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并非大修,此次只做双塔勾缝填补;将精选施工队,对三类勾缝进行修缮
早报记者 张素萍 麦彬彬 庄丽祥 文/图
一份耗时十年的东西塔“体检报告”,甫一出炉,就在泉州掀起“千层浪”。
这份由泉州大众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安徽省文物保护中心,经过详细的现场勘测后制定的“体检报告”,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的修缮工程设计方案,不仅“把脉”出泉州东西塔的15大病症,而且对症下药给出“药方”。
“并非大修,主要是针对防渗漏工程,做好勾缝填补。”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表示,接下来,泉州文物部门将面向社会招投标,通过竞标确定施工队,然后正式启动修缮工程,对东西塔勾缝进行填充、修补,争取今年年底完工。
据介绍,近代以来,民国时期和20世纪50年代曾修缮过东西塔,此次是时隔60余年后再次启动修缮工程。
十年“体检” 诊出15大症状
十年磨一剑。东西塔修缮主负责人、泉州文保专家姚洪峰说,此次出炉的东西塔“体检报告”,可谓是史上最全、最新的。
其实早在十年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就曾多次来泉,他们长期跟踪实验分析,为修缮方案提供素材。此外,2006年至今,中国文物研究所和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等单位合作,至少为东西塔做了四次较为全面的勘察研究,详细“问诊”塔身内外。
勘察结果显示,东西塔内部连接梁普遍存在支点区域全截面断裂,通梁的联系功能部分或全部缺失,这是影响主体建筑的最主要问题。而檐下和券门上部的石枋剪切断裂、塔外壁存在齿缝剪切破坏等,也是双塔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与此同时,双塔石头表面风化严重,存在诸如表面沉积、黑壳、空鼓、黑膜、起翘、变色、片状脱落、层状脱落等15大症状。
西塔四、五层风化、渗水最严重,墙壁已长出暗青色东西。
将精选施工队伍 勾缝人员需筛选培训
对症下药才能根治“沉疴顽疾”。日前,这份针对东西塔渗漏问题的方案——《泉州开元寺——镇国塔、仁寿塔防渗漏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已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国家文物局对其中的局部技术性工程提出修改要求,方案也得以补充完善。
修缮方案要求,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对镇国塔和仁寿塔勾缝采取填充、修补等技术手段,排除水的冲刷侵蚀对东西塔的各种威胁因素,真实、完整保存并延续双塔的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保护并展示好这一重要活态文化遗产。
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说,东西双塔每层都有浮雕和纹饰,文物价值极高,这些浮雕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出现表面严重风化等问题,因此修缮中要特别注意做好浮雕和纹饰的防护和保护工作,具体到脚手架搭设等细节,要注意对塔体和构件做好防护。
“东西塔修缮工程虽然量不大,但技术含量高,对施工人员要求高,因此会精选施工队伍,做好施工企业与人员的筛选、培训。”
原有勾缝灰脱落导致缝隙积水渗漏
争取年底前做好防渗漏工程
“不是大修,主要是勾缝填补,做好塔顶防渗漏工程。”出宝阳说,结合“海丝”申遗,未来泉州部分“海丝”申遗点将启动文物修缮工程,东西塔是首个工程,而且虽然东西塔多病缠身,但是此次工程只针对双塔渗水问题。
