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千年“海丝”史迹 宁波广州南京三城共话保护

2016-06-10 07:39:30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许雅玲

核心提示

一条绵长的蓝色“丝路”,串联了海岸线上的颗颗明珠。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除了泉州,同样散落着许多或向海而生,或因“路”而兴的城市——

宁波、广州、南京,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节点城市,它们都在漫漫的“丝路长卷”上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今,当历史的潮水退去,波涛荡涤后留下的海丝文化遗存如何保护、管理和发展,成为“海丝”城市共同面对的问题。

就让我们一同聆听来自三座重要“海丝”城市的宝贵经验。

宁波 文化遗产保护从“抢救性”向“预防性”转变

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宁波认为,历史宁波是现实宁波的重要根基。

在7日的海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黄志明作了以《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与遗产保护》为题的报告,详细介绍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概况、价值特点以及研究和遗产保护。

独特地理位置成就宁波古海丝自然基础

宁波位于我国海岸线中部,濒临东海,与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和内陆水系。在木帆船时代,最快五六天就可从宁波驶抵朝鲜半岛或日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就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基础。

东汉晚期,水晶、玛瑙、琥珀、玻璃等舶来品陆续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入宁波,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并于宋元时达到顶峰。与泉州一样,北宋时,宁波也设有市舶司。越州青瓷是宁波通过海丝输出的重要贸易品之一。

古代中国与朝鲜日本的主要窗口

纵观历史,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呈现“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河海交汇,港通天下”、“面向韩日,兼及南洋”、“输出为主,影响深远”等四大特点。

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面向韩日,兼及南洋”。历史上,宁波一直是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群岛进行往来的主要窗口。日本僧人最澄从宁波登陆,为日本带去了“日本文化之母”的天台宗,部分日本僧人以及宁波兰溪高僧,将禅宗传播到了日本,宁波也因此成为日本佛教的“圣地”。此外,通过宁波输出的建筑技艺、绘画、书籍等也极大影响了朝鲜和日本经济社会。

五措施推进海丝文化遗产保护

为实现海丝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宁波采取了深化研究、加强交流,预防先导、科学保护,合理规划、严格管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种形式、宣传海丝等措施。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预防先导、科学保护。为此,宁波树立了“预防先导”的遗产保护理念,强调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的转变,通过技术监测等多样化手段实现宁波海丝遗存遗迹的预防性保护。2006年起,宁波保国寺先后与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专业机构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发古建筑类信息采集分析数据系统,对寺庙大殿进行振动、变形、沉降和环境信息实时监测、采集与展示。

广州 将文物保护工程拓展为城市文化工程

本报记者 郭雅莹

“广州地处珠江入海口,南邻大海,北通中原,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的海洋文化传统,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之初,就是其东端的重要节点。”

8日,站在一张古代广州地图前,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陆志强娓娓介绍广州的地理位置、海洋文化、历史遗存以及文物保护管理。

唐代古航线:“广州通海夷道”全长1.4万公里

“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遗存证明,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2000年来未曾中断。”陆志强说,考古发现的广州秦代造船遗址以及当时墓葬出土的船模和器物都显示,广州人在秦代时期就可以建造出海船只,进行海外贸易。

到隋唐时期,唐代政府在广州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又设“蕃坊司”管理在广州居住的数十万外国人。“当时的人们还开辟了一条超过14000公里的海上航线,途经30多个国家,史称‘广州通海夷道’。”此后,广州海洋贸易一直保持繁荣,直到清末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广州仍有“广州十三行”闻名于世。

六处代表性遗存:均成为重要历史文化景观

悠久的海上交通贸易史不仅让广州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港口城市,所留下的丰富历史遗存也成为广州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在这些遗存里,最具代表性的有六处,即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光孝寺、怀圣寺与光塔、清真先贤古墓、南海神庙及明清古码头遗址。

其中,作为中国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官方祭海神庙,南海神庙内现存的30余方历代石碑中,唐代诗人韩愈所撰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首次提到“海事”一词。

