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古城一家人”陈琳:回归古城才知这边风景独好

2016-11-19 09:27:02 刘燕婷 王金淼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谢玉妹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陈琳:回归古城 才知这边风景独好

回到古城,陈琳开始重新认识泉州文化

东南网11月19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刘燕婷 王金淼 文/图)第一次见到陈琳,是在泉州西街旧馆驿18号的院子里。院子入门的石级边,一方荷花池里荷叶田田,边上种着芭蕉。院子不大,但一步一景,左边成片的小竹林,右边两棵高耸的椰树,间缀着含苞待放的茶花树。树下的瓜藤架上,葫芦、豆荚伸手就可触得。老巷子里的这座独院小楼,是陈琳和朋友打理的古琴文苑空间,一草一物,一期一会。幽慢的步调,和古城一样和缓。

今天的“古城一家人”,要讲述的是这个在中山路长大的31岁男人,一家五口三餐四季在古城的生活。

逢年过节 总有赶不完的灯谜会

小时候,陈琳最爱和小伙伴在九间巷里玩游戏。巷子不长,只有一个进出的巷口,捉迷藏再合适不过。巷口那家杂货铺,几十年来一直在。“古城变化的步伐迈得慢,很多小巷都可让你重温旧梦。”

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陈琳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每年都有赶不完的灯谜会。

“泉州是灯谜之乡,每逢过年过节,大街小巷都有灯谜会,参与的人摩肩接踵。”父亲是早期的大学生,钟爱泉州文化,更是猜灯谜的高手。哪里有灯谜会,父亲都要踩着自行车带他去。

每猜对一个灯谜,都有奖品,小到牙膏牙刷,大到生活小家电。父亲每年在灯谜会上斩获的各种生活用品,一整年都用不完。“每次去兑奖的时候,周围都是不可思议的眼神。”陈琳的父母都是中侨机械厂的员工,小时候家里不宽裕,父亲赶场猜灯谜更多是为了减轻生活压力。

喜欢看书,写得一手好文章的父亲,还经常给报社投稿。“每次收到稿费,就从巷口换回一些卤料,给家人解馋。”在陈琳眼里,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在生活重压下乐观、冲锋陷阵的闽南男人,总能想出办法来改善生活,是他心里无人能敌的榜样。

曾经以为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在古城长大,陈琳也曾觉得,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大学毕业后,他在福州找了一份工作。终于可以迈出古城,他心里满是对新鲜生活的期待。“临行前一晚,母亲帮忙收拾行李,眼泪一颗一颗掉下来。”母亲的不舍得,让陈琳的心绪愁乱一片。

离家后的陈琳,先后换了几份工作,从事的都是潮流行业。工作的关系,他飞越了全国众多大小城市,有的地方一呆就是几个月。“当你深入去参与其他城市的生活,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后,对古城的眷念便一层层被唤醒。”

结婚生子后,陈琳选择回到古城来。“以前,我对古城太过漠视,朋友来了,我除了开元寺、清源山,就不知道怎么介绍泉州了。”在古城生活了这么久,他却过得好似个外人。

回归后,他开始关注热爱泉州文化的年轻人,走街串巷去认识每条巷子。8个志同道合的人聚到一起,组成“北山青年”,关注泉州古文化、文创、民谣和公益等,不定期举办各种公益活动。

“泉州是一座暖城,很多可爱的人住在这里。”上个月,南俊新街执节巷的“分享冰箱”,创意便来自“北山青年”,陈琳帮忙做了“分享冰箱”的设计效果图和宣传海报。

“分享冰箱”的公益活动,经过本报报道后引起了广泛关注。“现在有好几个店家主动联系我们,有意要做‘分享冰箱’,让我们帮忙设计。”陈琳说,这样暖心的公益接力,正是泉州吸引人的魅力之一。

想用镜头 记录正在消逝的事物

“了解越深,爱越深。我爱摄影,想用镜头记录下更多正在消逝的古城一角。”旧了生锈的老门牌,再不拍就没了;巷子里的石敢当,有的在屋檐,有的藏在屋角的洞里,形态各异的萌物,再不拍就没了;旧时屋顶的水滴兽,一尊尊毁了;修鞋匠、修锁匠、挑煤工,一个个正在消失的行业,再不记录,就没了……

他的相机,开始一次次对准古城,这些被记录下的镜头,他正和朋友进行梳理,未来将以文图的形式,呈现这些泉州鲜为人知的事、物。“老一辈对泉州的热爱已毋庸置疑,我在做的这些努力,是想让90后、00后,也看到、了解泉州文化。”

如今,陈琳一家五口,热热闹闹地住在一起。逢年过节,母亲依旧操持一桌的饭菜,炸醋肉、紫菜丸、滚元宵,再繁琐,节日的仪式感还是要传承;父亲的水仙花雕刻也越来越好,亲朋好友都来求一盆回去添香。他也常带4岁懵懂的女儿,去开元寺、承天寺、清源山,感受古城的气息,有时候,只需要走进去就好。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