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分享公益初体验:“爱心墙”入泉半年遇冷

2016-10-17 08:49:10 韩婧 黄晓蓉 陈丽娟 林永清等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分享公益初体验

东南网10月17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韩婧 黄晓蓉 陈丽娟 林永清 史国亮 摄影 黄谨 编辑 陈世国 郑莲)

6天前,泉州首个“分享冰箱”面世,富余食物免费分享,引发广泛关注。运行前5天,这台“分享冰箱”约送出50份食品,大到盒饭、牛排,小到饼干零食,数量不多、种类有限,但暖意十足。

搭建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平台,把富余的食品、衣物乃至用品分享出去,这种“分享主义”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公益潮流。就如今年年初以来,在泉州、石狮陆续涌现的“爱心墙”,分享的是衣物。

只是,爱心分享在被叫好的同时,也面临被诟病的尴尬。在石狮曾红极一时的爱心墙,因为缺乏管理陷入脏乱差的尴尬局面,最后“在一夜之间消失”;泉州市区华侨新村的爱心墙,成了旧物回收站,因为“乱糟糟,不美观”,有居民甚至建议“还不如取缔掉”。

泉州公益人傅永顺指出,缺乏专业化运营和组织化管理,是泉州很多公益活动无法持久做下去的原因。“因为自律性缺乏,单靠个别人的热情,要求民众自觉,都太理想化了”。

“分享主义”的公益模式,其实均源自发达国家,但传入国内往往遭遇“水土不服”,甚至难以为继。其在国外成功的最大经验是“政府、企业商家、公益组织之间的互补与合作,还有精细化、规范化的运作机制”。

海都驻台记者,曾在台北“食物银行”,亲历了一种完善而有效的分享食物的运作机制,那里鼓励通过参加义工服务积点数,再通过点数免费购别人分享的食物。这家“食物银行”成立即将满3周年,而这样的社区食物银行,如今在台中、台南一带的社区,也都陆续成立。

可以说,“分享冰箱”和“爱心墙”如何健康发展,并不取决于“初衷有多美好”,而在于其本身能不能得到政府与社会的哺育和补血,能不能建立起精细化的运作机制。

北京晨报评论人房清江指出,“分享冰箱”更大的看点其实是公益慈善的培育命题,在放手慈善组织的同时,政府还应给予应有的扶持、帮助和引导,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不管。

6天前,泉州首个“分享冰箱”面世,富余食物免费分享,引发广泛关注。运行前5天,这台“分享冰箱”约送出50份食品,大到盒饭、牛排,小到饼干零食,数量不多、种类有限,但暖意十足。

搭建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平台,把富余的食品、衣物乃至用品分享出去,这种“分享主义”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公益潮流。就如今年年初以来,在泉州、石狮陆续涌现的“爱心墙”,分享的是衣物。

只是,爱心分享在被叫好的同时,也面临被诟病的尴尬。在石狮曾红极一时的爱心墙,因为缺乏管理陷入脏乱差的尴尬局面,最后“在一夜之间消失”;泉州市区华侨新村的爱心墙,成了旧物回收站,因为“乱糟糟,不美观”,有居民甚至建议“还不如取缔掉”。

泉州公益人傅永顺指出,缺乏专业化运营和组织化管理,是泉州很多公益活动无法持久做下去的原因。“因为自律性缺乏,单靠个别人的热情,要求民众自觉,都太理想化了”。

“分享主义”的公益模式,其实均源自发达国家,但传入国内往往遭遇“水土不服”,甚至难以为继。其在国外成功的最大经验是“政府、企业商家、公益组织之间的互补与合作,还有精细化、规范化的运作机制”。

海都驻台记者,曾在台北“食物银行”,亲历了一种完善而有效的分享食物的运作机制,那里鼓励通过参加义工服务积点数,再通过点数免费购别人分享的食物。这家“食物银行”成立即将满3周年,而这样的社区食物银行,如今在台中、台南一带的社区,也都陆续成立。

