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泉州技术工人培育状况调查:技工人才 一“匠”难求

2016-07-07 09:18:53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车间内,两名技术工人正熟练地配合操作。(王树帆 摄)

核心提示

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5月底,泉州市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专题会,这是近20年来的第一次,彰显出在全力推进“泉州制造2025”的形势下,泉州市对培养技术人才的迫切愿望和强烈决心。

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首个地方试点和实践范例,泉州率先向“数控一代”迈进,加速推进产业变革,企业技术快速向数控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革新,而这背后“工匠精神”不可或缺,更加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来支撑。

目前泉州的技术人才培育状况如何?职业教育又遇到了哪些新问题?对此,记者深入企业、学校等走访调查,并采访了相关机构和部门,分析现状,探讨对策,希望找到一条解决之道。

□本报记者 王树帆

现状

工人日趋老龄化

亲亲食品生产运营部总经理吴文旭曾经是名一线工人,在亲亲工作已有23年。他告诉记者,公司拥有20多年工龄的员工非常多,他们爱岗敬业,肯吃苦、爱钻研技术,在各自岗位担任要职。“然而面临的现实问题是,这些员工年纪越来越大,企业需要补充新鲜血液,但现在的年轻人又不愿专心干技术。”吴文旭说,“工人老龄化,是泉州很多制造型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市劳动就业中心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目前企业用工对25岁-34岁之间的群体需求较大,求人倍率是1.38(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而35岁-44岁以及45岁以上群体求人倍率分别是0.96和0.73,实际需求人数皆低于求职人数。

记者了解到,很多企业招工的年龄限制已经从35岁以内放宽到40岁。“这可能也是另一种‘啃老现象’,90后群体流动性太大,是困扰企业用工的主要问题。”吴文旭说。

高级技术人才紧缺

“企业买机器容易,但是买完以后会用的工人很少,这样不利于机械自动化、智能制造的发展。”福建嘉泰数控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苏亚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如今数控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与技术发展难以匹配。以五轴数控机床为例,未来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而随着这些数控机床的发展应用,相配套的技术人员需求也会越来越多。但现在与之相配套的人才还不足,特别是高端人才,缺口比较大。

“信息化技术、工艺技术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对我们来说越多越好。”群峰机械总经理助理、高级人力资源师张建海告诉记者,现在很多高端设备,需要高学历人才操作,比如CNC数控设备,必须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才懂得编程,而现状却是“会念书的不干技术,念不好书的才去学技术”。

熟练普工缺口较大

根据上述分析报告,泉州市制造业的用工需求比例达59.73%,符合泉州市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发展特点。用工需求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制鞋、服装、陶瓷等产业)。

市劳动就业中心副主任黄润色告诉记者,对熟练工需求较大,符合泉州以纺织鞋服为第一产业支柱的特点,对于技工的需求,集中在缝车熟练工,比如运动鞋和服装的电脑车工。相对来说,通讯、电焊、机械、电子类毕业生也比较抢手,反映出泉州市装备制造业与电子通讯类快速发展的势头。

“随着内陆省份加大招商力度,东南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转移,工人也跟着流向江西、湖北、四川等省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泉州的一些鞋服、食品企业缺熟练工。”亲亲食品生产运营部总经理吴文旭说。

一名熟练工对车辆进行调试 (王树帆 摄)

借鉴

订单式教育 学生未毕业先“上岗”

所谓“订单式”教育,即企业按其人才需求,向学校“下订单”,学校按照企业实际要求进行人才培养。企业与学校共同挑选学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加入培养全过程。目前,国内知名企业支付宝、百度、腾讯等都在通过这种方式招纳人才。

在泉州也不乏“订单式”教育的范例。2013年,黎明职业大学新生小林,通过严格考核编入“安踏班”学习。几个月的学习经历,就已让小林对未来就业心里有底:成为安踏的一员。因为他不仅可以接受专业化的理论学习与技术指导,还可以到安踏的生产一线实习,掌握基本技术。和他一样,许多学生在实训中克服了眼高手低的毛病,真正地深入企业,学习技能,还未毕业便先“顶岗”实习或者直接上岗。

“‘订单式’培养人才,不仅为企业培养了其需要的人才,而且大幅提高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对学校、企业、学生来说是一种三赢的模式。”黎明职业大学招生办有关人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泉州市已有1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订单班”,每年为企业输送大约3000名技能型人才。

现代学徒制

学生入企拜师学艺

现代学徒制是指职业院校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跟老师学习理论知识,一半时间在工厂做学徒由师傅言传身教。“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这样的育人模式,被认为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诀,也是制造企业效仿的模板。

在泉州,德化职业技术学校的“现代学徒制”相对比较成熟。该校负责人介绍,德化职校拥有工艺美术、陶瓷材料、陶瓷造型、书法大师等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都是一个独立的载体,与德化县著名的陶瓷企业、陶瓷研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学生带到具体企业参加实训,以“师徒制”模式培养人才。

