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要闻 > 正文
“五个泉州”开新篇 勇于担当立潮头
2016-09-27 09:00:13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报告历数了泉州2011—2016年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累累硕果,描绘出未来五年勇当建设“新福建”领头羊、奋力开创“五个泉州”新局面的发展蓝图。

“五个泉州”开新篇 勇于担当立潮头

——解读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中谷海运集团4.5万吨级集装箱货轮“中谷辽宁”号首航靠泊在围头港区2#5万吨级码头。 (吴刚强 苏德辉 摄)

编者按

昨日,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郑新聪同志代表市委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报告历数了泉州2011—2016年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累累硕果,描绘出未来五年勇当建设“新福建”领头羊、奋力开创“五个泉州”新局面的发展蓝图。

新起点,新挑战。今日的一条条思路、一个个目标,将化为未来泉州经济、文化、民生、改革等领域的恢宏图景。聚焦城市发展脉络,过去五年取得哪些辉煌成就,下个五年有什么振奋人心的发展亮点,泉州晚报今日为您解读报告。

【五年奋斗看辉煌】

重大项目有序推进

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活动年,累计对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85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万亿元、年均增长23%;

建成中化炼油、联合石化脱瓶颈、中车海峡轨道客车(一期),引进落地EC产业园、晋华集成电路、中化乙烯,顺利推进兴泉铁路、“七库连通”、白濑水利枢纽工程等项目。

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

率先启动“泉州制造2025”及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和质量品牌提升三个专项行动;

编制实施17个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石化、机械装备、建筑建材五大千亿产业集群;

率先开展数控一代应用示范,引进中科院泉州装备所、国家数控分中心等30多家高端平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40%;

实施“互联网+”行动,重点建设众创空间59个,率先设立虚拟产业园,获批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中国快递示范城市。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主动承接超百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晋江新型城镇化建设得到习总书记批示肯定;

国家“金改区”建设稳步推进,出台民间融资管理等配套政策,在全国率先建成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运营;

国家“民综改革试点”多点突破,推进“六张清单”“一照一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市场主体突破55万户;

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惠及300多万新市民;

海丝战略支点城市、海丝先行区列入国家规划,海丝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

中心城市环湾、向湾、同城化发展,建成区面积达214平方公里。图为城东片区。(陈起拓 摄)

打造生态宜居幸福城

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5%、11.5%;

中心城市环湾、向湾、同城化发展,建成区面积达214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4.5%;

泉州湾大桥贯通,环城高速闭合成环,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迈入高铁时代、亿吨大港、国际机场行列;

把脱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落实挂村包户责任制,市本级每年统筹1亿元资金,分批抓好30个乡镇、300个村的精准扶贫,五年脱贫12.6万人;

年均新增城镇中小学学位1.9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7300个;公立医院改革先行突破,累计新增医疗机构床位1.34万张,养老床位达每千人31张。

加快建设法治城市

推动设立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及法制工作委员会,领导制定首部实体法《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

在全国首创“跨域·连锁·直通”诉讼服务平台,成立金融审判庭、金融检察处、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中心;

建立“大调解”工作体系,开展领导接访活动,引入第三方参与化解信访问题;

保持对违法犯罪严打高压态势,集中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构筑治安立体防控“七张网”,城市安全信息系统视频网络向镇村延伸;

建立健全“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工作机制,有力有效防御台风等自然灾害。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高标准严要求推进;

有效管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华大讲堂”被评为福建省十大社会科学讲坛;

推行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优秀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培养计划,推广村干部异地挂职锻炼、“跨村联带”等,完成村级组织换届,一批软弱涣散党组织得到整顿,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全面推开;

创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机制,总结共建共享、龙头带动、网格推动、同业互动、混合联动5种园区党建模式。

出台《市委研究市管干部推荐考察和任用工作流程》,在换届考察中推行百分制量化考评办法;

打造“爱泉州·重人才”品牌,“海纳百川”聚集高端人才。

【“五个泉州”看蓝图】

创新泉州添活力

下力气建好创新平台

9月21日,福建省在泉州市颁发首批带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两证整合”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新华)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不断创新“产学研用”合作的体制机制,动员市内外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人才、社会资本携手创办新型科研机构,抢先嫁接源头创新,第一时间实现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转化。

坚持政府先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推广公办专营、民办公助、企办补贴等模式,整合建设10个以上“国字号”创新大平台,支持县域建设100家面向特色产业的公共技术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支持企业建设1000家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加紧产业先进技术武装。

夯实创新人才支撑

深化人才强市战略,建立更加灵活务实的高端创新人才、产业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推出限价房、人才公寓、国际小区、补助奖励等精准政策包。

