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共享单车的蝴蝶效应:重回生活圈 单车改变什么

2017-03-27 08:23:1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共享单车的蝴蝶效应

泉州市区泉秀街,一对情侣扫码后一前一后骑走单车。共享单车的出现,引发城市生活的接连变样

东南网3月27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陈建辉 黄晓蓉 摄影 黄 谨 编辑 陈世国 视觉 龚长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一辆在泉州街头等待出租的共享单车,几次被扫码租车、骑上马路,也可以在两周后引起广东某自行车生产企业,开始为买不到零件、生产不出自行车而发愁。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阐述的蝴蝶效应,作用在共享单车身上,也引发了各种紧密的变化,小到一个人生活习惯的改变,大到一个产业的兴衰。

2010年12月2日,石狮老人蔡茂坤历时半个世纪的60多本账簿曝光,其中记载,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结婚三大件:自行车、手表、时钟。自行车作为稀缺的交通工具,在民间有记载的时间,沿海比内陆早了好多年。

2017年3月8日,泉州市民陈炳焜成为“小黄人”骑行冠军的消息见诸报端,他8个多月里骑行近1400次。在这条消息前后约1个月的时间里,Hellobike、mobike、ofo等共享单车相继登陆,泉州紧随国内一二线城市进入共享单车时代。共享单车(广义上讲,“小黄人”也是一种共享单车)的出现,改变了陈炳焜的出行习惯,他抛弃过去的摩托车、电动车、公交车,又骑回了30多年前的自行车。

像陈炳焜这样的改变,顺势改变了几个行业的生存状态。摩的师傅说,3公里以内的顾客少了六成左右,打算转行送外卖。24路公交车司机万师傅也感叹,上班高峰期70%的老乘客流失了。泉州中山路自行车销售行业,或面临压垮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一经营者称,电动车冲击了30%,网购冲击了20%,共享单车冲击了最后的50%。

这样的改变,进而让医生更忙碌起来——“骑行病”开始多发,因为座垫不能调节、骑行姿势不对等引发膝关节疼痛的患者在增加;但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市区的酒驾数量:晚上出去喝点小酒,再也不用纠结请代驾还是打的,直接骑共享单车就行了。

这样的改变,也带动着新兴的技术、职业与产业。为了管理共享单车乱停放,催生了“虚拟停车位”;为了应对乱象,也催生了新职业“单车猎人”;自行车生产业随之迎来春天,甚至出现资源短缺等现象。

共享单车引发的一系列蝴蝶效应,犹如一个时代的印记,已经悄悄烙在我们的日子里,不管你在不在意,它带来的改变还在继续,甚至充满了未知。

重回生活圈 单车改变什么

“小黄人”骑行冠军陈炳焜,8个多月骑了近1400次,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几天,泉州市区浦西万达广场、领袖天地等每一个人流密集区域,都被黄色、白色、橙色和银白色的各类单车给抢占了。

哈罗、摩拜和ofo这三款共享单车,分别已在泉州街头投放1.8万辆、6000辆、1万辆单车,“小黄人”已投放近1万辆单车,且预计4月可全部完成一期工程共13120辆单车的投放。这样算来,泉州街头已聚集大约4.4万辆单车了。这个庞大的数字,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你我的生活和工作。

上班族:

30年前骑单车上班,如今又骑回来了

陈炳焜个子不高,却双腿壮实,跨上自行车,虎虎生风。他每天都要骑单车,只爱“小黄人”,他家住西郊,在市区云鹿路一家石材厂上班,每天都要骑“小黄人”,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的骑行次数已近1400次,扣掉风雨天,日均骑行七八次,稳居榜首。亲友们都开他玩笑,“打算骑坏几辆”?

1968年出生的陈炳焜,在上世纪80年代,干的第一份工作是走街串巷卖报纸,没车可不行,于是凑了150元,在大米才7毛钱一斤的时代,凭票在供销社买了一辆二八自行车。“二八自行车因型号而得名,指的是轮子直径为28英寸(约71.12厘米),很适合载货,不仅是代步工具,也是一种荣耀,由此成为那一段历史印记”。

后来他到磨具厂上班,原来的骑坏了,又换了一辆自行车,直到大概10年前才换成摩托车,泉州市区禁摩后,他又换乘超标电动车,如今就直接骑“小黄人”了。陈炳焜感慨,“人生是圆的,又骑回来了”。

“虽然还是自行车,但两辆自行车已有天壤之别。”陈炳焜说,和二八自行车不同,“小黄人”可变速、可调坐垫,还有车灯,再也不用担心被小偷惦记,也不用操心车胎打气的事,这辆不喜欢还可随意换一辆,满街都是。

保险业务员:

同时注册4家APP,大街小巷换着骑

保险业务员小杜家住丰泽区乌洲路,市区客户几乎都被前辈瓜分完,为了攒客户,他每天都得去清源、常泰、金龙等偏郊区一带开发挖掘客户。

这些地方都很远,有一次,小杜骑电动车去清源街道后茂社区拜访客户,回来骑到湖心街车子就没电了,他只能推着车子满大街找地方充电。如果一天内约的客户较分散,他得随车携带4个电池一组的电瓶,因为停在偏僻小巷,他曾丢过两次价值350元的电瓶。

走一两公里去客户家是常有的事。浮桥街道延陵社区一带,还没有公交车可以到。小杜都是在笋江公园下车走个一两公里过去,赶时间的话,就得花至少8块钱打车。“一旦客户谈不成,感觉心都在滴血”。

