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泉州老人万炳焕:凭记忆记下“郑和碑”碑文

2016-06-16 10:56:51 刘燕婷 谢明飞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郑和碑没了,现在仅留下普济桥碑

东南网6月16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刘燕婷 谢明飞 文/图)一条泥泞的土路,蜿蜒在泉州市区城东浔美社区的山边,80岁的泉州文史爱好者万炳焕的家就在山边。爱上文史的万炳焕,走的是一条清苦却愉悦的路。他家屋内随处可见的便是书和拓片。2万多册的藏书,老人说自己“爱书成疾”。而一幅幅的拓片,是他几百上千次上山下乡,拓下的泉州各地的古石碑。

十来岁就对“郑和碑”碑文倒背如流

万炳焕说,浔美港湾龙头山是一处天然的避风港口,山下延伸开去的便是海,在东北边的海边建有一座南宋绍兴年间的“普济桥渡宝塔亭路”的石桥,附近的村民叫它“无尾桥”。长约一公里的无尾桥,桥身有50多个船航行的石头桥墩,上面铺着大石板,从海边一直延伸到海中。

“这座无尾桥,是以往海上丝绸之路的码头之一。泉州窑生产的碗、清源山的茶、本地织就的布,都从这座无尾桥运往海外。”万炳焕说,在他小的时候,无尾桥很是繁忙,村民晨练、垂钓,年轻人游泳、打水球,小孩挖海螺土笋都在这里。

十来岁的时候,万炳焕也很喜欢和堂哥蔡瑞钦一起到这片海边来,挖海蛎,捞鱼捕虾,玩得不亦乐乎。“每次从家里到海边,都会路过龙头山下的‘郑和碑’。这石碑上记载的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在龙头山下船坞避台风。我和堂哥都喜欢画画,两个人曾多次临摹过这幅石碑,还会边画边读碑上的文字。”万炳焕口中的堂哥蔡瑞钦,是现代艺术家蔡国强的父亲。万炳焕说,两人画过多次碑文后,对碑上的文字能够倒背如流。

“石碑有近1米高,50厘米宽,还有个石头底座,上面用楷体写着‘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夕阳忽鲁谟斯等国公干,于永乐十五年五月十七日于此避风祈求平安,镇抚蒲和日记立’。”万炳焕回忆说,这块碑和现在保存于圣墓的郑和“行香碑”从碑文字体到石碑外观都神似,而且落款的时间也都一样,说明郑和曾到过龙头山。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