整合县域有效资源做大做强人才项目、活动品牌,千方百计把创新第一要素、第一资源引进来。

培育崇尚技能的劳动价值观,创新现代学徒制。

盘活本地高等院校资源,推动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推动招商与招生、投产与就业同步。

优化创新生态体系

发挥政府资金乘数效应,减少直接补助补贴,逐步转向为各类创新主体和产业投资增信、分险。抓紧运作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带动银行和社会资本跟进,力争形成千亿元规模。

探索产城融合新样板,增强高新区“一区九园”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金融资本的集聚力。

推动各县域至少构建1—2个产业定位明确、政务服务高效、企业化运营、达到3A级以上景区标准的众创街区、产业社区、特色小镇。

改革试点牵引

以深化“金改区”建设、“民综改革试点”和县域改革试点试验等为抓手,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主线,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努力把泉州建成行政审批事项最少、行政效能最高、企业运营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

强化“放管服”结合

切实转变“以批代管”的传统思维,创新政府服务企业和服务群众的理念、内容、方式。

持续简政放权,注重提供良好的产业生态、创新平台、政策导向、公共服务、法治环境等。

注重探索包容有效的审慎监管,促进草根创业、共享经济、新业态健康发展。

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让办事流程尽可能数字化、网络化、透明化。

智造泉州立潮头

实施17个路线图

我市不少企业“机器换工”,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图为晋江市百宏纺织智能工业机器人全自动生产线。 (张九强 摄)

实施17个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巩固提升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4个主导产业和食品、工艺制品、纸业印刷3个特色产业,着力发展新兴产业。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为中小企业转型创造更多时间和空间,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从长远看,转向中高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网络协同制造,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培育更多技术工艺、小批量定制、专业代工“单项冠军”企业,创建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引导特色产业、传统工艺、老字号与“互联网+”“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锻造更响亮、更久远的鞋都、衣都、石都、瓷都、茶都、香都等。

培育7个500亿至1000亿元规模新集群

1.培育智能装备产业。深化数控一代示范应用,做大专用智能装备、数控机床的规模,推动龙头企业由单一产品制造,向成套设备集成、生产线设计安装、供应链服务等提供商转型。

2.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半导体产业。加速晋华集成电路、三安系列项目和半导体高新产业园区建设,引进电路设计、封装测试、装备和新材料等全产业链环节,拓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打造中国芯谷。

3.培育交通运输装备产业。高端切入、迅速抢位,力推晋江汽车产业园、中车海峡轨道客车(二期)、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加快建设,带动汽车及零部件行业整合发展。

4.培育金融服务产业。支持驻泉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做实产业金融,规范民间金融,突破海丝金融,发展科技、绿色、普惠金融,建设若干金融集聚区,建成区域性实体金融服务中心。

5.培育大旅游产业。打响“清新福建·海丝泉州”旅游品牌,加强业态和线路整体策划,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培育泉州古城和环清源山文化旅游圈,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做大做强文旅集团,建设智慧旅游平台,以“旅游+”文化遗产、名村名镇、田园风光、特色产业、会展论坛等融合模式,带动各县域、社会资本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大旅游主题和内容。

6.培育大物流产业。顺应“物流+互联网+金融”“专业市场+电商+快递”趋势,扶持百家3A级以上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一批第四方物流平台,补上冷链、临空、跨境物流薄弱点,建成全国物流节点城市、全国快递网络区域中心枢纽。

7.满足多元需求,培育大健康产业。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深耕健康消费市场,发展养老养生、健康管理、体育健身、功能食品、医疗器械和药品等关联产业,构建惠及全民、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

海丝泉州领风骚

建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

海丝,是泉州的魅力所在。图为参加海丝国际研讨会的来宾考察泉州海丝申遗遗产点—草庵的摩尼教石刻。 (陈晓东 摄)

把历史留给我们的海丝宝贵财富转化为城市的功能、特质、气场,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增强国际资本、信息、人才等资源配置能力,努力建成海丝沿线的综合通道。

活化海丝基因

做实海丝申遗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按时完成遗产点本体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力争201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做足千年古城韵味,推进古城保护“六大工程”,塑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场景。

梳理街区人文脉络,精心策划启动项目,努力建成世界海丝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深化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建设,支持民间建设一批特色艺术馆,留住乡愁记忆。

加快全域聚合

按照省域三大中心城市定位,下决心推动行政区划调整,统筹“一湾、两江、两翼”空间发展,加速培育南北两翼新增长极,强化泉州区域内外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协调衔接。

聚焦湾区,加快东海、城东以及沿海相关县(市、区)相关区域、近200平方公里的海丝新城建设。

开展城市建设三年行动,以点串线、以线带面、辐射连片,重点打通交通廊道、保护山水生态脉络、构建文化历史网络、完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

