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百年前泉州城里的女人不逛街 英国女孩啧啧称奇

2016-05-20 08:26:11 林永清 田米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王强,黎明大学外语贸易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翻译志愿者

【解读】

拥挤的街道应是西街

稍宽的或是聚宝街

“她(安妮)描述的基本符合当时的情况,一些场景我小时候还可以看到。”泉州市方志委副主任许晓松告诉海都记者,那时候泉州主要的街道除了汇成一个十字架的东西南北四条街外,还有就是聚宝街和打锡街,当时街道也比较拥挤,安妮所描写的大部分场景应该就是在西街一带,“一些店家开门做生意的习惯,甚至还保留至今,比如拆门板摆街边再摆上东西的做法”。

在一张老照片里,两排房屋错落有致,东西塔矗立在上方。许晓松说,“在西街的房屋多为名门望族和家庙宗祠,很有规模,却显得有些破败,有些房屋甚至都倒塌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民间的修复能力低,只能对房屋进行勉强地修补”。

安妮还提到,“稍远些的街道比较宽,除碗,茶杯等外,都是卖陶器和瓷器的店”。许晓松认为,这应该就是在聚宝街,因为泉州对外贸易兴盛,当时这里是外国商人聚集的地方,这条街上多卖金银珠宝、绸缎布匹、香料药材和茶叶瓷器等。“安妮提到专卖男鞋的街,就是现在的帽巷,当时都专门卖帽子和鞋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在,因为帽子像碗一样,所以就叫帽巷。”

几百米长花巷

人造花发饰今再不见

安妮走在100多年前的泉州城,她看到在花巷里,每家店铺展示的都是女性用的金银掐丝和丝绸人造花发饰。在安妮的笔下,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我们仍可想象当时花巷的场景。可让人惋惜的是,如今这几百米长的巷子,能跟之前的“花”有关的,只剩下巷口保留的那两家花圈店了。

泉州市文史专家杨清江说,花巷以前叫蒙古巷。起初,因为那附近的南鼓楼崇阳门下有重兵把守,西侧有官屋,供屯驻军兵居住,他们大部分是蒙古人和色目人,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人们就把他们驻扎的地方的小巷叫“蒙古巷”。

“因为泉州女孩打扮时喜欢插上一些花,遇上婚庆喜事,妇女的头上也有戴花的习惯,这样能以示吉祥;而遇丧事需绑扎花圈,做‘功德’需绑扎纸厝,祭祀先人。因此,泉州传统的扎花手工一直长盛不衰。”杨清江说,到了清末民初,蒙古巷那里慢慢集中了很多制作和出售手工艺花卉制品的花店,人们就将那里叫做花巷了。

“上世纪50年代还有剩几家会做手工艺花卉制品,到了60年代后就基本都是做花圈了。”杨清江说,一些习俗在改变,市场需求也变了,到了现在,花巷也剩下两家花圈店,但也是有着百年历史了。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