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李贽推崇“尽交天下”的朋友圈

2016-10-28 11:36:59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李贽故居 (吴铭 摄)

泉州学研究所启用至今,编辑出版《闽南》杂志55期,出版《泉州千家诗》《〈平闽十八洞〉及其研究》《李亦园与泉州学》《回望泉州学》《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百问》等泉州学丛书十余册,策划召开过“‘刺桐论坛’第八期——泉州学研讨会”、“走向世界的地方学研究”、“泉州学研究与古城复兴”等多场学术研讨会,成绩斐然。这次我们萃取《闽南》杂志中一篇关于李贽研究的文章进行改编后发布,以飨读者,同时也希望大家对泉州历史名人李贽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本报讯 现代人建个朋友圈特别容易,手机一开,微信一点,“咻”的一声就能拉进来一位朋友。不过,古人可不这样。古代人结交朋友一般都要靠踏踏实实地登门拜访、交际沟通才能达成,最不济,也要给对方寄些书信或写几篇诗赋以示致敬,才有可能拉近彼此关系。

明代泉州人李贽(号卓吾)是当今中国学术界公认的晚明进步思想家,也是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不过,因为特立独行,李贽也有“狂人”、“奇士”之称。人们不由得好奇:这样一位人物会有什么样的朋友圈呢?又有哪些人在仰慕着他呢?

据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研究员李玉昆所撰《李贽与泉州士大夫交游考》一文介绍,李贽的朋友圈中,有他在晋江青阳教书时结识的庄用晦、庄国祯、庄履丰等;有在任南京刑部员外郎时交往的永春名宦颜廷榘、惠安诗人黄克晦等;有李贽任姚安知府时,以匾额相赠的前姚安知府赵恒;李贽与俞大猷虽未谋面,但李贽在其著作《续焚书》《续藏书》中论述俞大猷,表达了对他的崇敬。可见,李贽所结交的人中,贤达、果毅之士居多。

另外,泉州人对李贽十分景仰。在他去世后,贤相李廷机、方志史学家何乔远、才子池显方等特地到通州李贽墓前祭拜。刑部主事蔡献臣途经麻城,写诗吊念李贽。李贽的外甥苏懋祺、侄孙林高出,以及后世的名人苏大山,甚至居住在泉州的弘一法师等,也纷纷以各种形式祭奠李贽。

有人说李贽无交友,李贽自己曾撰《李生十交文》予以反驳:“余交有十。十交,则尽天下之交矣。”并一一列出其所谓“十交”:酒食之交、市井之交、遨游之交、坐谈之交、技能之交、术数之交、文墨之交、骨肉之交、心胆之交、生死之交。

李玉昆表示,从李贽妻子黄宜人的墓表上,也可以找到李贽“乐善好友”的证据。黄宜人的墓园位于晋江紫帽镇张园村。1975年,在该墓园附近出土了一方《诰封宜人黄氏墓表》碑,墓表云:“卓吾乐善好友,户外履常满,宜人昼夜治具无倦容。卓吾轻财好施,不问有余悉以拯人之急,宜人脱珥推食无难色。”可见,李贽会经常四处蹓跶、访友,而且对朋友有着一颗滚烫挚诚的心,谁有困难找他,他都会仗义疏财,竭尽全力地去帮助朋友。像这样一位有才有识,又行善好施的人,怎么可能没有朋友?!

李贽不仅一生“以朋友为命”,而且他的一生亦是浪迹天涯、访古觅友的一生。李贽能把“三教九流”之人都视作朋友,包括“苟能游心于翰墨,蜚声于文苑,能自驰骋,不落蹊径,亦可适以共老也”,这可看出,李贽对于朋友并没有贵贱之分,一视同仁,也从侧面反映其胸襟之坦荡。 (吴拏云 李玉昆)

再观李贽的“泉州朋友圈”

有他在晋江青阳教书时结识的庄用晦、庄国祯、庄履丰等;有在任南京刑部员外郎时交往的永春名宦颜廷榘、惠安诗人黄克晦等,以贤达、果毅之士居多

李贽故居免费开放 (戴涵琦 摄)