推动海丝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中心、公共文化中心、会展中心等项目单元多点并进,让城市更有国际气息。

加快安溪、永春、德化等县域大城关扩容提质,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和小城市培育试点,适度扩大县城、小城镇管理权限。

复兴千年古港

适度超前、错位发展,着眼建设海丝国际枢纽港和国际邮轮港。

突出强基固本,调整优化港区功能,修编泉州港总体规划,加快南北两翼港区及泉州湾中心港区整体连片开发,发展大型化、专业化公用深水泊位,统筹建设经营全市公用码头,争取尽快列入全国主要港口名录。

巩固内贸集装箱枢纽港地位,扩大国际转运和港际合作,探索与海丝沿线港口建立联盟,打造对接东盟和非洲的进出口基地。

突出“铁公海空”一体化,完善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福厦高铁泉州段建设,抓好疏港高速、铁路通道、航道锚地、机场扩容和港口综合保障基地建设。

突出区港联动,推动口岸通关便利化,加快综合保税区扩区整合,完善口岸大通关协作,推广铁水联运和物流全程一站托运、一次收费、一单到底,建好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和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全程电子申报和无纸化报检通关,争取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做大海丝朋友圈

加强侨台港澳交流,厚植经贸合作共同利益。

推进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涵养新华人华侨、华裔新生代资源。

深化与海丝沿线的教科文交流,扩大海丝国际艺术节、世界闽南文化节的影响力。

美丽泉州亮底色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美丽乡村建设全面铺开。图为永春五里街镇高垅村的仙石公园,村民在休闲玩乐。 (戴涵琦 姚德纯 摄)

主动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贯彻中央“1+6”工作方案、福建省实施方案,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化责任链条,强化环保督察,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的美丽家园。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空间规划编制、污染第三方治理、排污权交易、跨境水环境整治等综合试验。

着力解决环境安全隐忧,推进各种废物处置中心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构筑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加快建设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实施骨干水库扩蓄、防洪防潮、清淤疏浚、河道治理等工程,抓好近海水域、重点流域整治和生态修复,加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造林绿化和森林抚育。

要“防”字当头,重视森林防火、防震减灾和地质灾害点治理,完善城市排涝设施、生态防洪工程,建设海绵城市。

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深化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创建休闲农庄、闽南渔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

强化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突出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加速“接二连三”,培育设施农业、创意农业、植物工厂、林下及渔港经济,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培养市场经纪人、电商带头人。

实施“互联网+农业”,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服务云平台,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更好提供个性化定制、农资采购、产品销售等综合服务。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落实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促进规模经营。

幸福泉州乐分享

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图为东海学园。 (陈晓东 摄)

健全覆盖城乡、延伸基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抓紧“莫兰蒂”台风灾后恢复重建,加快城乡危房、石结构房屋改造和地质灾害点住户搬迁。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留守儿童妇女、残疾人等保障体系。

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应人口形势变化,完善“全面二孩”配套政策。

发展普惠性老年健康医疗福利,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提升优质服务供给水平

推行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委托管理、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等模式,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

推动三级综合医院与县级、乡镇、社区卫生机构组建医疗联合体,多渠道促进公共服务资源提质扩容。

规划建设环湾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区,引进理念先进、管理一流的高端医疗机构,推进国际学校、双语学校建设。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机构纳入财政补助范围,引导营利性医疗机构走“专、精、特”路子。

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更好培养和留住医技人才、名师队伍。

提升城市精细管理水平

落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机制,推广环卫保洁、绿化管养等市场化运作,建设智慧城市,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让群众生活更加便利。

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支持司法改革,创新执行举措,实施“七五”普法,引导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深化平安建设,落实综治领导责任,推进治安防控立体化、视频监控联网应用规模化、城乡社区服务管理网格化和矛盾纠纷调解多元化。

完善隐患排查治理、预防预警、防灾减灾、监督监管和应急处置体系,争创全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行“一定五化”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实施“社区营造”,大力培育新型社区社会组织、志愿组织等。

建设诚信社会

把诚信建设作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共同维护区域商业生态、金融生态、信用生态,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完善信用“红黑名单”制度,推进信用信息一张网建设,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和各种欺诈违法行为,坚决打击各种恶意逃废债务行为。

公共自行车系统建成投入使用(戴涵琦 张平 摄)

【总体要求】

未来五年

一条主线:坚持勇当建设“新福建”领头羊主线。

两个全力: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经济扩量提质、城市内涵集聚、民生事业提升。

五个泉州:加快建设“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

奋斗目标

经济:力争到2021年,全市GDP达近万亿元规模、年均增长8.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570亿元、年均增长6%。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民生: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高,2018年市定标准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政治:全市风清气正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显著增强。

(记者 殷斯麒 游怡冰)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