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安妮游记捐赠者:让泉州的人民看看百年前的泉州

2016-06-01 09:08:20 林永清 李昌乾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1891年,颜大辟与惠世医院首届医师班学生合影

东南网6月1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林永清 李昌乾)过去半个多月,英国女孩安妮的书《THE CITY OF SPRINGS》,在泉州火了。

“这部游记是百年前泉州历史的一个缩影,解读其描述,很多情节历历在目,有些曾经熟悉的风俗、建筑、情景也在不经意间离我们远去。每个人滋味各不相同,却应该引起人们的沉思。”

“安妮从一个年轻女孩单纯的角度出发,通过细腻的文笔,描写泉州当时的社会状况,我们在看的同时,像是穿越回去那段历史时期。”

“安妮讲述了当时泉州的街道、建筑以及生活习俗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本地文献记载所缺乏的,它丰富了研究泉州那段时期的资料,对了解泉州那段时期的历史真实情况很有帮助。”

我们还发现,这本书在过去10年间,曾出现在泉州的多个地方。2006年,美国人潘威廉曾将这本书捐给泉州,海都记者回访潘威廉,揭开了这本书与泉州的一段不解之缘,“应该让泉州的人民,看看百年前的泉州,这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

洋医生治好白内障 被认为拥有“神力”

□《THE CITY OF SPRINGS》第十二章译文 医疗工作(节选)

□翻译志愿者 Francis,泉州本地青年

1881年是一个很有纪念价值的年份,这年医疗布道中心在泉州成立。

一旦熟悉当地的语言,医生们就可以在里面工作,不用等到医院落成。医生在大厅里对患者进行诊断,手术在庭院中进行,里面的花岗石板有时作为手术台。

医疗中心一直很紧张,任务繁重,尤其刚开始的时候。医生们单枪匹马地工作,还要培训伤口包扎人员和配药师。城里还有几公里外的患者蜂拥而至,在应付他们的同时,医生们还要找时间对学徒进行透彻、有系统的医疗训练。医生都得身兼多职,在没有同行会诊讨论下,困难的手术就得进行,所需求的协助和医疗器材都难以弄到手。

成功的案例将会带来更多的患者。一次一个白内障患者过来,医生成功地进行手术,患者很满足地回到他的家乡村子。说得委婉些,村子人都很震惊,医生就被认为拥有“神力”。这样所有村子里眼睛不舒服的人都向城里来了。最后,医生会发现有些人被治愈了,有些人或多或少好转了,还有些是无法痊愈。有些患者可能是顽疾,已经失明多年。当医生告诉这些患者他无能为力时,他们肯定不相信医生。他们会拜倒在医生前,医生立刻叫他们起来。然后他们会以金钱或者各种不靠谱的允诺,来祈求医生治愈。终止他们的希望是件很为难的事情,他们必须了解“治愈”这个奇迹不是靠医生的“神力”,而应该是靠医生的能力。医生不是看谁出价最高才选择给予治疗的,医生的能力也受限于当前医疗水平。

我们的医生在一次霍乱肆虐时救了很多人。

1895年,惠世医院女病房小儿疫苗接种日

【解读】

租民房建医院 还设小儿疫苗接种

“福医二院是泉州最早的教会医院。”福医大附属二院图书院史馆主任黄方说,安妮在文章提到的就是二院前身,叫惠世医院,是1881年由英国基督教长老会派教会医生颜大辟到泉州创办的。

1882年,颜大辟在连理巷租用民房,在那建起惠世医院,由他担任第一任院长,1889年募集了8000美元在那购地建起院舍,“惠世医院初创时有30张病床,设有内外科,同时分设男女病房,临床业务除日常工作外,还有小儿疫苗接种。”黄方说,颜大辟在办院的同时,也招收学徒,首批招收5名,教学模式上改良了师徒传承,采用半工半读的模式,上午跟班查房、看门诊,下午上理论课、做实验,“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的留院执业,有的自主创业开办私人诊所”。

永春分院首创女院 有全省首台X光机

黄方介绍,当时的惠世医院还首创了现代集团医院模式,1888年在永春创办了第一家直属分院“永春基督教医院”,1897年永春分院首创女院,拥有全省首台X光机和发电机;1938年惠世医院兼并了由基督教伦敦公会创办的惠安仁世医院;抗战期间,惠世医院还在南安设立分院。

“惠世医院还和这些分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关系。”此外,惠世医院还在总院设立了“院中院”。1901年,在泉州西街裴巷办了惠世女院,主要以妇内儿科为主,“苏德安曾在该校学习,后来和她丈夫何大年创办了永惠妇孺产科医院,也就是泉州市人民医院的前身。”不仅如此,惠世医院还在1934年创办了“惠世高级护士学校”,首届分春秋两季招生,共招收6人。黄方告诉海都记者,教会办医院,客观上还对泉州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泉水之城》与泉州的10年情缘

在我们展开采访的时候发现,安妮写的这本书,其实在过去10年间,也曾出现在泉州的多个地方,她和泉州一直有着不解之缘。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原馆长王连茂透露,早在2006年就已经见过这本书,该馆将书中的内容复印下来,同时还组织人员对其进行了翻译并打算出版,可惜翻译完最终没能出中文版。海交馆馆长丁毓玲也透露,原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焜民,也曾组织人员对该书进行翻译。