记者获悉,目前整个修缮工程尚处于起步阶段,接下来文物部门将协调民宗部门及业主单位,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管理要求进行组织,既做好防渗漏工程,也保护好东西塔。“争取今年年底完工,最晚明年7月前全部完工。”出宝阳表示。
据透露,勾缝填补只是第一步,在做好防渗漏工程后,文物部门或将进一步解决表面风化等问题,“这是个世界难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现场探访 西塔四、五层受损最严重
昨日,早报记者有幸进入西塔一睹其内部构造。打开西塔红色塔门,映入眼帘的是用花岗岩石块筑成的呈八角形的塔心柱,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
塔内两侧是两道楼梯,拾级而上,可观察到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塔壁用的是精心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筑工缜密。塔心的墙壁上好像涂了一层水泥浆,但用手一摸,是油腻的黑渍,里面还夹杂着些许白色的东西……
塔身内很阴凉。二层到三、四层是木梯,部分风化严重已经断裂。在二层塔身外围,记者看到浮雕表面有黑色膜状物质覆盖,岩石表面有翘起,还有些岩石表面已经脱落。到了五层,抬头一看,塔心顶层的墙壁已长出暗青色东西,仿佛是青苔,因为渗水较严重,塔内部也留下了很多水流过的痕迹。
“双塔对比,西塔受损比东塔严重;西塔各层中,四层、五层风化、渗水最严重,而且西南方向受损最严重。”姚洪峰说,由于西塔旁早期曾有个味精厂,工厂大烟囱排放酸腐性气体,而且西塔旁车流量大、尾气多,导致西塔较之东塔风化、渗水等问题更严重,而西塔四、五两层由于渗水等因素,受损比顶楼更严重。
据了解,西塔的珍贵石刻出现了污染、侵蚀、风化等现象,塔身亦有所倾斜。
[方案解读]
十年研制独门配方 修缮三类勾缝
灰、砂、米浆、红糖水调配缝灰,本次还将进行塔内清理
专家对西塔进行勘察
此次出炉的修缮方案,对双塔受损原因、为何启动勾缝填补防渗漏工程,以及勾缝的材料配方、工具等均有详细说明。昨日,早报记者专访相关专家,对其进行深入解读。
●焦点一:双塔受损原因
问:双塔地基现状如何?
答:东西塔地基基础基本稳定,没有明显的沉降变形,结构总体安全,花岗岩石块砌筑缝隙没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塔体各种构件的断裂现象,应该是泉州历史上的多次地震导致的。
问:双塔为何诸病缠身?
答:由于常年受海风吹蚀、日照、紫外线辐射,双塔石质表面发生磨蚀、脱落、缺失等现象。同时,由于双塔地处市区中心,四周人口密度大,交通流量大,汽车尾气、工厂产生的有害气体不断侵蚀双塔,石质表面形成黑壳、盐性结晶等。
此外,泉州地区位于华南沿海地震带内,历史上的多次强地震(特别是1604年泉州外海8级大地震)对塔体结构造成较大破坏,加之塔体自重较大,且年代久远,在各种应力的作用下石材强度降低,造成了塔体部分构件断裂,整体渗水严重,修缮工作迫在眉睫。
石质表面形成黑壳
●焦点二:渗水的危害
问:渗水对塔身表面的石质灾害有何关系?
答:水渗透对塔身建筑危害较大,而且不可逆。泉州多雨水,尤其夏天热胀冷缩,石头容易裂开,而且长期冲刷对石头表面损坏也大,甚至可能导致表层片状掉落。
问:什么原因造成渗水严重?
答:其一,塔体部分石质构件断裂,水会沿着新的裂隙渗入塔体内部;其二,原先有勾缝灰填充石材与石材之间的缝隙,以起到防漏防渗水的功效,现因勾缝灰的风化和脱落,石材缝隙大面积暴露,造成了塔体的漏雨和渗水;其三,以前对塔体的修补不当,特别是使用水泥作为勾缝灰,水泥缝灰高于石材表面,大部分呈开裂或半脱落状态,使石材缝隙大量积水,渗漏也更加严重;其四,排水不畅造成了塔檐台积水,积水顺石缝渗入内部。
●焦点三:如何修缮防漏
问:修缮工程何时启动?
答:接下来将组织招投标工作,精选出施工队伍。至于具体何时启动,工期多长,目前尚无法确定。争取今年年底完成工程。
问:填补勾缝程序复杂吗?
答:填补勾缝十分讲究,故程序也比较复杂。要先用牙科工具清理缝隙内部垃圾及松动的老缝灰;再用毛刷、洗耳球、去离子水去除缝隙石材表面的尘土,尽可能冲洗干净。填缝时,灰浆填入缝中后,还要使表面平整低于两边石材2毫米;然后用软布、去离子水、软刷清理操作中污染到的石材表面。
问:需要修缮的勾缝有多长?
