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宫庙 寄托思乡情 基隆中船路112巷,跨过长长的阶梯和弯曲的道路,一栋两层红色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基隆大岞东宫。打开庙门,里面供奉着妈祖,墙壁上挂着许多老照片,记录着此处和对岸大岞村的缘分。 “这里是大岞移民的精神信仰。惠安大岞村也有一座妈祖庙,我们把家乡祖庙的香火带过来,开庙分炉,取名大岞东宫。”身兼大岞东宫主委的张细山说。 张细山回忆道,当年刚到台湾时,同村的村民一起出海捕鱼,隔三岔五小聚,乡情乡谊不断延续。秉持着家乡的传统观念,这些大岞村移民还立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每家每个月省出一笔钱,存进公共账户以备公用。1980年,村民用这笔钱买下了一所房子,立为宫庙,将一尊从祖地带来的妈祖神像迎进来奉祀。1993年,村民又集资重修宫庙,取名大岞东宫,其中一楼供讨渔回来的乡亲叙情谊、短暂休息,二楼供奉妈祖。宫庙落成后,每年农历三月廿三举行仪式祭拜妈祖,第二日则为同乡聚餐日。 闽台大岞村,一水之隔的同名村,因为历史和亲缘而紧密联结在一起。1987年,村民组成台湾进香团,乘船回祖地妈祖宫进香,此后每年回乡进香成了固定活动。与此同时,每年来基隆大岞村探亲的惠安大岞村宗亲也有不少,两岸大岞人共话乡情,并因共同的信仰,走得更近了。 庙墙上,裱挂着一幅醒目的题字,那是1994年惠安大岞村老年协会赠送的,上书“同根同脉,有来有往”几个大字。村民张福添说:“同根同脉,有来有往,这正是两岸大岞人的心声。” 招渔工 土亲人更亲 “欲与台湾通,大岞好舵工,舵牙把得正,不怕当头风。乡亲多情意,万事可通融,君汝须在意,生意日兴隆。”在基隆,流传着这样一则俗语,故事的主角是惠安大岞渔工。张细山说,整个闽台渔工劳务合作的故事,都要从“大岞渔工”说起…… 随着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当年聚集在一起的基隆大岞移民,也转移到台湾各个城市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急需大量渔业劳动力。在张细山的牵线搭桥下,1988年惠安大岞村与基隆渔业公会签订协议,双方开展渔业劳务合作,并首次派出30名惠安大岞渔工登上台轮从事捕捞工作,这是大陆首次向台湾输出渔工。 “惠安大岞渔民长期靠海为生,被雇佣的渔工诚实勤劳、经验丰富,且双方语言相通,因此很受台湾渔轮的欢迎。”张细山说。 那时,惠安大岞村的经济结构还比较单一,闽台渔工劳务合作为当地渔民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渠道。 “惠安大岞渔工就像维系两岸亲情的一座桥梁,将两岸大岞村紧紧联结在一起。”张细山说,如今惠安大岞村已经从单一的渔业村,建设成一个集海洋产业、旅游产业、石雕产业为一体的新渔村,这份成就的取得,与基隆大岞村密不可分,而这也恰恰印证了那句老话“亲不亲,故乡土,土亲人更亲”。 |
- 2016-06-26泉州台资企业融资服务再升级 五大举措强化资金保障
- 2016-06-20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大会(泉州专场)在泉州台商投资区举行
- 2016-05-26台湾蔡氏宗亲晋江东石祭祖 送来清朝族谱手抄本
- 2016-05-18寻根溯源亲上加亲 晋江、台湾两地粘厝村跨海来相会
- 2016-05-16思源思乡思老祖 台湾宗教交流团来泉谒祖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