石狮市博物馆收藏的这本书,本是在民间收藏者王先生手中。王先生告诉海都记者,之前有一位留学欧洲的朋友看到了这本书,并将这个消息告诉他,“这本书是一位外国人用英文描写了100多年前泉州的社会状况,这很少见,也很少有人听过这本书,而且里面的许多照片也很珍贵,我觉得很有意义,便托朋友将它买下”。

其实,在王先生之前,已有外国人收藏过这本书,并把书捐给了泉州,他就是潘威廉。

潘威廉和他捐赠的《泉水之城》

【专访】 “应该让泉州的人民,看看百年前的泉州”

——《THE CITY OF SPRINGS》捐赠者潘威廉

2006年,厦门大学工商管理教育中心外国专家、教授潘威廉,将自己收藏的《THE CITY OF SPRINGS》捐给了泉州,并希望通过媒体,让泉州人看看百年前的泉州。“我觉得这本书跟泉州有关,应该让泉州的人民,看看百年前的泉州,这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谈起自己捐书的初衷,潘威廉这样告诉海都记者。

潘威廉出生于美国,是第一个定居厦门的外国人,也是福建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定居厦门20多年,他已经成了闽南通,普通话说得可流利了。

潘威廉很喜欢闽南文化,为了了解闽南的历史文化,他从十几个国家收集了一两百本外国人写的旧书籍、信件、照片、版画图、绘画、明信片,还有描绘历史生活的资料,“100多年前,中国人很少会记录自己的生活状况,但外国人会,他们喜欢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笔记和照片记录下来”。

“这些资料变得越来越珍贵,就拿安妮写的这本《THE CITY OF SPRINGS》来说,当我得知有这一本书后,在美国找了很久,最后在网上搜索到了这本书,几经联系后终于买了下来,目前美国还没找到第二本”。

“这么多年,只要看到外国人描写闽南的旧书籍,不管喜不喜欢里面的内容,我都会买下来。”潘威廉说,有些书的内容他虽然不是很喜欢,但作者的个别描写或者观点会让他觉得有意思。

谈到自己为何对闽南历史文化感兴趣,他笑道,上世纪90年代他参演了中国的几部电视剧,其中一部是关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他当时出演荷兰的拿督,为了求证那段历史,他就去找资料,而在查阅历史资料时,又觉得闽南文化很有意思,慢慢就迷上了。为了研究闽南文化,他甚至回到美国,寻找一些曾在厦门传教、经商或教学的老人进行了解,“很有意思,这些老人除了讲英文外,还会讲闽南语”。

这位致力于闽南历史文化的外国人,2002年作为厦门市的发言人,为厦门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立下大功;2003年,泉州申报国际花园城市,他应邀担任泉州代表团的主陈述人;2007年,他出版发行《魅力泉州》一书。

潘威廉收集的外国人写闽南的书籍

【反响】 “没有进一步深入地描写,比较遗憾”

——原泉州海交馆馆长王连茂

安妮写的这本书符合当时泉州的情景,从外国人的角度看泉州,特别是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中,描述了当时泉州的街道、建筑以及生活习俗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本地文献记载所缺乏的,它丰富了研究泉州那段时期的资料,对了解泉州那段时期的历史真实情况很有帮助。此外,安妮书中配的图片也比较有价值,有一张拍摄到东西塔附近的房子,屋顶都是破损,就很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该书也有不足之处,没有进一步详细、具体、深入地描写,这是比较遗憾的。描写的内容太广泛,这也使其很多都写得比较简单。

“对研究晚清泉州,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原海交馆研究员李玉昆

该书较为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泉州的社会状况。这本书也挺有意思,如写街道上的猫狗,还有人力轿在拥挤的街道里,如何巧妙地避开行人等。

泉州本地介绍泉州那段时期社会状况比较少,也比较分散,而安妮写的这本书却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泉州当时的社会风貌,而且还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写,这些都是比较少有的。这本书对于研究晚清时,泉州的历史、社会风貌、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1906年,惠世女院医患合影

“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 为我们了解泉州的百年容颜”

——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

海都报对此事的持续关注报道,视角独到,互动性强,做得很好,对于提高民众对泉州地方历史的关注度很有帮助。

这部游记是百年前泉州历史的一个缩影,解读其描述,很多情节历历在目,有些曾经熟悉的风俗、建筑、情景也在不经意间离我们远去。每个人滋味各不相同,却应该引起人们的沉思。

同时,游记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为我们了解泉州的百年容颜,尽管角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其描述自有斟酌之处。但是,正是透过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交集,让我们更客观、理性地去思考我们的文化状态以及文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时空背景。

另外,英文版的中文翻译出版工作,已纳入石狮市博物馆2016至2017年度研究课题计划,翻译专家已进行初步洽谈,预计今年7月启动。随着翻译、注释的结束,还将邀请泉州本土的专家和高校学者做相关考究和解读。

“感觉很亲切,像是穿越回去那段历史”

——黎明大学外语外贸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王强

“古城记忆·百年前的泉州”栏目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我的多位朋友还打电话说,海都报这次报道了百年前的泉州,让他们感觉很亲切。安妮这本书从历史角度看,很好地反映了清末时期泉州的社会状况,填补了史料的不足。在前面三章内容里,可以反映出1840年之后泉州的航海贸易走向衰弱,因为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大量轮船停靠在厦门,而泉州的本土商船被轮船所取代。

另一方面,从文学角度,安妮从一个年轻女孩单纯的角度出发,通过细腻的文笔描写泉州当时的社会状况,我们在看的同时,像是穿越回去那段历史时期。安妮真实地描写泉州那段时期的社会百态,可以看出她是真正地深入民间了解,这本书值得好好研究。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