答:此次共有三类勾缝需要修缮,一是勾缝脱落残损长度,东塔约398米,西塔约562米;二是海蛎灰松动残损长度,东塔约87米,西塔约201米;三是水泥砂浆松动残损长度,东塔约297米,西塔约387米。
问:填补勾缝对材料有何讲究?
答:专家反复实验,长达十年才研制出由灰、砂、米浆、红糖水配置而成缝灰,其中的灰由蛤蜊壳烧制得来,而且即发即用,当天使用。而且,为使灰缝与周边砌体的材料和颜色协调,施工中还会在勾缝灰中适当添加灰色。具体配方为——灰∶砂∶米浆∶糖水=1∶2∶0.2∶0.08。
石头片状脱落
●焦点四:塔内清理
问:除了对勾缝进行填充修补外,此次修缮还有其他工作吗?
答:国家文物局对本次设计方案的批复意见回复中建议道:“除了勾缝修缮处理外,建议在现有勘察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石质文物科技保护专项工作,待条件成熟后编制方案另行报批。”
除了填充修补勾缝外,塔内的清理也是本次修缮任务之一。塔内最重要的污染物是禽鸟粪便,在清除干净后,还将为东西塔各层门洞安装防护栅栏,防止禽鸟飞入塔内,并拆除废弃照明设备。
塔内部石壁空鼓
[护塔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民间“秘方” 用白萝卜清洗塔身
近代以来,东西双塔修缮的次数屈指可数。民国时期,东西塔维修时,曾用水泥砂浆封堵砌缝,修复塔刹。20世纪50年代,曾用水泥砂浆封堵双塔砌缝。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东西塔还进行过两次彻底的清洁。
1980年,泉州文化收藏研究者蔡其呈进入开元寺在园艺组担任园艺工,“我刚来开元寺时,东西塔的花岗岩是白色的。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东西塔表面受附近工厂排出的酸性物质影响,变成黄色;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周围道路的汽车越来越多,汽车尾气和油烟把塔熏成了黑色,西塔尤其严重,东塔第3层东南面的一雕像脸部已风化脱落。”蔡其呈介绍。
“当时我参加了两次东西塔的清洁。”蔡其呈回忆,1987年左右,东西塔进行过两次彻底的清洁,一次是迎接党和国家领导人,另一次是迎接外宾。
“上面有些鸟粪、蝙蝠粪,我们从5层开始往下清理,花了一个中午时间打扫完。”他介绍,当时受条件限制,水送不到塔的高层,市里还调来了消防车,冲洗地板和墙壁。他们还买来大批白萝卜,用白萝卜清洗花岗岩表面。据说,这是泉州民间流传的清洁塔身的“秘方”,会让花岗岩表面变得很白。“现在塔身都是黝黑的,这些方法也用不上了。”
2009年6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5位专家莅临泉州,手工测绘东西双塔斗拱,为下一步的修缮方案提供素材。 (石勇 摄)
相关链接
东西塔大事记
镇国塔,俗称东塔。占地275.23平方米,高48.15米。由文偁禅师于咸通年间(860年-874年)始建,初为五层木结构佛塔。宋天禧时(1017年-1021年),东塔改建成十三级;绍兴乙亥(1155年),塔烧毁;淳熙丙午(1186年),重建;宝庆丁亥(1227年),改建为七级砖塔;嘉熙戊戌(1238年),改成石结构;万历甲申(1604年),闽南发生大地震,塔多处损坏;万历丙午(1606年),修缮。
仁寿塔,俗称西塔。占地面积293.22平方米,高45.10米。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也为五层木塔,初号无量寿塔。宋政和甲午年(1114年),朝廷下诏赐名“仁寿塔”;绍兴乙亥(1155年),塔烧毁;淳熙间(1171年-1189年),重建后又损毁,改建为砖塔;绍定元年(1228年),改成石结构;洪武辛巳(1401年),重修;丙午中(1606年),塔身塔刹有损坏;壬子(1612年),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