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8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曾小琴 夏鹏程 文/图)说起这段经历,妙妙的小心脏这会儿还扑通乱跳! 今天,妙妙见到了语文课本里印象最深刻的偶像——余光中! 大家都说他“右手写文左手写诗”,被媒体朋友们围着采访的他,精神抖擞,对答如流。很难想象,88岁高龄的他,在台湾还经常自己开车出行。大家一起来膜拜下妙妙的偶像吧。 今天,余光中文学馆开馆。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诗人余光中,将为以他名字命名的文学馆揭牌。 昨日,在永春,88岁的余老接受媒体采访。谈到文学馆,他言幸运;谈到两岸,他称两岸人交流不需要翻译,这就是血缘关系最好的体现;谈起家庭,他流露出对父亲的赤子之情,对女儿的默默爱意。 海都记者将本报特别制作的一份《亚洲艺术节特刊》送到他手上时,余老当场翻看欣赏,并频频点赞,“海都报宣传方面很用心”,“泉州真的很美”,并表示将带到台湾慢慢品尝这份特刊。 作家余光中 谈文学馆:以我的名义命名,我觉得很幸运 记者:文学馆规划建设过程中,您来过吗? 余光中:我之前就来过三次,包括看场地、看外馆和布展。我觉得这方面,永春做得很好。我提供了很多我的书籍、手稿、各种活动的海报、照片等等。 记者:您这次是专门为文学馆来的吗? 余光中:我的确是专为文学馆而来,这与我对我父亲的情感有关系。我父亲生在桃城镇洋上村,小时候我虽然只回来一次半年,可平常在南京、在江苏,父亲跟我聊天,或跟他朋友聊天,他讲得最多的是五里街、洛阳桥,讲永春、泉州。我来亚艺,也跟父亲有关系。我想他如果今日在这里,也是超过百岁,他一定很高兴。(备注:说起这些,他情不自禁讲起了闽南语) 记者:文学馆以您的名字命名,您觉得它对您个人有何意义? 余光中:两岸以作家名字命名的馆不多,在台湾也有林语堂纪念馆,但是作家身前有馆的不多。所以,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谈两岸交流:同文同种,就是文化间的血缘关系 记者:文学馆就要开馆,习先生与马先生也会面,就这次会面,您有何期待或感受? 余光中:我不是政治人物,我只是一个作家。我觉得作为一名作家,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能有所贡献。政治这事情我们可以关怀,但是我们管不着。但文化的作用可以维持百年千年。1992年至今,我回大陆有60次以上。我觉得我们的交流同文同种,习先生和马先生能够交谈,也不需要翻译,这就是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都是母语。 谈家庭:父亲在文学上为我破土 记者:能谈谈您父亲、祖父对您个人成长的影响吗? 余光中:我父亲跟我的生活交集不多。之前他做过侨务方面的工作,常常奔走南洋一带。他本来就是马来西亚的华侨,去过马六甲,去过吉隆坡,那是永春人最多的地方,后来回到福建。我12岁时,他认为这个孩子应该读点古文,虽然他就教了我古文观止、古文百篇、古文选集,但在这方面给我破土,给我启蒙。他偏重的是理论性的文章,如韩愈、苏东坡等。后来我的一个舅舅,继续教我古文,他就偏向于美文,如滕王阁序等,感觉更合我的口味,当然我母亲在旁做助教。 记者:看过您写的《我的四个假想敌》,您对女儿的影响是诗歌,还是其他方面? 余光中:四个女儿现在都50岁以上,受家庭影响,或是兴趣取向,或是求学,都跟家庭背景有关系。我跟我的妻子都喜欢文学,喜欢音乐、绘画,这些对女儿成长很有帮助。我们从来没有强迫她们学什么,她们从小看到家里收藏的书,父母亲来来往往关心什么,谈话什么,都会影响到她们。所以《我的四个假想敌》之后,有个续集叫《日不落家》。我的文章,女儿们能感受到我的爱。 |
- 2015-09-15余光中回永春洋上村祭祖 参观“余光中文学馆”
- 2013-01-06余光中盛赞永春佛手红茶 欣然题字“茶香远播”
- 2012-12-24永春县兴建“余光中文学馆” 预计1年后建成
- 2012-12-21交响诗剧《乡愁》泉州上演 余光中偕夫人观看
- 2012-12-05永春巧打“名人牌” 余光中文化公园文学馆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