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块状公交破冰之旅:“小白”有人情味很受宠

2017-03-06 08:38:30 陈建辉 黄谨 陈世国 龚长旺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块状公交 破冰之旅

泉州全省首推块状公交,广受市民喜爱

东南网3月6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陈建辉 黄谨 陈世国 龚长旺)最近,泉州公交火了,漳州等地公交公司纷纷赶来取经。原来,泉州在全省率先推出块状公交“古城1区”,运营一个多月来,已将原本严重亏损的社区巴士扭亏为盈,既叫好又叫座。

块状公交,是个新名词,百度搜索结果为个位数。过去,公交车是从点到点的线性路线,即线状公交。而块状公交刚好相反,仅限定固定的运营区域,不定线路、不定站点、招手即停,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可以深入城市的“毛细血管”,与大而快的线状公交形成互补。泉州推出的块状公交电瓶车,由于车型小,能穿街走巷,且蓝白相间的外形憨厚可爱,便有了“小白”的昵称。

“小白”有多大能耐?先看一组数据对比。此前,社区巴士线状运行半年(去年7月1日至今年1月13日):每车每天跑20多趟,平均每天只拉到5个客人,上座率接近0。块状运行7周以来(今年1月14日~3月2日):单条线路累积总客流量已达67043人次,周一到周五日均客流量1200~2000人次,周末和节假日日均客流量超过2000人次。

爱上“小白”的理由有很多。比打的划算、随手招随时停、能送到家门口、透亮空气好、车里有人情味、可以唠嗑话仙、可以体验慢生活、司机服务好。海都记者抽样调查显示,50岁至70岁的乘客占比约60%,且以女性为主;乘车用时在5~6分钟的,占比约60%。适合带小孩出行、快速便捷,是市民选择“小白”的主要原因。

有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一是现有块状公交“古城1区”将加密班车,以后等车的时间会更短;二是今年将增开3条块状公交,让更多区域的市民能享受便捷出行;三是将针对社区巴士开发APP手机约车平台,将来搭乘“小白”动动指尖就可以了。

当然,泉州首条块状公交的客流量水平,与国内块状公交发达的温州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比如泉州单辆车日均营收120元左右,而温州单辆车日均营收高达600元左右。业内人士指出,块状公交是微公交运营的新模式,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市场培育期,仍需得到各方的包容与支持。

“小白”很有人情味很受宠

泉州社区巴士大数据

当一辆“小白”停在泉州市区芳草园小广场时,年轻妈妈吴女士正抱着6个月大的儿子在过斑马线,4岁女儿、婆婆柳阿姨都跟在身后。“有车了有车了!”吴女士有些兴奋,赶紧向“小白”司机黄俊德挥挥手。“又带孩子去西湖公园那边游泳?”黄俊德热情招呼,并帮忙搀扶。“是啊,是啊,今天天气好啊!”吴女士笑着答道,一家人先后都上了车,在车上有说有笑,开心极了。

“以前都是打的,不但要20多元一趟,还常打不到车,自从“小白”开通后,我家几乎每隔两三天就要坐一次,两个大人带两个小孩,一趟才4元。”吴女士一家,常去中骏西湖1号小区附近一家儿童游泳馆,只要天气好,婆媳俩每周都要带两个孩子去游泳。

这一天是3月1日,距泉州社区巴士“块状运行”不到7个礼拜。而自从社区巴士“块状运行”以来,随手招随时停、能送到家门口、车身低、透亮空气好,吴女士一家老小但凡出门,就非坐“小白”不可了。

怎么算都比打的划算

还送到家门口

这一天,海都记者跟车体验,一路上人来人往,故事不少。吴阿姨家住刺桐新村,常带2岁孙子去中山公园喂鸽子放风筝,有时在小区门口等不到车,就走几步,到泉州一中校门口的学府路边等。

“怎么算都比打的划算,还送到家门口,主要是方便老人带小孩出门。”吴阿姨说,平时她一个人去买菜,还可骑自行车、电动车,可带孩子就不行,骑车不安全也不方便。而学府路公交线路偏少,坐公交要走路到东街才多些,自从有了“小白”,空气通透,小孩子可东看西看,挺好的,就是下雨天不方便,两边都敞开的,雨水容易飘进车内。