“如今,六处史迹点均已成为广州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不同程度对外开放展示。”陆志强说。

多措并举:守护“海丝”文化遗产

除了打造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以加强展示文物以外,近年来,广州还扎实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点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陆志强介绍说,《广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规定》于今年2月1日起实施。该规定与已经实施的《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和《广州市历史文化形成保护条例》一起,为“海丝”史迹保驾护航。

此外,广州还编辑出版了包含考古遗存、地面史迹和文献辑要三卷的《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编制专项保护规划文本,并全面开展文物修缮和周边环境整治工程,“从专一的文物保护工程转变为推动城市发展、改善民生的文化工程,广州‘海丝’史迹在助力社会效益和城市形象的作用日渐提升。”陆志强表示。

南京 将海丝“南海线”和“东海线”联为一体

本报记者 蔡紫旻

把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线”和“东海线”联为一体,是海丝重要节点城市南京的特点。

在8日举行的海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刁仁昌作了题为《南京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发言,主要介绍南京的海丝代表性遗产点以及南京海丝遗产的价值。其中涉及的 “郑和下西洋”系列遗产,让泉州和南京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古都通江达海:海上物质文化交流核心地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京,既是中国“四大古都”,也是重要的港口城市。依靠着“通江达海”的地缘优势和“拥江控海”的政治优势,它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城市。

刁仁昌说,南京与海上丝绸之路产生联系,主要在汉、唐之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明代。

有别于沿海港口城市以贸易为导向而进行的交流互动,作为都城的南京,在这两个时期,成为国家力量组织、实施与国外的海上物质文化交流核心地。

历史先人的创造,令今天的南京成为文化遗产丰厚之地。南京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16处、587个点。其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1处、9个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103个点。在这些文化遗产地中,就有不少与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直接相关。

郑和下西洋史迹:让泉州和南京奇妙相连

泉州,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停留过的城市,他在这里参加清净寺礼拜,奏修泉州天妃宫,到九日山祈风祭典……

南京,是郑和下西洋航海壮举发生的城市,明代船厂遗址——龙江船厂,是专门为郑和下西洋制造大型海船的遗址。

明宣德五年(1431年),郑和率庞大的使团,从南京龙江关出海,第七次下西洋,船队有大小200多艘船只。这次航行,他们几乎走遍了南海、北印度洋沿岸地区以及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诸国,经历20多国。就在这次返航中,郑和在今天的印度南部西海岸附近不幸逝世。

刁仁昌表示,如今,在南京保存的大量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中,郑和下西洋系列遗产最具典型性。

有别于其他古都:唯一与海丝发生直接关联

公元399年,高僧法显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今印度),他穿过陆上丝绸之路,求取佛典经书,返程时从海上丝绸之路回国,到达现在的南京。

谈起南京海丝遗产的价值,刁仁昌说,作为古都,南京唯一与海丝发生直接关联,并且把海丝的“南海线”和“东海线”集于一身,同时交汇海陆丝,很难得。

“当然,重中之重还是发生在南京的郑和下西洋壮举,使南京见证了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为世界航海事业与海上和平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刁仁昌表示,南京的海丝遗产拓展丰富了海丝遗产的内涵。

“一场非同寻常的海丝文化盛宴”

——海丝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泉州考察侧记

海丝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在泉州清净寺考察 (陈晓东 摄)

本报记者 许雅玲

6月的泉州,繁花似锦,风和日丽。随着最后一站——海上交通史博物馆的考察结束,为期三天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落下帷幕。

与会期间,来自国内以及日本、韩国、泰国和坦桑尼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近30位文化遗产专家,考察了九日山、天后宫、德济门遗址、晋江草庵、开元寺、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清源山、海交馆等多处泉州海丝文化重要史迹、馆藏。内敛深沉又舒展奔放的千年“海丝”遗风,惊艳了国内外专家,也让他们对泉州保护管理文化遗产的经验做法深感兴趣和赞叹。