可以说,“分享冰箱”和“爱心墙”如何健康发展,并不取决于“初衷有多美好”,而在于其本身能不能得到政府与社会的哺育和补血,能不能建立起精细化的运作机制。

北京晨报评论人房清江指出,“分享冰箱”更大的看点其实是公益慈善的培育命题,在放手慈善组织的同时,政府还应给予应有的扶持、帮助和引导,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不管。

实录:“分享冰箱”的一天

爱心冰箱出街第三天,里面有人分享的早龙工程馒头

对巷内牛肉店老板李源来说,每天除了忙碌操持牛肉店的生意外,还多了一项任务。他常常走出店门口,打开爱心冰箱门,看看今天又有哪些新存放的食物,哪些食物被取走了,有没有食物过期了,要处理掉。

10月12日,他和北山青年木鱼(化名),共同发起的爱心冰箱活动,5天分享了50份食品。爱心冰箱活动,意在从自身做起,珍惜食物,分享食物,减少浪费。俩人说干就干,花了近4000元,还走访周围店家求支持,商讨管理办法。在媒体报道后,渐渐被越来越多市民知晓。

泉州市区执节巷,一边连着南俊新街,巷子另一头是一个新村小学,每天上下学的学生,接送的家长,络绎不绝。

14日,记者就在巷内牛肉店附近,近距离目睹爱心冰箱食物的进出。就因为这,时间轴下的“分享”变得具象起来。

记者街头蹲守实录

一大早:李源开店时,就发现冰箱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多了两个包子,一罐王老吉、一包饼干,他很欣喜。而昨晚关店时,放进冰箱的2盒咸饭,2盒牛排,不知道什么时候,早已被拿光了。

中午11点:每天人流最多的时候,从这个点开始,这个点也是李源照例营业的时候。熟悉的食客,进店吃饭,照例要拿爱心冰箱和李源寒暄两句,“今天你节省了多少食物”、“我妈妈也看到你们爱心冰箱,就住得有点远,不方便,附近也有一个爱心冰箱就好了。”

不熟悉的路人,路过不忘拐进去问两句,有的干脆不走了,坐下吃饭。木鱼也来店里吃午饭,听到食客建议,不忘回应,“我们打算在市区复制10家,不过我们要先做好,积累经验才行,你们有什么建议啊。”

下午2:30:第一拨食客走了,李源开始为下午的食材打算,这样上午剩余的食物,就被他打包投放进爱心冰箱里。

下午近3点:见李源将打包好的咸饭,放进爱心冰箱,正好有个骑电动车的路人,中年模样,经过时,好奇地停下来,不忘问两句。而有的就是看看冰箱,往前又探了探爱心冰箱的牌子,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径直走了。更多时候,巷子口都是匆匆赶路的人。

下午4点左右:牛肉店斜对面的外太空茶饮店,老板照例,做好了5杯柠檬汁,放进冰箱。外太空是爱心冰箱启用后第一个参与的商户,冰箱启用第二天,他就准备了6杯柠檬茶,放进爱心冰箱里。没想到当天傍晚就被拿光了。

“我和李源认识一年多,很熟悉,他和木鱼启用爱心冰箱前,就和我们周围的店家探讨过,我们都很支持。爱心冰箱对于分享的理念,我很认可,有需要就拿,不管你是谁,都没关系,哪怕你是买得起的人,你也来拿了一盒食物,我们也不会苛责你,食物是和大家分享的,不是施舍。今天你吃了别人,明天你有好的东西,你也拿来分享一下嘛,就这么简单。”

第三天下午,他存放的柠檬茶存放没一会儿,就有一位40岁的刘女士,走到爱心冰箱面前,没有犹豫,径直打开冰箱门,取了一杯柠檬茶,见有包子,又拿了个包子。刘女士是附近生蚝店的员工,女儿就读于新村小学。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孩子的老师分享了爱心冰箱的新闻,才得知此事,正巧就在她打工地的附近。

“我昨天也拿了一杯饮料喝,第一次拿的时候,心里有点小异样,还有这样的好事,店家真有爱心,今天,我来上班,觉得口渴,就再来拿了一杯,以后我有食物,我也想放在这个爱心冰箱里。我看包子是当天的,没有问题。吃得放心。”

