文都伙伴们的美丽约定。比利时蒙斯、德国鲁尔区、法国马赛三个欧洲文化之都,以及中国泉州和青岛、日本横滨和新潟、韩国光州和清州6个东亚文化之都代表将共聚一堂,共襄跨越国度与文化的盛举。
这是欧亚文都家庭的首次聚会,也从侧面展示了泉州作为文都先行者的影响力。
两年间,东亚文化之都犹如一只点金妙手,催生了规模空前的文化转型工程,打开了“文都”外交的新门,并以“文都+海丝”的叠加模式,与世界对话,写下文化之都引领城市进步的生动样本。
文都+海丝 打开城市外交的新通道
2013年9月,中韩日三国文化部长会上,泉州与光州、横滨一道接过首个文都纪念牌,并写下约定——“共同提炼亚洲价值,树立东亚文化之都发展之典范”。一年之后,三座城市从陌生人变为好朋友,缔结崭新的友好合作城市,延续着文都的生命力。
泉州深知,借力“东亚文化之都”,泉州不仅要在东亚范围内,参与共筑亚洲文化精神家园,还应该走得更远,以城市梦承载中国梦,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展示文化大国的泱泱风范,服务国家外交大局。
因此,泉州大胆跳出三国三城的小范围交流,亮出“东亚文化之都”与“海丝先行区”的双重品牌,开辟了自己的“海丝文都朋友圈”。两年来,泉州与“欧洲文化之都”、“阿拉伯文化之都”、“东南亚历史文化名城”等世界一流城市展开对话。
由此,泉州得以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更大作为:
更多高端国际性活动落户泉州。去年6月,泉州首次承办国家级国际会议——首届中国与阿拉伯城市论坛,并倡议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今年2月,泉州举办了海丝国际研讨会,来自30多个国家的两百余名专家共论丝路未来。不久前,中央批准同意,将文化部与省政府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如今,随着亚洲艺术节的开启,亚洲文化论坛、国际木偶节、国际南音大汇唱、世界白鹤拳大会也将一一上演。
与此同时,带着“文都”和“海丝”作品,泉州图文并茂地“登陆”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参与了 “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走遍了马来西亚、丹麦、塞尔维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南非、土耳其……
全球聚光灯也前所未有地瞩目泉州。中新社“新世纪丝绸之路”华媒万里行启动仪式,人民网“行走新丝路”活动均选择泉州。泉州城市宣传片、《光耀东亚》等专题和新闻频频通过央视国际频道亚洲版、欧洲版、美洲版、阿语版向世界播出,中央媒体、韩日媒体也持续关注“文都”建设。
如同千年前成为古老中国眺望世界的窗口那样,未来,泉州也将建设成为一个通往世界的宽阔出口,成就一个文化城市践行国际外交、国际合作的出色范本。
文都+城市 古城、新区、古港携手突破
以古城、新区、古港三大核心工程领衔,带动全域文化联动提升。引入“文都”视角,泉州城市变局跃然呈现。
仿佛经历一场逆转时光的“魔法”,西街宋宅116号在百岁之时,迎来一场修旧如旧的修缮,重现昔日光彩。随着西街片区保护整治的推进,它被列为整治修缮示范点,以“政府出资、业主出让使用权”方式正式启动修缮。此外,还有“业主出资”、“政府收购”两种方式,由业主自愿选择。未来,以这种模式,西街东片的历史文化街区,将逐步打造“中国传统城市生活体验区”,成为泉州的“城市会客厅”和市民的文化、精神家园。
在古城文化复兴中,既有留住乡愁的修旧如旧,也有保留神韵的大胆翻新。2013年11月,沉寂已久的中侨粮油厂,迎来改变命运的时刻。由北京奥运会地标建筑“鸟巢”的设计单位操刀,3个月后,一座高26.3米、长97.1米的钢架构大厅拔地而起。它充满现代建筑的力量感,又仿佛就地生长,与老城区相得益彰。两年多来,这座市民口中的“大麦仓”,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艺术场地。从百花齐放的开闭幕系列活动、县域文化周,
再到如今的亚洲艺术节,一路见证“文都”风景。
跳出古城,新区建设“一张白纸”,大笔挥毫。今年8月,打桩机、运沙车开进了东海市民广场,备受市民关注的公共文化中心项目启动建设。未来,泉州科技与规划馆、泉州东海工人文化宫、泉州图书馆、泉州大剧院将犹如盛开的“四片花瓣”,托起“亚洲多元文化发展中心”。而在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湖畔,由中央美院设计,一个规模万亩、世界水准的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正在崛起。这也是全球第一个以“海丝”命名的公园,其中,首期的亚洲园于短短三个月内建成,在本届亚洲艺术节期间开园迎宾。
由西向东,面向大海,千年古港吹响转型升级号角。对应城市不同功能片区,泉州湾内的古港群落调整功能,实现港城联动。已不具备现代港口发展条件的古码头、古渡头,转换角色,被赋予新的功能,融合进城市及区域中。具备条件的港口,则承担起交通、旅游、休闲等职能。其中,后渚港区将完善旅游休闲配套服务设施,结合市域慢道系统的引入,打造出以海丝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区;肖厝港区成为国家进口粮食首批指定港区;斗尾港区去年共接卸30万吨级原油船56艘,成为我国主要的原油储备基地;石湖作业区进口荒料石400万吨,为东南亚最大的荒料石进出口港区。截至去年底,泉州港共开通运输航线130多条,集装箱航线76条,与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有海运往来。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12亿吨、集装箱188万标箱。
