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要闻 > 正文

泉州产业智造升级:“机器人总动员”示范全国

2016-09-01 08:09:35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作为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泉州制造”是一张金灿灿的名片。“新经济”语境下,泉州以推广“数控一代”示范工程为新引擎,大力实施“泉州制造2025”,加速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一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赛跑正在进行着。

2013年年底,泉州在福建率先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拉开制造业“机器换工”大幕。两年多来,“机器人总动员”在全市大大小小的工厂里争相上演:梅洋塑胶先后进行高速三轴、五轴机械手、叠式模具、专用生产设备等项目的自主研发、制造和生产应用;汉威机械创新研发的“全伺服无轴传动高速婴儿尿裤生产线”,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东风,销售网络延伸至日本、俄罗斯、南美、东南亚、中东、欧洲、非洲等地。

不仅仅是个体的突飞猛进,在更广的范围内,“数控一代”释放出强大的经济发展新动能,全面推动泉州产业加快创新转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故事一 从56人三班倒到一人操作流水线

从传统制造业迈向智能制造业,五年来泉州阔步向前。作为此轮工业经济浪潮的一名亲历者和见证者,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负责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的陈阿斌深有感触。

八年扎根工厂,泉州人陈阿斌始终在生产一线。从耗费人力、物力的手工生产模式,到国内化纤产业全流程数字化自动化智能生产的样板车间,百宏不过用了两年时间。“2014年纺丝车间正式引入机器人流水线,以前人工包装一条线一天三班倒要用56人,包装过程中,需要人工不停来回搬运丝锭,不仅效率低,还容易损坏;智能改造后,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以前3个班的工作量一人就可以操作,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还提高了精确性。”陈阿斌自豪地说道。

变革的不仅仅是生产方式,还有政府对加快企业创新转型扶持的信心和决心。“在我们的智能改造过程中,科技部门不仅上门指导,还积极帮助我们争取扶持资金。”陈阿斌说,泉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数控一代”促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晋江市政府《关于制造企业生产线智能化改造试点实施方案》等政策中对企业智能改造均有奖励。“政府资金补助,加上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后节省的人工成本,13条纱锭包装作业线自动化改造的投入,仅需要15个月就可以收回成本,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步伐大大加快。”

故事二 引进智能产业人才催生“裂变效应”

6秒完成鞋底自动喷胶,每条成型线可减少8—10名刷胶熟练工,每天可加工3000双,而预售价仅为欧洲品牌同类型设备的1/3。这一国内首条自主知识产权智能机器人柔性制鞋成型生产线,融入3D视觉数据采集、喷胶轨迹自动生成等先进技术,已被特步等民企采用,成为泉州“机器换工”推广应用示范项目。

这是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与黑金刚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成果,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研发,项目课题组负责人是装备所引进的海归人才李俊。山西人李俊是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专业博士,在智能机器人专业领域早有建树。2014年装备制造所成立之初,所长刘海舟便亲自率队前往德国招揽产业相关人才。“泉州是块创新活力无限的热土,庞大的制造产业具有强烈的智能升级需求。装备制造所是个具有包容的学术环境和优厚的人才政策的国字号创新平台,大环境和大平台都非常吸引我。”李俊说道。扎根泉州两年来,他的团队负责建立的“智能系统与机器人”研究室已经硕果累累,不少科技成果成功落地,转化为促进生产的强大动力。

作为首个落地泉州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泉州装备所创建三年来,已从制造强国的世界著名科研院所和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学科带头人9位,其中6位是“德系”,成为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的集聚器。这支团队所发出的人才“裂变效应”令人惊讶,与企业横向合作研究项目有31个,已立项各级各类纵向课题26项。其中,5个项目列入2015年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创新重大专项,8个项目列入泉州市“燎原计划”“数控一代”示范项目。

(记者 殷斯麒)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