当天下午4点半,在西湖公园赏完桃花后,60多岁的王阿姨站在路边挥手拦车,她准备要带4岁孙子去中山公园喂鸽子,再去开元寺看樱花。

“他老说小白小白,我一开始还搞不懂小白是谁?”王阿姨笑着说,在孙子口中,小白就是“摇摇手停下来可以坐的公交车”。现在孙子几乎每天都要吵着坐“小白”,还跟家里的哥哥姐姐们炫耀,说别人没坐过“小白”。

曾阿婆抱着3个月大的孙子,在南俊路上了车,这是她第一次坐,一开始还不敢招手。“变化太快了!这么小的公交都出来了。”曾阿婆退休前是801路(现K604路)公交售票员,“以前都觉得公交都往大车上发展,没想到现在也往背街小巷里钻了,看来,咱泉州不但有串联各大片区的环湾大公交,也有了古城里穿街走巷小能手了”。

家住七星街的陈阿姨听到讨论“小白”,频频点头,但也挑了个刺,说“走小巷子是很方便,就是不知道车啥时来,有时等得到,有时等不到,没个准”。

小空间里一路唠嗑

品味古城慢生活

海都记者跟车体验发现,绝大多数乘客,在下车时都不忘对司机和车上其他乘客说一声“谢谢”。

“虽然只是随口一句礼貌话,却让我们感到很暖心,觉得付出再多也值得。”司机陈晓东说,每天要开车13个小时左右,按公司规定,只要车上有乘客就要送到目的地,直到送完最后一名乘客才能收班,而中途往往不断有人摇手招车,因此吃午饭总是没规律,挺辛苦的。

上海金女士一行4人,在钟楼招手上车。她说,夫妻俩带着姑姑、姑丈专程来游玩泉州古城,“没想到,拥挤的人群中,还能看到这种观光电瓶车,就很好奇,想试坐下”。

“感觉车小,很有人情味。”金女士说,看到车上老人都有说有笑的,虽然听不懂闽南话,但看上去应该是说些开心的事。而这样的画面,在快节奏的上海是很难看到的。“虽然大城市有地铁、高铁等更加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却感觉人心相隔越来越远,坐公交搭地铁,大家的脸上都毫无表情,目光呆滞,个个都行色匆匆。这趟来泉州游览古城,就是想品味、追寻这种悠闲自在的慢生活。”

海都记者注意到,“小白”身长只有4米,宽约1.5米,在这6平方米的空间里,还安排布设了包括驾驶座共4排9个座位,空间相对较小,平均时速在20公里左右,跟电动车差不多,前后排乘客和司机只要扭下头就能面对面交流。

“我也挺喜欢这样的环境,可以让心情自然而然就放松下来。”年轻妈妈吴女士说,如果都带着孩子,话题自然就多了起来,往往会聊起育儿经,孩子们玩一会儿就成了好朋友,“这种感觉和氛围,在普通公交上是很难找得到的”。

泉州师院大三女生小邓觉得,“小白”更有人间烟火味。她最近出来找实习单位,常在中山路、新华路一带转圈,“小白”让她出行很方便也很亲切。

“小白”司机有妙招

搀扶老人是常事

要说“小白”好,还好在司机身上。据悉,开通一个多月以来,公交公司尚未接到市民对“小白”司机的投诉,相反,许多“小白”车上的暖心故事还在不断上演,有一些已经成为常态,比如搀扶老人上车等等。

“能坐到一起,就是缘分。”今年32岁的“小白”司机黄俊德个头很高,胖嘟嘟的脸上总挂着笑容。“我多说一句话,乘客可能就少跑冤枉路。看到老人带小孩,我就推荐去公园赏花;看到外地游客,我就推荐到西街开元寺、承天寺、关帝庙;看到办事年轻人,我就载到打锡街鲤城区行政服务中心,并交代直接上二楼。”