文都+产业 文化首次成为城市经济支柱产业
与“文都”同年诞生的刺桐里,是“文都”催生的泉州首个跨界文化交流平台。它的“座上宾”涵盖了古玩、书画、瓷器、木雕、茶业、设计等多种门类。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进行文化品的常态交流、鉴赏、义拍,也可以发挥想象力,自选主题活动,让书画与陶瓷结合、陶瓷与鞋服对接、茶业与书画相交、地产与艺术品相融。
刺桐里正是“文都”效应下泉州文化产业日新月异的缩影。随着一大批先行者的涌现,当年播下的一粒文化种子,如今已经渐渐开花结果。2013年,泉州文化产业增加值近269亿元,位居全省首位,占GDP比重超过5%,首次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去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309亿元,同比增长15%,突破300亿元大关,连续3年居全省首位。
站在东亚文化之都的新高度,越来越多的传统泉企迅速搭上文化快车。传统制造产业大胆探索“文化+”模式,辉煌水暖集团与功夫动漫(中国)有限公司合作拍摄3D动漫作品《卫浴也疯狂》,金鸡服饰联手皇品微电影,投拍了《田埂上的梦》等公益微电影,将产品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融会贯通其中。借助“文都”平台,泉企更尝试着与韩国的原创设计力量联姻。风靡古城的“大罐秀”,正是韩国EME公司与泉州本土新海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携手打造的艺术精品秀。
以牵手文化为风向标,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投入文创行业。瞄准“文都”市场的潜力和机遇,泉州一批艺术家开始寻求建立民营艺术馆。“中国首个独立的石雕艺术馆”鼎立艺术馆请来了全球最年轻的美术馆馆长;门里博物馆成为福建最大的民营博物馆;本末艺术馆将邀请国际艺术界专家组成专业学术委员会……正是源于对“文都”的自信,越来越多的经营者敢于与公立博物馆同场竞争。
而在更广的范围内,这股愈演愈烈的文化风潮正改变着古城产业业态。旅游业、文创产业、服务业等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新门街商业区已吸引了不少国内文化集团的总部。”鲤城区创意办工作人员陈南骅介绍,凭借“文都”号召力,一大批文创园区崛起壮大,并由单一业态向着文旅商的多元业态发展。“以往入驻企业多为发展休闲娱乐业态的文创园区,如今转变成为文创产业孵化的天堂。”领SHOW文旅集团总经理张澍楠坦言:“泉州领SHOW文创园区已有300多家文创企业入驻,吸引海内外创客人数6000人以上。”
“文都”同样成为旅游业的引擎。去年,省外游客的过夜人气,泉州首次摘得全省第一。今年,泉州成功当选中国入境游“最具吸引力城市”。为了满足激增的客流量,一大批带着老泉州印记和文化味道的民宿悄然兴起:泉州众山小国际青年旅舍、西街旧馆驿青年客栈、泉州肃清门青年客栈等。“‘文都’之后天南地北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每逢节假日已是一房难求,我们正筹划多开几间连锁客栈。”西街旧馆驿客栈老板小草微笑地说。目前,为了方便外来游客,泉州新开通了“智慧游鲤城”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整合古城游线路推介、达人攻略、风味小吃、学说泉州话等板块内容,迈出“智慧旅游”第一步。
文都+民生 数万场文化活动烹“全民大餐”
款款东南望,一曲《凤求凰》。南音绕古城,奏响新篇章。
泉州南音第一个有剧情的创新力作《凤求凰》在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亮相,便惊艳了新一代的弦友。
这是延续文都韵味的新篇章,亦是推进文化惠民的新篇章。
从“东亚文化之都”到亚洲艺术节,像《凤求凰》这类的“文化红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这一切,得益于泉州文化惠民的“提档升级”。
对城市居民而言,文都意味着全民共享的免费节庆。去年2月,泉州、韩国光州、日本横滨三个城市代表同聚光明之城——泉州,共同点燃花灯,开启“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序幕。仅去年一年,全市就举办了240多场重大文化活动,2万多场群众文化活动,100多场县域文化特色民俗活动,让市民天天过节,直呼过瘾。期间,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土耳其、伊朗、埃及、意大利、非洲马里、英国、希腊等“海丝”沿线和关联国家的艺术家分赴泉州各县(市、区),与当地民众共享国际艺术盛宴。
除了邀请艺术团,市委市政府亦将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开展免费或低票价文艺精品公益性展演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以高甲戏为例,少则免票,最高也不过百元的票价机制背后,是“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惠民之风。
