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专家登东西塔探因 揭秘十年体检和修缮施工要点

2016-07-22 08:11:59 刘燕婷 陈紫玄 严玉莲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登塔探因 防渗水最急切

西塔顶层渗水明显

从西塔看东塔,猴行者浮雕在站立千年后风化严重

东南网7月22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刘燕婷 陈紫玄 实习生 严玉莲 文/图)东西塔漏雨渗水造成的石质构件损害情况如何?昨天,为了让大家能更直观地看到目前东西塔的现状,泉州市文保中心副研究馆员姚洪峰,领着媒体记者登上了西塔。

眼前是一览无遗的东西塔表面风化问题,身后是十年调研后的东西塔“体检报告”。时隔60余年,东西塔将再次启动修缮,预计用时1年,勾缝防渗漏是重点工作。昨天,海都报独家关注推出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过去这十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陈青、泉州市文保中心副研究馆员姚洪峰等三人,全程参与了东西塔勘察调研。这次修缮,他们三人也将作为主要的技术负责人,全程参与并指导修复工作。我们有幸采访了他们,讲述各自与东西塔的情缘,解密勘察体检过程和施工要点。

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说,根据相关要求需要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修缮,本次修缮最重要的是治理漏雨渗水问题,相关部门将发挥协调督促的作用。

据悉,本次东西塔修缮工程耗资约300余万,由国家文物局出资。

西塔顶有不少白色水渍痕迹

【登塔体验】

塔上走廊 可见风化石屑

昨天上午10点,西塔。

盛夏的热浪,在西塔红色的塔门后,瞬间遁了形。与塔外石雕精美不同,塔内则低调很多,都是未经雕刻,墙面上不时可发现旧时的标语。

用花岗岩石块建成的塔心柱呈八角形,贯穿于各层,支撑起整座塔。塔内一楼至二楼是铁质楼梯,窄得只能走一个人,坡度陡到要扶着扶手才不犯怵。二层到五层是木梯,部分已经风化断裂,木扶手也有了松动的痕迹。

塔内塔外是两种颜色。塔内石块表面比较平整,被风化得少,颜色是较为均匀的白灰色系;塔外的石雕已是黄黑色调,石雕上零星裸露着风化表皮脱落后凹凸不一的石雕层。

最令人叹息的是,四、五层外墙的浮雕风化腐蚀相当严重,尤其是靠近新华路一侧,有的石面竟如酥油饼皮一般呈暗红油腻半透明状,有些已经呈现着油腻的黑。

沿着塔外只能容一人侧身行走的走廊走上一圈,脚底到处是随风剥落的石屑。

到了五层,还未及抬头看,铺面而来的便是一股酸臭的鸟粪味,夹杂着塔刹附近不时传来的鸟鸣。视线可及之处便有几处鸟窝,一处鸟窝里还有白色的鸟蛋。顶层的部分石梁连接处,有白灰色结垢,由于渗水原因,塔内部也留下了很多水流过的痕迹。

东西塔剖面图和平面图

早年空气污染 加剧风化程度

“西塔的表面风化和漏水问题,比东塔严重。”姚洪峰边带路边解说。“绕着西塔各层走廊走一圈,就可以发现,塔身的西南方向也就是靠近新华路的一侧,表面风化比其他朝向的都要严重。”跟在姚洪峰的身后,对比这同一层外侧的石雕,确实很明显。

同一座塔,为何这一侧风化最严重?姚洪峰说,这要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西塔的西南方向,建了一家味精厂,排出工厂废气的烟囱刚好对着这一面直排,这些酸腐性气体加剧了塔外石墙的损坏。

在开元寺工作了30余年的蔡其呈也佐证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确实是东西塔外立面风化加剧的一个明显时间节点。“除了这个味精厂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汽车在这个时候兴起。当时东塔边上就建有一个停车场,几十辆车子在停,而且过往的汽车也慢慢多了起来。”蔡其呈还记得,当时往东西塔上摸,手上就有一层黑油。

渗水严重 一二层保护较好

在西塔上走一圈,还可以发现西塔四、五层的石头风化问题比底下三层都要严重很多。

“这是因为这两层楼渗水问题最严重。”姚洪峰说,这两层在雨天时,有些地方都可以看到水滴在啪嗒啪嗒直往下滴,所以水长期渗入,石头风化得严重。

在东西塔的“体检报告”中,罗列了十几种病症,姚洪峰告诉我们,导致石头表面风化的原因,绝大部分是水、空气、温度等,人为因素占得不多。

在他出示的一份三维测试详细图解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东西塔一二层的外墙石雕,保存得要比四五层好。有些一层的石雕甚至几乎完好,而这些石雕是平时游客可以直接手摸近看的,“一二层保存较好,有可能是因为周围有树木遮挡,较为阴凉,环境、空气对它起到了减缓风化的作用。”