石头上的“海丝志”让专家大开眼界

探寻“海丝”印记,专家组首站来到以“山中无石不刻字”的摩崖石刻而闻名海内外的九日山。

矗立于此的13方海交祈风石刻,记录了宋元时期泉州商船遣舶与回舶举行的祈风仪式。千百年前,中国古代商人正是从这里感受到海风从大洋彼岸带来的财富气息,带着瓷器、茶叶、丝绸起航,开辟出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这里有一方石刻格外引人注目,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留在我国唯一的摩崖石刻,上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50多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员的签名。

泰国文化部艺术局考古与博物馆司高级顾问、专家阿玛拉·瑞苏查特不停举起相机拍摄石刻,他感叹道:“早于晋代开始就有文人墨客、僧侣把海上贸易、对外交流历史记录在九日山摩崖石刻上,这是古代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中外经贸文化交流昌盛繁荣的历史见证。”

多元文化凸显泉州包容城市气质

如果说九日山的石刻见证了古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举,那么拥有人面狮身石刻浮雕、印度教十六形棱柱的开元寺,宋元以后成为妈祖信仰重要传播中心的天后宫,雕刻道教鼻祖老子造像的老君岩,泉州穆斯林活动中心清净寺,拥有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的晋江草庵,则代表了“海上丝绸之路”给泉州带来的中外文化交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安家瑶多次到访泉州,她说,多元宗教在泉州包容共生,造就泉州独特的城市性格,是极具申遗价值的。

位于中心市区,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教授西村幸夫向开元寺方丈释道元法师请教开元寺大雄宝殿横梁上图画的含义,感慨开元寺的每一张图后,都垫着一部厚厚的历史书。

在海交馆内,专家组成员见证了不胜枚举的海丝文物,并对它们认真记录。希腊文化体育部水下文物管理局主任克丽沙·武石称海交馆之行是“一场非同寻常的海丝文化盛宴”。

泉州完好保护文物获高度赞赏

在晋江草庵考察时,专家组肯定了摩尼光佛石刻文物本体保护的完整性,赞赏晋江对草庵周边历史风貌的规划保护。

印度尼西亚文化教育部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司规划评估记录处专家卡尼夫丁则对所考察的几处宗教寺庙的保护赞赏有加:“古老寺庙的一些细节,都保存得很好。”

当了解到目前泉州正联合宁波、广州、南京等城市,推进中国海丝联合申遗,新加坡遗产协会主席蔡爱林表示:“中国海丝联合申遗非常值得期待,希望申遗之路顺利。泉州值得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更深地认识、了解!”

花絮:“文都”翻译展风采

本报记者许雅玲 郭雅莹

此次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日本、韩国、泰国和坦桑尼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专家。活跃在现场的翻译,为中外来宾架起一座座语言交流的桥梁。

在8日和9日的泉州海丝文化遗产点考察过程中,担任主翻译的市留学人员暨归国创业人员联谊会翻译志愿服务队(简称“留联译会”)会长曾国恒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为了用英语准确讲好泉州海丝故事,曾国恒用半个月时间翻阅大量资料,包括海外交通史和各种宗教资料。“各个考察点的讲解,涉及考古学、人类学等方面的英语专业术语,得一个一个掌握。这次讲解不是面上的景区介绍,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介绍。”他说。

除了曾国恒,留联译会还有十几个成员参与此次研讨会的会务接待。此外,会议期间,主办方为外宾提供的会议手册、申遗遗产点介绍手册等资料,均来自留联译会的翻译。

负责希腊文化体育部水下文物管理局局长安吉利·西蒙斯的翻译工作的志愿者王双怡,为了做好这次论坛的翻译,事先准备了许多与“海丝”相关的专业词汇,并写在笔记本上,以备不时之需。“但是在现场,我们还是遇到了一些生僻词,比如漆线雕、黏土等等。”王双怡说,这时候只能马上查字典了,还好西蒙斯女士是很好的长辈,友好地包容了她的不足。

王双怡告诉记者,她很荣幸能够参与到这次论坛中来:“不仅认识了很多专家,和他们成为朋友,还学到了许多‘海丝’专业知识,受益匪浅。”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