□李玉昆 吴拏云/文 撰文记载 忠义之友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在他的著作《因果录》上卷中记述了一个“家奴护主”的故事:“余有故人庄君显(即庄用晦),同其奴往收父棺。盖父棺为倭夷所发掘,暴露于野者,故往收之,不料二贼伏在穴傍,急而砍君显一刀。其奴名顺阳,即抱其主,伏于穴下,而以身遮蔽刀斧。遂连砍五十余刀于背腿之处,终不舍,遂至死。”庄用晦的家奴舍命为主人挡下倭寇50多刀,如此忠心令人感动。

庄用晦,字君显,晋江青阳人。嘉靖年间,倭寇焚掠晋江南部,用晦督练乡兵,屡击寇于万石岭、振南桥等处。倭寇劫其父尸身要挟,用晦率乡兵往双溪口捣寇巢,连破十三寨。遗憾的是,用晦在杀寇三人后,终因力不支而毙。郡守后来在表彰用晦时赞他“孝比黄香,忠继许远”。

李贽与用晦关系密切。李贽赞扬用晦“犹为父死”、其家奴能代主求死,“予恐其湮没而无闻也,故附记之于此”。 李贽20岁开始外出谋生,曾在晋江青阳教书,结识青阳庄用晦及其他庄姓友人。能为庄用晦及其家奴撰文以记,表明李贽对忠孝、忠义之人的敬重之情。

用晦死难后,李贽携其子赴任并安排在官所读书,同时还帮忙照顾用晦的妻子与女儿。

先贤李贽雕像(吴铭 摄)

妻子丧葬 众人关心

李贽之妻黄宜人去世后,其晋江友人庄国祯、庄履丰为《诰封宜人黄氏墓表》书丹、篆额。

万历十六年(1588年)闰六月初三,李贽之妻黄宜人在泉州逝世,时李贽及其婿庄纯夫均在湖北麻城,由其女料理丧事。李贽闻讣约在七月间,他撰写《哭黄宜人》五言绝句六首,《忆黄宜人》二首,并撰黄宜人墓碑碑文交庄纯夫带回镌石。

当时,担任福建提学按察司副使的耿定力,对黄宜人的丧葬十分关心,撰《诰封宜人黄氏墓表》,并拨银八两,为镌石助葬之资。《墓表》则由赐进士第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庄国祯书丹,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国史修撰庄履丰篆额。

李贽曾在河南商城汤泉池游历 (李洛 摄)

游访名士 诗赋相酬

隆庆五年(1571 年),李贽在南京刑部员外郎任上,偕陆中崔一道去访问时游南京的颜廷榘。颜廷榘遂作诗《李卓吾、陆中崔二法曹枉顾,即席志言二首》以记。其中一首曰:“一从为吏隐,犹自揖将军。岂期今夜月,复诵往时文。驿路经三晋,征袍带五音。那堪分手处,花落又纷纷”。

颜廷榘,字范卿,自号赘翁、陋巷生、桃源渔人,永春人。嘉靖三十七年(1558 年)贡生,授九江府通判,后迁岷王府长史。其诗律既工,复字书遒美,求者踵至。著有《匡庐倡和集》《楚游草》《燕南寓稿》《丛桂堂全集》《杜律意笺》等。

隆庆五年(1571年),惠安著名诗人黄克晦到南京访李贽,有《春日同陈山人、 李比部、黄参军重过太平堤》诗一首:“湖上经过遍,重来兴自赊。半堤入春水,数里出桃花。举首怜山色,低头惜草芽。 谁言游客子,处处可忘家。”临别,黄克晦又撰诗《留别李宏甫比部四首》相赠。

万历五年(1577 年),李贽由南京刑部郎中出任云南姚安知府,黄克晦遂写下《闻李比部宏甫出守姚安寄诗以别》,一吐离别之苦。

黄克晦曾多次造访李贽,赠李贽诗达13 首之多。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贽对黄克晦有所误解,心生罅隙,这却是后话。

河南商城的李贽书院 (李洛 摄)

崇敬贤宦 赠匾致意

万历五年(1577 年),李贽出任云南姚安知府。而在早他24年前,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泉州人赵恒也曾出任姚安知府,是年,李贽在京参加会试,不第。

