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篇】 在不少公益项目遭遇尴尬时,一些创新运作的公益项目,做得格外红火。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把慈善做成“循环经济”,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让其持续发展。 样本一 晋江“心商店”:注入企业理念 商业模式运作 今年7月23日,备受关注的晋江“心商店”开业。在这家商店里,购物就是献爱心,还能享受优惠。首日,该商店销售3898单,筹得爱心款50多万元,仅仅6天时间,爱心款就超过100万元。 为什么要创办“心商店”?发起人之一的洪文革表示,这是英林心公益慈善基金会的自我“造血”项目,把慈善做成可循环。“我们的慈善事业将从教育延伸到敬老、强村、生态等方面,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靠传统的募捐难以长久持续。” 洪文革说,晋江英林有很多服装企业,他们多多少少都有库存,不少企业家有慈善之心。为此,一个把库存货盘活,创建公益商店的想法呼之欲出。他们决定以商业运作的模式,把库存货转换成爱心资金,用于慈善事业。 解决了货品问题,后期的整理、分类是一项庞大工程。据介绍,在英林镇政府的统筹下,各村组织积极发动,企业、医院、学校、社团组织纷纷响应,迅速组建志愿者队伍。 众人拾柴火焰高,洪文革对“心商店”的持续性非常有信心。他说,为了保证“心商店”长久经营,未来销售的货品将扩展到文具、家具、书籍等范围,还将尝试慈善拍卖,源源不断为英林慈善基金会输送资金。 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未来更多有能力的人加入,把“心商店”当作创业项目来做,注入企业管理理念,打造成专业的创新创业“小分队”,让“心商店”永续经营。 样本二 永春“公益超市”:通过盈利“造血” 持续反哺公益 无独有偶。今年年初,由泉州圆梦义工服务中心筹办的两家“永春圆梦公益慈善超市”陆续开业。该超市不仅向困难群众售卖商品,而且通过盈利“造血”,捐出利润,反哺公益事业。目前,两家店已盈利10多万元,帮扶136户困难家庭。 工作人员刘永祥表示,去年至今,永春圆梦义工服务队的公益支出达40多万元,如何解决资金来源是很急迫的问题。义工们想到,开办公益超市,将盈利的资金用于帮扶困难群体,让爱心公益持续开展。刘永祥说,“泉州圆梦公益超市”于2015年年底开始筹备,并制定了“超市收入全部用于公益”的原则。 “之所以选择超市切入,是因为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最关系民生。”刘永祥说。据了解,因为超市的公益性质,从批发商进到的货物大多能享受优惠,售价也更便宜。五保户、残疾人、环卫工人等可以凭证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而其他市民按市场价购物后,这部分盈利,超市将捐助给当地困难群体。 如今,每家店的平均月盈利稳稳的在1.4万元—1.7万元。据悉,公益超市的店面是由爱心人士无偿提供,所需的柜台、收银机等设备,也是服务中心、义工们捐款购买的。至于超市销售的粮油等生活用品,多数是批发商先行铺货,卖完再结算,有些甚至是厂家捐献的。超市还聘请了残疾人员工以及勤工俭学的困难学生,让他们参与到超市的经营,获得报酬,从而得到资助。 此外,公益超市还结合了圆梦中心的另一个精准扶贫项目——爱心公社,即让困难农户的农产品走进公益超市,拓展销售渠道。“我们以高于市场收购价30%的价格向农户收购产品,切切实实帮助他们。”刘永祥说,他们为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叫“海丝圆梦”,已陆续推出芦柑、蜂蜜、香菇、笋干等。 |
- 2016-07-25关爱低保老人 “我的长辈”公益活动走进泉港山腰
- 2016-07-18晋江英林“心商店”将开张 款项将用于公益事业
- 2016-07-14泉州住宅小区规划建设管理有新规 缺“公益”难“过关”
- 2016-06-27泉州一市民花百万建公益书屋 免费借阅方便乡邻
- 2016-06-26晋江英林“心商店”收到捐赠物资14825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