下午5点:3个男孩子背着书包,从巷子里跑出来,其中一个孩子路过爱心冰箱,发现了冰箱里的零食,和另外两个男孩,嘀咕了些什么,两个孩子跟在一个大孩子身后。只见面前的一个男孩打开冰箱门,取出3小包零食,两个男孩凑过去,一个人分到一包,关上冰箱,互相给对方看手里的零食,高兴地推着自行车走了。

3个孩子是巷子另一头的新村小学学生,两个孩子读六年级,另一个读四年级。见我们在看着他们,还有点不好意思。李源觉得,可能他们家也买得起,不过小孩顽皮,喜欢吃就来拿嘛。

晚上六七点:巷子口又拥挤起来,送外卖人员多了起来,一回两回,他也知道爱心冰箱了,给别人送完餐,路过,他带走了一杯柠檬汁。“我们一次送餐,来不及吃饭,渴了饿了,只能忍住,能在这里取一杯饮料,很感恩。”

晚上8点半:牛肉店第二拨食客也走了。李源和员工们,开始陆续收拾,把店里剩余的食物集中打包存放入冰箱。

李源说,想增加一个时间段,就是早上8:30~9:00,这样早中晚,3个时间段,各有一名员工检查。他要求员工,早上来店里,第一时间就是看看爱心冰箱里昨晚的食物都取走了没,有哪些陌生食物存放进冰箱的,在本子上做好登记;下午员工存放食物时,再做第二次登记,哪些食物被拿走了;晚上关店前,如上做法,这样能确保放进冰箱的食物和取走的食物都有一个明细,也可知道,哪些食物是过期,要及时处理掉的。

“边做边修正,倾听一切意见”

李源觉得,这是目前最有效的一种改善管理方式,“其实这只是每位员工,每次多花一两分钟时间的事情,并不复杂,这也是我今后招员工时,列入员工工作的一项任务,让员工负起责任来,规范起来。”

当天,牛肉店的生意比较好,食物剩余的不多,员工们打包出了两盒咸饭,还有两盒牛肉火锅料,照例打包好,放进冰箱里,回到店里,准备关店了。这个巷口,也开始渐渐进入一天的安宁。这时,巷子深处,一个影子被拉得老长,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婆,慢慢走到巷口,她停在爱心冰箱前,取了一份咸饭,关上冰箱,正要走,又回过来,取了火锅料,关上冰箱门,还来不及与她对话,只见她向巷子深处走去了。不知道这些食物还将提供给了谁。

不过,经媒体报道,民间发酵,爱心冰箱还可以走多远,依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多种类食品分区分层存放、如何保证食品安全和卫生,如有商家想复制,如何保证有效管理不被诟病?如何保持爱心冰箱的持久性运行?都成为摆在眼前的问题,也是木鱼要思考的问题,“我们一边做,一边修正,倾听大家的一切意见”。

“爱心墙”入泉半年遇冷

新门社区爱心墙已实现日常化管理,300多名志愿者共同维护

除了“分享冰箱”,泉州在“爱心分享”的最初尝试,应该算是今年3月起引进的爱心墙。

海都记者走访获悉,目前,在泉州市区华侨新村、南俊新街、新门社区、东华社区均设有爱心墙。只是,和最初广为叫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不少爱心墙已经开始为人诟病,有的爱心墙甚至变成了“脏乱差”的无人管地带,石狮一处爱心墙最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当然,有的爱心墙在社区和公益组织的合力支持下,运行状态良好,甚至拓展了分享功能,比如新门社区爱心墙增加了“心愿墙”,东华社区爱心墙增加了“图书漂流角”。

半年只送出十几件衣服

南俊新街的爱心墙帷幕已经破损,掀开帘子,一股发霉的味道很刺鼻。墙上空空,地上倒是扔了几件被踩脏的衣服。不一会儿,一辆白色轿车径直停在爱心墙前,把爱心墙完全给挡住了。海都记者注意到,爱心墙上的负责团队是两家教育机构。但附近店家告诉记者,从未看到有专人来管理。