文化惠民更带来了文化工程、文化服务的升级。作为建设中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泉州将投入40多亿元,建设10个重大文化民生设施。目前,在农村和企业,泉州已实现村村有书屋、名企有书屋。在城市,文化街区被精心留存呵护。以经济最发达的晋江为例,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专门开辟了五店市传统街区,不仅“留住乡愁”,还打造养生休闲产业,让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产生实效、惠及民生。
明日,第十四届亚艺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艺术节即将启幕。届时,73项魅力文都活动,将延续“文化惠民”的主题,11国的艺术表演、各色展览、创意市集将在“家门口”上演,让群众继续感受亚洲艺术,领略“文都”风采,畅想一场“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本报记者 郑意凡 林绿波 许雅玲 殷斯麒
相关报道>>>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规划(2015-2020年)》出炉
五年打造“国际多元文化城市”
古城西街打造“城市会客厅”
□早报记者 张素萍
日前,《“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出炉。
“以西街东片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打造‘中国传统城市生活体验区’;把西街西片区打造成泉州当代艺术展示中心;推动刺桐古港转型升级,成为泉州融入海洋、面向世界的标志性经济文化港湾区;抓紧秀涂‘人工岛’建设,争取国家批准同意设立秀涂保税港区;争取成立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多边商务理事会,并在泉州设置联络办公室;力争5年内使泉州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较现在翻一番……”这份《规划》对未来5年内“文都”泉州的发展目标,做了十分详细的规划和解读。
【宏图】
到2020年 建成名副其实的“多元文化都市”
2013年,泉州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共同荣获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是泉州永久的荣誉;“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发展,是泉州永恒的主题。
《规划》明确提出,将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围绕弘扬“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精神主题,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以“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文化建设为核心,建设一批重点文化基础项目,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凝聚海内外泉州人民合力,与日本、韩国“东亚文化之都”当选城市互动,把东亚文化的交流合作、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推向新的高潮,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
对此,《规划》进一步细化目标:到2020年,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影响东亚、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为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提供文化支撑,使泉州市成为国际多元文化交流的示范区。
古港转型升级开发旅游
【措施】
★关键词 古城文化复兴
西街打造“城市会客厅”和当代艺术展示中心
《规划》介绍,泉州将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功能置换、持续发展”原则,实施古城文化复兴计划,打造“中国传统城市生活体验区”。
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也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蕴含着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规划》称,将以西街东片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打造“中国传统城市生活体验区”,配套文化休闲创意产业,形成“泉州文化体验中心”,进而成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会客厅”和泉州市民的文化家园、精神家园。
《规划》同时提出:结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古城区的功能和业态定位,在保护古城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城市文化新业态。