今年33岁的“小白”司机陈晓东,则是个安静的男子,但心眼却很细。他观察发现,周一到周五上午8点、下午4点,学校周边路口都很堵,他都尽量避开,不去添堵而在外围转;而早上六七点不少老人要出门买菜、健身,因此他常开“小白”去菜市场、公园周边转圈。看到老人就靠边停车,叫老人坐着别动,他再不急不慢地下车搀扶。

数据分析

带婴幼儿的中老年 最爱坐“小白”

3月1日下午,海都记者跟车体验,2点50分至4点半,跟“泉电0007”,4点半至6点,跟“泉电0013”,实际跟车时间约3个小时。“小白”司机黄俊德和陈晓东都说,这个时间段是“小白”每天客流的高峰期,而在周末、节假日,客流量将增加至少50%以上。

经全程记录和统计发现,两辆“小白”在上述时段内分别载客30人次、17人次,其中共有14人次带有婴幼儿,且多为中老年人。

从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的统计数据来看,每周的客流量基本曾上升趋势,但最近两周受降温、下雨等天气影响,出门愿意坐敞开式“小白”的市民明显减少,导致客流量数据突然走低,预计在接下来天气较好的春夏,客流量有望继续攀升。

从块状公交走向智能公交

大型公交、微型公交相互补充,满足市民多样化出行需求

在逆袭者“小白”走红的背后,实际上还经历了一段尴尬。

“那些日子让人如坐针毡、度日如年。”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经营业务部副经理陈冬毅说,开出去,亏,不开出去,绝对不行。即使亏,乘客也不买账,不愿坐,很尴尬。

尴尬的试水

每天跑20多趟 只拉到5个客人

分管公交营运工作的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洪景峰介绍,去年7月1日,为解决中心市区禁行超标电动车后市民的出行问题,推出社区巴士。然而,试水一段时间后,社区巴士叫好不叫座,经营惨淡。

当时被寄予厚望的X1、X2两条线路,营运车辆8辆到10辆,日均开行221趟次,运行总里程522公里,但一个月载客量仅有约1400人次,日均总客流量还不到50人次,摊到每辆社区巴士上,每天仅载客约5人次,也就是要跑四五趟才能载到1名乘客,几乎是在空跑。

再按当时票价1元算,两条线路每天收入不足50元,平均单车营收一天差不多五六元。当时车型是租来的考斯特中巴,烧油的,这点钱也不够油钱,更别说承担员工工资和租车费等运营成本了。

陈冬毅回忆,当时面临的舆论压力非常大,每天都要开会,讨论的主题都是如何救活社区巴士,却一直没找到“灵丹妙药”。

为何遭受冷遇?冷静反思后,陈冬毅和同事们发现,一是当初开通社区巴士时机晚了,2016年7月1日“禁超”,当天才正式开通社区巴士,该换合标车的早换了,而此时泉州公共自行车“小黄人”已在大面积布点,与“小黄人”短兵相接,遭遇“巷战”。二是在规划线路时理念保守了,4条线路长度都在2公里到4公里之间,通达性不理想,这样的短距离骑“小黄人”或电动车更便捷。三是临时租来的土灰色中巴车,车型看上去不太像公交车,乘客感觉很陌生,且底盘高,老人上下车很不便。

泉州公交公司内部商议一致意见是:市民出行需求肯定是存在的,关键是必须改变运营模式。

取经温州

票价3元 市民仍抢着坐

去年9月份,由泉州市出行疏解组牵头组织市交通委、财政局、交警支队、市道管处和公交公司等多个单位,组成社区巴士考察团共7人,赴温州、郑州及西安等国内社区巴士先行城市进行实地调研。其中,在温州的考察,让考察组成员印象深刻,“别人票价3元都有人抢着坐,为何我们票价1元却无人问津?”

洪景峰介绍,温州“块状运营”的社区巴士,固定在四五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采用纯电动观光电瓶车,以不定线、不定点、招手即停,并按上车先后依序送达,送客到家的运营方式,票价定为3元/人次,却也大受市民欢迎,上座率很高,市民抢着坐。

“主要是确实方便。”洪景峰举例,对于居住在老城区背街小巷里的居民来说,坐电瓶车出门很便捷。而票价并非影响上座率的唯一因素,更为关键的是方不方便、能不能直达、多久到达?