海都记者随机采访了途经南俊新街的20位市民,有15人表示并不知道这里有爱心墙。市民张阿姨说:“衣服、鞋子随意扔在地上,还以为是旧物回收站呢!”她认为,做公益还是要规范,把爱心墙收拾干净,不同的衣服分列放置,把破损、不干净的衣服及时收走,不然,有需要的人会有卫生上的顾虑。

华侨新村的爱心墙上零散地挂着几件蒙尘的上衣,一件白色衬衣已经发黄,棕色的皮衣已经开裂,地上乱七八糟地放着几双鞋子和一堆毛衣。小区居民苏阿姨说,她从没看过有人去拿爱心墙的衣服穿,“这样乱糟糟的,很不美观,还不如取缔掉”。

华侨新村爱心墙的管理人员小如(化名)告诉记者,这面爱心墙是公益组织和社区设立的,因为在她店门口,日常便由她负责管理。

“闽南人好面子,除非家庭实在贫困,不然没人愿意穿二手的衣服。”小如说,爱心墙成立半年多以来,只送出去十几件衣服。

“问题出在选址上”,小如说,华侨新村是以前的富人区,居民的经济条件比较殷实,几乎没有人需要这些衣服。居民反而把爱心墙当成旧物回收站,导致捐赠衣物质量难以保证,而且数量过多,没有足够的地方挂,以至于有衣物堆积在地上,未能及时处理,影响小区美观。

小如坦言,墙上的衣服常常一两个月没人领取,久而久之,她都没动力继续打理。趁着秋冬临近,小如打算把库存的冬衣拿出来挂,如果还是没人来取,她将向爱心墙发起团队建议,取消这面爱心墙。

华侨新村的爱心墙“乱糟糟”,有居民建议“取缔”

一夜之间消失的爱心墙

在石狮体育场,前来运动的市民,大都已经不记得年初发生在这里的一段小插曲。就在今年春节前的一天早上,体育场一面外墙突然变成了一道“爱心墙”,上面挂着许多衣物。在微信朋友圈里,石狮这道“爱心墙”被广泛传播,并引发市民爱心热潮,许多市民也把自家多余的衣物拿来捐出。

但随着捐献衣物的增多,墙下开始变得混乱一片,衣物被随意丢弃在地上,加上下雨的缘故,许多衣服变得脏乱。石狮市体育中心管理办公室发现这一情况后,因为联系不到发起人,于是就在“爱心墙”左侧,贴一张“温馨提示”,希望“爱心墙”的组织者能与办公室联系,一起解决脏乱的问题。

石狮市体育中心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卢先生回忆,一直到“爱心墙”最终消失,发起人都没跟他们联系过。他说,在“爱心墙”出现杂乱状况时,他们曾经请人将那些衣物进行整理归纳,好的干净的衣服继续挂在墙上,一些已经脏乱不堪的则清理掉,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过一段时间,那里又会变得杂乱无章。“也不知道后来这道爱心墙是怎么消失的,那些衣物在一夜之间都消失不见了,而发起者自始至终一直都没出现”。

爱心墙附加心愿墙

新门社区爱心墙由社区居委会提供场所,就在居委会楼下,是个七八平方米的独立小空间,相较于泉州其他爱心墙,它具有防晒防雨防潮的优势。

海都记者在现场逗留的1个小时里,陈女士送来了两包衣物。“新添置了些秋装,去年买的就捐出来。”陈女士说,她上下班要经过芳草园,常看到有市民到爱心墙来挑选衣服,便把去年的旧衣服洗好,送过来给有需要的人。

“衣服都很新,扔了很可惜”,陈女士说,如果没有这面爱心墙,她的旧衣服应该会一直压箱底。现在有了爱心墙,有需要的人可以自行领取。“分享的公益应该点赞,满满都是正能量”,陈女士说,每个人都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就能温暖和帮助更多的人。

