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医改 改了哪些?
泉州医改 改了哪些? ——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系列报道之一
今年5月,《泉州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颁布再次吹响了医改的号角。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泉州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对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了综合改革。
医改改了什么?近期,本报记者跟随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走访了泉州市部分县市区的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 □本报记者 吴宗宝 陈林森
公立医院改革
全省率先实现零差率改革全覆盖
记者从市卫计委了解到,全市39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已于2014年12月全面实施药品和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全省率先实现公立医院改革全覆盖。
在晋江市医院调研时,记者发现该院部分药品和耗材的价格比以往更便宜了。医务人员告诉记者,这得益于近年来药品和耗材“零加成、三降低”政策的实施。以晋江为例,截至今年8月底,晋江医疗机构已经减少药品加成收入3846.48万元,降低了耗材收入近300万元,降低了检查费用3368.22万元,药品收入占比下降7.15%,直接让利群众1112.06万元。
中心城区一批优质医疗资源投用
医疗资源数量是否充足,将直接影响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水平高低。近年来,随着市第一医院城东新院、市中医联合医院、福医大附属二院东海新院、市第三医院新院、市传染病院等医院的相继建成投用,中心城区的医疗资源压力得到缓解,市民可享受到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除中心城区,县域的医疗资源也得到了扩充。丰泽、洛江、泉港、永春等县(市、区)医院,以及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的三家中医院建设项目已经投用;晋江市医院迁建项目、石狮市医院新院等县级医院项目进展顺利,永春县医院新院今年6月份完成整体搬迁。
重大台资医疗健康项目落地
民营医院的异军突起既丰富了泉州市医疗资源,为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了就近享用优质医疗服务的便利,也给泉州市的医疗格局带来了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市与台湾“海峡两岸医事交流协会”9.8厦门投洽会上签订的医疗健康产业项目合作协议,拟在台商投资区新建一家三甲综合医院,项目总投资5亿美元,规划建设3000张床位。一期项目投资3亿美元,建设1200-1500张床位,已于日前奠基。不久之后,市民在泉州市就能享受台湾优质的医疗服务。
基层医疗机构改革
南安拨出6377万元补偿基本药物零差率
目前,泉州市所有公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2059所行政村卫生所已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障和新农合报销目录。
南安市医改负责人介绍,南安现有26家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和实行乡村服务一体化管理的483家村卫生所(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已经配备使用《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目录》内的药品共455种,并全面实施零差率销售改革。2011年5月31日至今,南安市共拨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偿资金6377万元。
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8%
根据市卫计委统计,2015年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达564.63万人,参合率达到99.98%,超过省、市医改目标98%的要求。人均政府补助提高到380元—400元,其中石狮410元、晋江400元。
在新农合支付方式上,10个新农合县(市、区)已全面开展门诊统筹总额预付和单病种付费改革,目前单病种付费改革病种数达22—40种,其中晋江有40种。石狮市探索实行“按病种(组)按人头总额预算控制为基础,按病种(组)按人头结算相结合”的复合型支付方式改革,今年上半年,在门诊总额预付的基础上,按人头和定额相结合的支付改革补偿11.84万人次,补偿金额851.74万元。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40元
近年来,泉州市通过建立财政经费投入增长机制,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已提高到40元,新增部分继续向基层卫生服务和乡村医生倾斜。
鲤城区在全市率先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目前已覆盖全区80个社区,签约了2.5万余个家庭,近9万居民受益。此外,还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数32.6万份。为了方便医疗卫生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鲤城区启动结核病患者管理服务工作,并在全市率先试点高血压中药健康管理服务。
洛江与市级医院建立对口帮扶机制
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需要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作为支撑,近年来,泉州市各县(市、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逐渐完善。
记者了解到,洛江区与泉州市第一医院、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建立了对口帮扶及协作共建机制,由市级医院不定期派出专家进行指导工作,实现了医学专家坐诊常态化,病人在当地医院就可以享受到市级医疗资源服务。此外,洛江率先在全市卫生系统开通医德医风投诉电话一线通,涵盖全区7家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和2家民营医院,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同时,监理卫生系统廉政信息库,并开展明察暗访,对收受药品回扣、“红包”实行检查。
(来源:泉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