李贽任姚安知府时十分崇敬赵恒,亲自题写“乡贤名宦”匾,匾宽1.88 米,高0.72 米,横书,上款直书“特峰赵公德政”,下款署“云南姚安军民府知府李贽立”。该匾题写于万历五年至八年。匾原挂于泉州西街甲第巷赵氏宗祠。

赵恒,字志贞,号特峰,泉州人。嘉靖十七年(1538 年)举进士,授袁州督学使,迁国子监丞,后来一路擢升至姚安知府。在姚安,赵恒听讼明,决曲直,政绩斐然。后来,赵恒请求辞职回家时,士民“攀辕载道”,衷情挽留,并为其立生祠。

参观者在李贽故居领悟李贽思想 (戴涵琦 摄)

“五部尚书” 恭敬待之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李贽到山东济宁,时任山东左布政使的黄克缵遣吏致书及礼物问候李贽。其《柬李卓吾》云:“某生也晚,尝从乡荐绅闻老先生二千石五马而隐于禅宗法门,闻其所论著,骎骎乎轶大士、如来而上之,出其余绪,犹能上下古今,贯穿史册, 类为《藏书》,托之褒贬,使操觚之士,奉为司南,信灵根之最慧,而秀气之独钟者也……”信中对李贽甚为恭敬,认为李贽有关佛教的论著“骎骎乎轶大士、如来而上之”,李贽的《藏书》“能上下古今,贯穿史册”。称李贽为“至人”,即有至德之人。

黄克缵,字绍夫,号钟梅,晋江梅林(今石狮市永宁镇梅林村)人。曾任刑部员外郎、山东右布政使、山东左布政使、右副都督御史、巡抚山东兼任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参赞南京机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有“五部尚书”之称。

推崇名将 盛赞有加

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晋江人,是明代抗倭名将,也是军事家、武术家。俞大猷去世时李贽54岁,正在姚安知府任上。从现有资料看,他们未曾谋面,但李贽对俞大猷十分尊敬。

李贽在《续焚书》《续藏书》中称俞大猷是“嘉隆间赫赫著闻,而为千百世之人物者也”,是“将才”,其为将“事必周虑万全”、“为人易简”,具有“以忠厚之任”,“功则称人,罪则称己”,“礼布衣士为上宾”的优良品德。从这些言语当中,都可以感受到李贽对俞大猷的推崇。

李贽思想对后人影响深远 (戴涵琦 摄)

泉人景仰 凭吊不止

泉州人对李贽十分景仰,以至于在其逝后数百年间,至其墓上祭拜,写诗吊念,写祭文、像赞等的名人,络绎不绝。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 年),名宦李廷机奉召入京,道出通州,撰《祭李卓吾文》到李贽墓祭奠。称李贽“博学宏览,贞心苦行”,“端方介洁,超然世味之外”,“真君子、真道学”,“不染一尘,不 碍一物,清净无欲”。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金门人蔡献臣出任常镇兵备道,途经麻城,赋五绝八首,表达对李贽的景仰之情。

万历三十八年(1610 年),同安才子池显方写下《通州谒李宏父墓二首》,诗曰:“文章经两厄,天地竟孤行。间气一男子,终身为友生……”

明天启四年(1624年),著名方志学家何乔远过通州,祭李贽墓,并撰《祭李秃翁文》,赞扬李贽“气矫才高,心直口尽”,“有庄周之才,公孙龙之辩”,李贽的学问文章“居公庄周,公孙龙之间”。感慨“四海虽大,不能容公一身,横被诬谤,死于神祠”。

清同治年间(1862至1874 年),李贽故居修缮时出土“李贽”、“卓吾”二印,为泉州人苏大山先生收藏。苏喜甚,特作一跋刊其上:“先生之笔先生舌,先生之文先生血,三百余年土不啮,人可杀兮名不灭”。

1940年,弘一法师在泉州,曾为李贽的画像题赞云:“由儒入释,彻悟禅机;清源毓秀,千古崔嵬”,表示了对李贽的崇敬。

李贽的思想及学说不仅在晚明的中国社会里掀起过惊涛骇浪,他的学说还远渡重洋、传播世界,并成为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思想源泉。静观李贽故乡的朋友圈,或许我们多少能探知其思想成长轨迹之一二,同时也能感受李贽思想对泉州产生的撞击之猛之深,影响之久远。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