在实践中,这里的爱心墙不仅仅局限于挂衣服,志愿者们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与其他类型的公益活动相结合。如新门社区“爱心墙”还制作心愿墙,家境贫困的孩子可以把心愿贴在墙上,有意向的爱心人士可以认领。

今年6月份,新门社区还拿出一万元,用于新门爱心墙的装修,不仅重新刷白了墙,设计了美观的涂鸦,还添置了放衣服的柜子。社区书记说,“爱心墙”不仅为闲置资源找到了一个出口与归宿,也承载着丰富的公益内涵,有助于弥合社会因贫富分化造成的阶层裂痕,推倒横亘于人心的“冷漠之墙”,表达善意,传递温暖。

东华社区爱心墙,位于东街菜市场内的一个小广场,由社区计生协会管理,同样附加功能——图书漂流角,让闲置的书籍也可以得到分享。这里的爱心墙上面挂着十几件整洁、干净的厚外套。社区前书记、爱心墙创建人吴秋婷介绍,东街菜市场人流量大,且困难群众多又辐射周边的菜农,所以衣服取得很快,“每换上干净的当季衣服,都很快被领走,社区常常要号召居民、企业捐赠”。

尝试多余衣物再转捐

新门社区的爱心墙经过将近半年的运转后,已经实现了管理的日常化。泉州公益小站的志愿者每天都会去整理翻乱的衣物,每周六则把脏的、破旧的衣服进行大整理。

尽管有300多名的志愿者,新门爱心墙的发起人之一蔡景森仍感日常维护很吃力。市民捐赠中,常出现不适合捐赠的内衣裤,或是破旧的脏衣服,占了捐赠的三分之一,上墙前需要大量志愿者进行分拣。还有三分之一的衣服,是市民经过挑选不要的,要找仓库存放。

运行几个月来,捐远远大于取,仓库堆积了1000多件的衣服,给库存造成很大压力。“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衣服被取走”,蔡景森坦言,确实出现“爱心”遇冷的情况。

为了不浪费这些剩余的衣服,志愿者将衣服打包,想要捐给四川贫困地区。但问题出现了,1000多件衣服需要清洗消毒,且捐出去的成本太高,需要1000多元的物流费。好在,一家清洗公司,免费给衣服消毒清洗,寄往四川的1000多元物流费,则是志愿者自己凑。

经过几次反思,蔡景森和志愿者们想出了变废为宝这个办法。把废衣物拿来DIY,做成布偶、花盆和拖把等,进行义卖,抵消物流成本。但这些都还在摸索阶段。

“支付”公益责任的食物银行

从上海试水的分享冰箱到泉州的分享冰箱,也许我们看到更多的还在于人们对于食物的“分享”与“索取”。澎湃新闻报道,上海的分享冰箱试水十几天,分享的同时也存在问题,比如食物被抢空,领取者自律性不高,甚至一家上阵。

分享冰箱,其实是食物银行的一种形式。所谓食物银行,主要是通过团体及私人捐助,为经济困难人士提供暂时性食品支援,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我国台湾和加拿大,食物银行除了帮助弱势群体,还不忘“支付”公益责任,比如鼓励受助者当义工,通过付出,得到相应的物资回赠。也许,这样会让受助者更有尊严地被帮助,也会让食物银行在良性循环中走得更远。

鼓励义工服务积点数

再用虚拟货币“购”物

台北市中正区忠勤里有一间特殊的“银行”。银行里卖的是食物,可货架上的白米、面条、饼干等食物,没有标明价格,标的是点数。社区内的弱势户,可前往免费领取。

这就是南机场幸福食物银行。到今年12月,食物银行成立就满3周年了。而这样的社区食物银行,在台北市还是首家,在它的带动下,如今,台中、台南一带的社区,也都陆续成立食物银行。

