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市区日产垃圾1200吨 分类尚停留在“桶”上

2017-01-18 08:27:25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住在云谷的陈祖亚老人变废为宝

故事一

过年大扫除 扔垃圾走了一万步

“大家都喜欢收纳,觉得这个不该丢、那个不能扔,堆了一屋子东西。”市民梁先生说起自己去年过年大扫除的经历很是感慨,“只是在家收拾,然后下楼扔垃圾,小小的地方转来转去,竟能走一万多步!”

“一方面原因是垃圾不分类。不分类就会让人觉得,扔了就没用了、可惜了,就想留着。”事后,梁先生分析了一下为什么家中会留下来这么多东西,“如果能分类,我们就知道有一些可回收的东西最终还能有利用价值,我们也就舍得丢了。”

梁先生住在泉府大第小区,以前是一楼每个楼梯口都有一个垃圾桶,什么垃圾都往里扔,常常堆得垃圾桶旁都是垃圾,“后来增加了一个,感觉还是不够用,比如我家一天就得扔三次。再加上厨余垃圾不单独放,混在一起脏脏的。”

故事二

业委会主任 家里试点垃圾分类

邝女士是刺桐豪园的老业主,也是这里的业委会主任,她看过小区里的分类垃圾桶破损了又换新的,也看过不论是新桶旧桶,居民垃圾都是一扔了事的做法。2010年前后,刺桐豪园成了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倒垃圾的地方设了三个桶,可回收、不可回收和其他。“效果不好!”邝女士说,“宣传没有落到每个家庭里。三个桶摆在那,大家也是乱扔。”她建议,如果再尝试垃圾分类,应在桶身通过画示意图等形式,标注清楚哪种垃圾该扔哪个桶,“这样才能帮助大家分好类型,指引大家在家里就做好分类。”

邝女士的小孙子刚学会走路,就已经是垃圾分类的小小实践者。“家里就设了不同的垃圾桶,厨房的、屋里放可回收的、屋外放不可回收的,孩子扔错了,我们都会提醒他,习惯要从孩子抓起。”邝女士笑称,她这是在家中做起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故事三

20年环卫工 不知分类垃圾咋收

今年是刘富平来泉州的第20个年头,也是他当环卫工的第20年。刘富平主要负责美食街段的其中六个垃圾箱,“垃圾是很难整的,先不说分类,平时清干净也是难的。”刘富平说,做这一行20年,橱子、柜子、床,什么样的垃圾,他都遇到过,“横着放竖着放,扔到这里了,我们就都得弄走。”

实现垃圾分类、垃圾桶不再出现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是刘富平的一个小期待,但是他心里知道实现很难。“我在电视上看过垃圾分类,也知道其他城市有这样做过,比如纸皮和剩菜剩饭分开,可是分开了,我们环卫工收垃圾怎么做呢?”刘富平说,现在是开一辆垃圾车来,垃圾全往车里铲,铲干净了就走。“分类了,肯定不能再往一车里装,到底是一个车装还是几个车装,或者是一个车分几趟装呢?我们的工作会更麻烦。”

故事四

动手达人 用垃圾造出小花园

今年75岁的陈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师,子女各自成家、老伴去世后,他迷上了将各种可回收物品变废为宝。“做11年了,多数是废物利用,可以打发时间,弄出了两个小花园,看着心情也很好。”陈先生乐呵呵地说。他说的两个小花园分别在楼前、楼后,种上了绿植,有水泥砌的大门,旧摆件放在门前、风扇叶接上灯泡、破桌子装饰成小展厅……不大的绿化地,本已被丢弃的物品,经陈先生的手摇身一变成了宝,一件件都在讲述着各自的故事。

陈先生有些兴奋地介绍,其中一个花园还被挂牌,成为丰泽区实验幼儿园的幼儿观察园地,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场所。“这也算是我的作品吧,很高兴得到认可。这些东西都是废物再利用,一定程度上也能教会孩子们变废为宝。”陈先生说,做这些的一个大前提是,垃圾需要分类,“如果不分类,统统都乱丢,去哪里找这些好东西?而且垃圾分类对生态好、对下一代好,希望大家都养成好习惯。”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