建设泉州当代艺术馆,把西街西片区打造成泉州当代艺术展示中心,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展示和交流平台。
此外,泉州还将以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领SHOW天地、源和1916创意园区为示范,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主题文化产业,支持动漫、工业设计广告、演艺、旅游等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 古港转型升级
建海丝文化主题公园 开发湿地生态旅游
《规划》介绍,今后将继续推动后渚港区功能转型。记者获悉,后渚港今后将更多考虑旅游功能,承载“一路一带”国家意义上的转型职能。
泉州拟建设“海丝文化主题公园”,开发泉州湾周边文化旅游资源,并开辟“海上看泉州”旅游线路。而泉州两江出海口滩涂、红树林以及近海生态系统的湿地将得到保护整治,湿地生态旅游将得以适度开发。
古港转型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刺桐古港升级为海丝文化展示、海丝文化产业开发、海丝文化主题休闲娱乐的重要基地,成为泉州融入海洋、面向世界的标志性经济文化港湾区。
另外,要打造现代化主枢纽港,抓紧秀涂“人工岛”建设,争取国家批准同意设立秀涂保税港区,增强泉州港口国际影响力,把泉州建设成为“影响东亚、面向世界”的海港城市。
★关键词 新区建设
东海片区拟建亚洲多元文化发展中心
向东,向海,向未来。东海片区,是泉州的新区。未来,这里将崛起“亚洲多元文化发展中心”。
《规划》介绍,通过提升东海片区的文化功能,将大型城市文化综合体(比如科技和规划展示馆、工人文化宫、泉州大剧院,以及泉州图书馆等)这一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定位为“亚洲多元文化发展中心”。周边配套建设现代艺术街和大型居住区、购物中心、商务中心、文教中心等文化生活设施,使之成为泉州现代文化建筑群。
《规划》写道:规划建设国际会展中心,改造或新建国际会议场所,通过招商运作,在东海公式埔商务中心区建设国际会展中心,作为举办国际大型文化展览、国际文化交流会议的场所。
★关键词 文化资源联动
建立网上博物馆 打造文化产业国际论坛
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的美誉。为了更好地展示全市各地各类博物馆藏品和展览信息,更好地服务市民和游客,泉州将建立网上博物馆联盟。通过加快建立多层次、多门类的博物馆体系,构建“泉州网上博物馆展示平台”。此外,民办博物馆也将被纳入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
通俗地说,泉州将整合全市场馆设施和文化活动等各类资源,设计制作出全市文化设施地图,以方便市民就近获得服务。
泉州是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未来,泉州将与“海丝”沿线国家,在这些文化领域进行合作。通过县市联动,拟举办茶文化、香道文化、陶瓷文化、石木雕文化等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学术专家、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等国际人士参与,扩大县域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其中,安溪铁观音与茶文化系统,还将申报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关键词 “21世纪海丝先行区”
拟成立海丝国家多边商务理事会
目前,泉州正联合“海丝”沿线城市向联合国申报世遗。未来,泉州将整合泉州海交馆等场馆和资源,建设多功能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中心,为申遗助力。
与此同时,通过在“海丝”沿线国家、地区开办电视栏目、电影电视展播,强化泉州与这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争取持续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同时,设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论坛。
记者获悉,泉州将争取成立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多边商务理事会,并在泉州设置联络办公室,并让更多的泉州企业参加在“海丝”国家和地区举办的专业性展会、博览会。《规划》称,将推动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成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策划与沿线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定期举办以对方城市冠名的经贸文化交流年活动。
据透露,泉州正策划开展“泉州品牌海丝行”,争取把泉州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中国(南安)水头石材博览会等,升格为国家级专业展会。
(以上资料图片潘登摄)
来源:东南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