2011年,“台湾全民食物银行协会”成立,该协会设有专门的仓储中心,通过爱心义工、爱心车队的协助,向失业者、低收入者免费发放必要的食物。

食物银行,最早是忠勤里里长方荷生发起的。他介绍,忠勤里是个老旧社区,虽然社区才3000户,但有300户中低收入户、500多户身心障碍家庭,弱势家庭比率高。有次,他探视社区贫苦老人时,发现老人家中有8袋慈善捐助的白米。吃不完的白米长虫了,可老人家仍缺乏其他物资。“希望需要的人,得到最需要的东西,资源能够得到更合理的分配。”这样的理念,促使他设立食物银行。

为了更完善地监督这一运营模式,2014年3月,爱心人士成立臻吉祥社会服务协会,由专人负责日常物资的管理。如今,幸福食物银行更像是社区中的小百货店,如食用油、饼干、罐头及面线等,甚至连冬天的保暖衣物也都可换取。这些物资,全都是政府单位、民间团队及爱心人士捐赠的。

工作人员程俊威介绍,每户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及弱势家庭,都可以凭区公所的资格通知,优先领取一本“食物银行存折”,每月可获得500点点数,凭点数购物。“500点就是虚拟货币的概念,每一个物品的点数,我们都会事先查行情价,然后酌情减价。”程俊威解释,一般生活物资则相对便宜,如一袋3公斤的大米只要50点。

他介绍,社会弱势户除了获得物资上的资助外,他们还结合了社区的义工系统,鼓励弱势民众能相对付出,为社会服务,担任社区义工以换取额外的点数。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举措,有限度、不浪费的计划性救助,达到照顾弱势、社区互助及自给自足等概念,并以此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和建设。

有稳定的资金支持

超市捐赠量最大

加拿大的食物银行,遍布全国。

32岁的Roy在今年来中国前,和他的朋友都是食物银行的志愿者。他服务的食物银行位于温哥华东部本拿比地区,在苏萨克斯路6050号的西本拿比联合教堂提供的地下室,名为“本拿比食物银行”(Burnbay Food Bank)。地下室是教堂免费提供的,但是这家食物银行,有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资金支持。每一家食物银行背后都有一个支持组织,提供资金支持。

“食物银行提供食物给流浪汉、低收入家庭的人为主,食物以罐头(汤类罐头、豆类罐头)、蔬菜(胡萝卜、土豆、洋葱、大蒜)、意大利面、通心粉为主。食物银行的食物,有的来自超市、酒店、食品企业,有的来自家庭,超市占据的分量最大。需求者,要来到食物银行领取食物,找义工做好登记,就可以领取了。义工的责任就是按照规范分类,整理好食物,确认每一个食物都可以食用,然后分发给有需求的人。食物银行全年开放。我们那家食物银行,还有提供食物加热的小型厨房,可以来厨房免费加热,你也可以付很低的费用,不强制。”

居住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区的Jone,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常是食物银行的捐助者。据她介绍,在今年感恩来临前夕,食物银行联合媒体,发出倡导,鼓励市民捐赠食物给食物银行,那段时间的食物供给是最丰富的。感恩节的时候,流浪者或者穷人,一定可以在食物银行吃到火鸡肉和土豆泥。“所有人都是自觉的,我在多伦多居住15年了,还未听过食物银行的负面新闻。”

好的公益想法来自民间,往往缺系统管理

公益人傅永顺:泉州民间,这两年涌现出很多好的公益点子,但相对短暂,爱心墙就是一个例子。爱心冰箱和爱心墙,还有之前的爱心馒头,本质理念是一样,提倡分享。

没有公益团队介入,缺乏专业化运营和组织化管理,是泉州很多公益活动存在的问题和无法持久做下去的原因。因为自律性缺乏,单靠个别人的热情,要求民众自觉,都太理想了。

爱心冰箱也是一个很好的点子,如果要铺开做,建议要有一个团队牵头做,立一个项目。不妨和社区合作试试,由社区对接社工管理,政府买单。先积累经验,再来复制,不过要政府买单比较难。或者以爱心冰箱的名字立项,确定一个团队管理,找基金会支撑。预算,捐款,明细公开,就像腾讯公益那样。

公益组织牵头,政府引导,媒体传播,爱心企业支持,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积极、可持续的公益循环。

不论如何,别忘了,公益分享的背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公益责任。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