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八卦沟淤泥堆积严重 □翻译志愿者 Francis,比较低调的泉州本地青年,不想透露中文名,也不想上图。他说,因为自己英文不错,平时都有看英文小说,也是泉州历史的一大粉丝,在海都报看到征集志愿者后,马上就通过“花巷”微信公众号报了名。“我觉得这本游记很有意思,也很给力,尤其是百年前老外看泉州的角度更是不一样。”他说,比较遗憾的是,他对于文中个别的地名,实在不懂是哪里。 解读 4条大街贯穿城市 没人带领容易迷路 “描述得很真实,一点都没错。”泉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长骆沙舟说,安妮应该是亲身走遍泉州城,才能将当时泉州城的轮廓描述出来。 骆沙舟介绍,水路是当时主要的交通枢纽,所以南门一带商业最为繁华。当时南门通往钟楼的路不像如今是笔直的,在当时必须要拐很多个弯。 就如同安妮在游记中描述的,当时外地人很容易在泉州城里迷路。骆沙舟称,当时要通往城门的路都不是直的,而是被故意设计成弯曲的,“比如从新桥头街那个地方要到城门,过了护城河后还要拐很多弯才能到达城门。这样设计,一是考虑到风水因素,另一方面是为了防御。城门通往城区还有无数条小街巷子,所以当时外地人要是没人带领是很容易迷路的”。 清末八卦沟年久失修 导致排水系统瘫痪 安妮在文章中提到,百年前泉州城内就有排水沟和泄洪渠组成的排水系统,骆沙舟表示这就是八卦沟系,它是泉州老城区的排水系统,“自唐代以来泉州府的子城、罗城遗留的壕沟、池塘,经过宋元时期逐渐连接而成排水渠道,大小沟渠遍布市区,其有大动脉即八卦沟大壕”。 “八卦沟是横截面9平方米的露天壕沟,各支沟都有出水口,汇入外城壕,最终导入晋江出海,形成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骆沙舟介绍,八卦沟还利用环城的护城壕,像新门、水门、涂门都有水关,水关与护城壕相通,城内各区八卦沟的主沟、支沟泄出的水,因地势不同导引,经各城门的水关注入外城壕。护城壕通过接纳城内的排水,发挥水利工程作用。 “作为排水渠,其排水功能比现在的管道强多了!”骆沙舟解释,这些排水沟渠虽然排水能力强,但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时间久了会积满淤泥,严重影响排水功能。而安妮来泉州时正处于清末,她看到的沟渠没法起到作用,正是因为处于长久失修的状态,“所以要定期进行清淤,每个朝代只要是办实事的官员,都会主持进行清淤”。 上世纪80年代末,泉州市政府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淤。泉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后,泉州市还对八卦沟进行过三四次大规模清淤。目前,已建立机制,日常针对巡查发现的淤积内沟河,定期清理;每5年就对中心市区内沟河进行一次大规模清淤。 关于安妮对内涝的描写,骆沙舟认为,泉州城厢地势北高南低,南部城区经常被淹,但是北部地势高,被淹的情况比较难出现,所以安妮描述的北街一到下雨就常被淹,应该有误;北街往南街教堂是一路下坡,且道路是石头阶梯,安妮提到遇到下雨天,南街教堂的街道跟河床一样,以及看到像瀑布般的流水,则都是合理的。 |
- 2016-05-20百年前泉州城里的女人不逛街 英国女孩啧啧称奇
- 2016-05-19安妮眼中的清末泉州:像爱丁堡一样有文化底蕴
- 2016-05-19百年前泉州闹水灾真实记录:30里古城墙成了避难所
- 2016-05-16英文游记记录奇怪地名 黎明大学教授:威妥玛式拼音
- 2016-05-13传教女孩英文游记现身 图文并茂讲泉州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