该校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11年秋季实施“师徒制”开始至2015年9月,期间已有286名工艺美术专业学生与32名师傅结对,其中已有65名徒弟出师,成为推动德化陶瓷产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

质量“工匠”计划

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口,泉州许多企业敏感地察觉到技术人才的稀缺,提出培养计划,盘活已有工人“存量”。今年5月份,亲亲食品提出“质量工匠计划”,旨在提升企业运作效率,提高团队技能。

该公司员工小吴,原本只是公司车队的一名普通司机,个人平时爱好钻研技术。于是公司抓住其特长,特意安排他到薯片生产线进行培养。如今,他已成为公司的一名技术工程师。吴文旭告诉记者,有一台进口的薯片自动化生产线,原本故障率30次/月,经过小吴的调试,如今每个月停机仅两三次。通过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亲亲食品已拥有设备工程部和质量工程部两个工程师队伍,总计30多名高级工程师,涵盖从安全保障、生产效率到质量管控等各个环节,保证企业生产的有效运转。

分析

技工学校招生困难

记者从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了解到,目前泉州有6所技工学校,但因缺乏生源,实际上只有3所在正常运转,“现在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家长、社会都会将其引流到中专学校,技工学校招生越来越难。”相关负责人表示,“相比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处境较差,无论是职业晋升空间还是薪资待遇体系都不完善。”

“在德国,60%以上中学生走的是技术工人道路,而公务员、教师、办公室职员,是中国式家长培养孩子的理想路线。很少有家长主动让孩子去学技术。”

而另一端是高学历毕业生“难用”的现象。“现在很多高端设备,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学工科的大专、本科毕业生有时候实践性不够,而且眼高手低,流动性非常大。”市劳动就业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泉州很多民营企业更偏爱招收中专毕业生。

缺乏重工业产业土壤

产业氛围是孕育产业工人的土壤,区域的经济特色决定其技术工人的供给情况。泉州中车唐车轨道车辆有限公司综管部部长姚小伟认为,泉州仍是以纺织、鞋服等轻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以致很多学校的技术教育以轻纺专业见长。“装备制造企业更需要机械、电子、焊接专业学生,我们常要跑到湖北、江西、云南等重工业基础较好的地方招聘学生。”

泉州装备机械产业刚迈入千亿产业集群,随着“泉州制造2025”和“数控一代”工程的实施,企业技术设备快速向数控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提升,“制造业技术的快速提升,必将催生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泉州市装备制造业协会秘书长张跃良认为,很多工人技术素质较低,要么通过再培训提升水平,要么将被淘汰。校企应该探讨合作,支持大中专院校完善学科设置,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注重培养“会开机器人”的高级技术工人。

就业诉求发生变化

群峰机械标准化生产车间内,两个小伙子正在一个空调房里操作机器编程。张建海告诉记者,如今像这样愿意在车间干技术的年轻人很少,有时候一整批毕业生到工厂,能留下的不多。“现在的年轻人怕苦怕累,而且崇尚自由,不愿受管束,对工作环境要求也高。”

分析认为,技工的紧缺,折射的是“工匠精神”的缺失。人们不愿当“工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社会认可度不够。“生日聚餐、文娱晚会、带薪年假、宿舍有空调、免费wifi……”在泉州市劳动就业中心发布的招聘信息中,记者看到,不少企业使出浑身解数招揽技术工人,但也是少有应聘者问津。工作人员说,“与以前农民工‘赤脚进城’务工不同,现在的年轻人大都有点学历,家庭条件不会差,想法多,对职业要求更看重发展空间,还有医疗、教育等保障是否完善。”

建 议

学校应更注重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和企业需求有脱节是难免的,因为每家企业的市场定位、技术特点都不一样,毕业生必须得经过企业再培训才能上岗。”张建海建议,技术教育应该更侧重企业需求,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更侧重实践教学。“在这方面,学校和企业可以探讨让学生半工半读的模式,比如,上半学期在学校学习理论课,下半学期则在工厂实习,工厂提供资深工程师和机器设备教学,最后由工厂考核评分。”

建立公共技术培训体系

泉州市科技培训中心副主任陈思才认为,企业引进设备,花钱请厂家调试,企业增加成本,厂家也觉得麻烦。“其实很多机器设备除了核心技术,更多的是共性技术。”他建议,由政府牵头,整合资源,成立一个第三方服务机构,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技术培训体系,包括合作方式、课程设置、考核评估等,对技术工人需掌握的共性技术进行统一培训,提升泉州市工人的整体素质。

举办优秀“工匠”评选活动

泉州市装备制造业协会秘书长张跃良认为,应当为技术工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破除社会地位不高的社会观念。建议每年举办优秀“工匠”评选活动,组织企业、学校、教育部门广泛参与,营造“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让技术工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并在医疗、教育、资金等优质资源上倾向技术工人,改变家长对技术教育“拒之千里”的态度,引导年轻人走进车间,走向技术岗位。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