西塔上有的浮雕石面如酥油饼般脆弱

【十年一剑】

沈阳:怕不了解的人对塔身二次伤害

“我在30年前就开始对东西塔的调研了。”沈阳可以说是泉州人的老朋友了,“东西塔对泉州非常重要,每次对塔身的保护调研都是慎之又慎。”

沈阳说,近十年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多次牵头调研,他带着团队的同事来了又来。为了保留最完整的东西塔信息,他们曾为双塔做了详尽的三维激光测绘;为了研究填补勾缝的方案,他们自己上阵,用油画刮刀、油画笔清理勾缝,拿着针筒将配比好的糖水灰注入勾缝,长时间监测材料的稳定性,“东西塔太宝贵,每次调研,都是团队的人自己动手,不假手他人,怕不了解情况的人会对塔身二次伤害。”

陈青:三四年实验比对调配勾缝灰

1999年是陈青第一次看到东西塔,“塔身外墙石头的表面已有些损坏了,但不妨碍塔的美丽。”那年她第一次进入塔内,沿着塔外窄窄的走廊把每层外墙的石头看个详细,“当时最想看的是塔外的石头浮雕,并研究石头表面风化的情况,在印象里,那时塔内相对平整,病症并不很突出。”

2006年她同沈阳一起,参与了东西塔的调研保护,主要负责石头之间勾缝灰的研究。这次登上东西塔,塔内的漏水已较为显著,“塔内石块没有石刻,漏水的地方都已经出现了空鼓和起翘,将勾缝填齐,防漏水很关键。”

此后,她花了三四年时间,专门做勾缝材料的各种配比实验,比对各种数据。终于选定使用传统的蛎壳灰作为勾缝材料,并对配方比例做了最精细调整。

2014年,带着这个全新的勾缝材料,她和调研团队一起,用针孔注射入选作实验的勾缝内,并对这些勾缝进行了2年的观察。“这种传统的方法,是目前发现的填补东西塔最成熟的材料了,也是本次修缮的配方。”

塔内的香炉内有禽蛋

姚洪峰:东西塔风化的加剧感受最深

作为泉州文保专家,姚洪峰不时就要到东西塔下转转。

他对东西塔的调研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和华大的老师,做了一次长达5年的塔身监测,专门研究塔的结构变化。”扛着全站仪,盯着仪器上的数据,在旁人看来漫长又枯燥,可是一心扑在古建筑上的姚洪峰却觉得,“只是5年,还是偏短,观测的时间可以再长些,得到的结论也会更精确。”

让姚洪峰开心的是,根据《世界文化遗产地》的要求,今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将对东西塔实行长期监测,“这将会成为一个长效机制,甚至包括整个开元寺都在长期监测的范围内。”

“2006年至今的调研,我们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也比较全面了,今年把修缮方案提交到国家文物局,一次就批复通过了。”姚洪峰说,其实2009年就有酝酿要做一份修缮方案,“一开始是想做表面风化修复的,勘察越深入,发现防漏水才是最紧迫的,所以才调整了方向,有了今天的这份设计方案。”

十年来,姚洪峰感受最深的是:东西塔表面风化的速度一直在加快。每上东西塔,除了调研墙上石雕的状况,他都会习惯性地再看看脚下,“地上又是一层的脱壳,这是从石头表面的空鼓上掉下的一层层皮。就像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不保养,老化的速度也特别的快。”

西塔三层以上的浮雕下均有脱落的石屑

【解密施工】

工人要学熬糯米浆 朝向塔身的钢管要包好

目前修缮方案已定,待施工方选定后,沈阳、陈青将负责为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施工人员将是来自泉州本地的、技艺娴熟的勾缝泥水工。”沈阳说,本地人对东西塔的建筑、材料、做法、工艺等都会比较了解,开工前先教会施工人员怎么调配勾缝材料,灰、砂、糯米浆、红糖水要严格按方案里的比例来。届时,他们将先教会施工人员按重量来进行配比,怎么发灰、糯米浆要怎么熬,做多稠,也都将一一讲解示范。

本次施工,东西塔都将搭设脚手架。“2014年调研时,我们也有请本地的施工队帮忙,这次搭设应该是参照上次的。”陈青说,搭设脚手架的最基本要求是不能对东西塔有二次伤害。到时地面将进行铺垫,可用木板等材料;而每根搭设的钢管,只要末端是朝向东西塔方向的,都要进行包裹;塔架的钢管都不能架设在东西塔的石材上,要与东西塔保持一定距离,留出操作平台。

为了保持四周塔架的平稳、抗风,每一层的塔架将会通过塔身的门洞连接,要求钢管不能触碰到塔的任何构建。“塔内正中有塔心柱,不能直线连接的,到时可能用钢管围绕塔心柱再做衔接稳定。”陈青说,这部分她将全程跟进指导。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