“这不也很适合泉州古城区吗?”洪景峰对比发现,无论是在城市布局、人口规模、市民出行习惯方式、市区道路条件,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泉州与温州都很接近。与泉州“禁超”背景类似,2012年3月,温州市区也是在综合整治“四小车”(机动三轮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摩托车和人力客运三轮车)后推出社区巴士的,而且也经历过“叫好不叫座”、“空车转”、“上座率不高”等尴尬局面。

目前,温州共有23条社区巴士,260辆车,日均客流量2万人次,其中,“块状”线路10来条,客流量约1.4万人次。

变身“优等生”

块状公交救活社区巴士

经多次探讨,泉州社区巴士考察组形成考察专题报告,认为根据城市的体量、地域、结构及市民的出行习惯,温州的“块状”和“线状”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最贴近泉州的实际情况,并建议通过改良和创新,形成一个集接驳、通勤、旅游等功能于一体、颇具特色的泉州模式。

今年1月,改革上马。原本中心市区的4条社区巴士线路优化后变更为3条,并进行延伸,线路长度由原来的平均3.5公里拉长到平均12公里,中途增加停靠动车站、市政府、汽车站等多个客流密集的交通枢纽区域,并继续途经背街小巷、学校、大型商场等区域。如今,优化调整后的社区巴士X1、X2、X3也已变活,日均客流量已突破2000人次。

最有创新的“古城1区”块状公交线路,目前投用25辆观光电瓶车,巡游范围为泉州市区北清路以南、涂门街和新门街以北、新华路以东、温陵路以西约6平方公里的块状区域内部。陈冬毅介绍,块状运营的“小白”是全省首推,目前平时日均客流量在1200~2000人次,周末和节假日客流量均超过2000人次。

当然,这个数据和温州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陈冬毅算了一笔账,如果按日均1500人次客流量来算,单车日均营收为120元,而温州单车营收最高达700多元,平均水平也有600元左右,“还有很大的差距,市场还需培育”。

走向智能化

培训司机服务游客

开发手机APP约车

泉州公交公司计划,今年将再购置100辆观光电瓶车,计划下半年再新开通3条块状线路,并对古城1区线进行加密,提高见车率。其中,在鲤城区开通古城2区,实现古城出行需求基本覆盖,丰泽区开通古城3区、古城4区,重点瞄准上班族等年轻群体,连接背街小巷与各大商场、写字楼之间,填补常规大型公交难以覆盖的盲区。届时,泉州市区“块状”社区巴士线网布局将基本成形。

对于市民反映的冷天、雨天乘车舒适度不高情况,公司将给“小白”增设拉链式防风雨布,提高风雨天气坐车舒适度,并改进电池性能,增强续航能力。

另外,虽然所有“小白”司机都是土生土长的泉州人,对背街小巷和古城旅游资源也都比较熟悉,但仍将邀请旅游学校教师来定期培训,提升“小白”司机的旅游景点推荐水平,并为来泉游客提供必要的路线参考,力争实现“公交车上的活地图”。

而针对目前车要找人、人要找车的现状,公交公司将开发手机APP查询和约车网络乘车平台,增加约租、查询和定制等模块功能,为乘客提供“小白”实时动态。

声音

泉州今后应让几大“块状公交”环环相扣,在枢纽处交叉换乘,这样可大大延伸“小白”的运营腹地。

——温州市交通运输集团城东公交有限公司生产经营部科长陈明

场站配套是制约公交线网布局的最大拦路虎,相关部门应给公交发展预留空间和用地,并利用现状闲置空地作为公交场站的有效补充,这对走街串巷的社区巴士来说尤为重要。

——西安公交总公司营运生产部干事董龙辉

社区巴士是微公交运营的新模式,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市场培育期,如温州、郑州和西安的社区巴士都运行了4年左右,这些成功者早期其实也都走过与泉州类似的弯路。

——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洪景峰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