自从有了共享单车,小杜把4家单车的APP都注册了。如今,去拜访客户,都是骑电动车和共享单车相结合。电动车快没电了,他就把车停在快速充电站充电,找辆共享单车继续走,等拜访完客户回来取车,电动车已经充饱了电。

小杜粗略算了一笔账,这样骑共享单车半个月,没再打过车,已经省下至少五六十元。

三口之家:

共享单车走进生活,上学买菜饭局都需要

对家住宝洲花园小区的现代中学初二年学生小蕊来说,每天上下学最烦人的是挤公交车,“以前每天上下学就像沙丁鱼罐头一样,在公交车里晃来晃去”。

“坐公交车到学校差不多半个小时,现在我骑自行车15分钟搞定。”小蕊说,骑车上下学不仅节约时间,最重要的是,可放松心情,她常边骑车边哼歌。

小蕊所在的班级有57人,据她所知,至少有40人注册一到两个共享单车账号。特别是住校生,有了共享单车以来,就常常结伴骑车去远一点的地方吃午饭,换换口味改善生活。

小蕊的妈妈胡女士也是共享单车的粉丝,周末,她常和女儿骑车去公式埔码头买刚打捞上来的海鲜。骑行闲聊中,女儿特别愿意跟她分享小秘密。来回一个小时的骑行,不仅增进了母女感情,还锻炼了身体。

小蕊说,爸爸郭先生是家里最懒的人,几乎没见他运动过。但爸爸擅长交际,每周都有酒局,以前他都是打车去聚餐,自从小区门口有了共享单车,近的地方,爸爸都会骑车过去。这样几次骑下来,爸爸也爱上了骑自行车,还会在朋友圈晒骑行公里数。

共享单车已经走进一家三口的生活圈,郭先生指出,有时候一家三口要去万达吃饭,打车到宝洲街太堵,走路要花半个小时,而骑自行车过去就方便多了,不仅省钱,还锻炼身体,并低碳环保。

夜生活者:

醉驾不值得,代驾不划算,还是单车省事

王先生也对共享单车青睐有加。他记得2013年前,泉州还没严查酒驾,不管喝多喝少,都是自己开车回家,“真庆幸没出过事”。

醉驾入刑后,交警严查酒驾,他开始改叫代驾。“有时候才喝一点酒,人清醒得很也得叫代驾,晚上11点要79元,12点要99元,次日凌晨要100元以上,太不划算。这种时候,骑个自行车回去,不仅省钱,还能消食,回家还可洗个澡。

“夏天骑车的人会更多。”王先生说,泉州人一到夏天都喜欢在大排档喝两杯,大家第二天还要上班,都不会喝多,就是朋友间聚聚,骑电动车也算酒驾,骑自行车就能省不少事。

对没车一族的杨先生来说,喝完酒骑共享单车是最优选择。前几天,他在西郊一大排档喝酒到次日凌晨1点,打的要等,叫顺风车担心钱包手机被顺走。一番打算下,他走了几米,刷了一辆共享单车就上路了。路上他还碰到交警查酒驾,他特意发了个朋友圈,庆幸自己骑的是非机动车,交警不抓。

有交警人士指出,共享单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市区的酒驾数量,“严查酒驾只是手段,共享单车从根本上解决市民喝酒前后的出行方式,反而更能见效”。

骨科医生:

10名膝关节疼痛患者,有1人是骑车者

34岁的蒋先生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从家到单位也就三四公里的路程。自从有了共享单车,他几乎天天都骑自行车,一天大概4趟次。然而,骑了3个星期,他发现上下楼梯有些不得劲,双膝关节有些酸痛。痛了一个星期后,他去医院咨询医生,一聊才知道,原来是骑自行车惹的祸。

为了取车、停车方便,蒋先生都是骑共享单车。这些单车都不能调坐垫,有时坐垫太高,脚只能蹦得直直的,导致膝关节张力太大;有时坐垫太低,膝盖曲得很紧,导致髌骨碰撞、摩擦,出现膝关节疼痛现象。

泉州市正骨医院运动医学科朱勇医生介绍,自从共享单车入泉以来,他接诊的膝关节疼痛患者,每10人中就有1人因为骑车姿势不正确而引发。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主任医师俞海明介绍,共享单车出现后,不少市民选择骑车上班,大多是三四十岁的工薪阶层,由于平时久坐、运动少,更关键的是骑行姿势不正确,容易导致髌骨关节压力过大,才会出现膝关节疼痛的现象。

医生建议,市民最好选择能调坐垫高度的单车,车座高度应以人坐在座垫上,双脚自然下垂刚好着地为宜,一来保护膝盖,二来便于能用脚踮地随时停车。

你们的春天 我们的冬天

泉州市区泉秀街一公交站点,共享单车、摩的工、出租车、公交车纷争客源

24路公交司机万金成,大家都很熟悉,他常做好事广获乘客点赞(本报“好人力量”曾多次报道),人缘好也让他有了一大批熟客。 3月22日下午两点,本是下午上班小高峰的时间,万师傅开的24路公交车从泉州市区客运中心站开至宝洲街中段时,车上只有2名乘客,“往常至少得有十几人,我估计以前的老熟客70%都流失了。”万师傅说,共享单车的出现,对市区公交线路影响很大。据他观察,上班族群体的流失最大,早晚上下班时间的影响最为明显。

罗女士家住中远名城小区,以前上下班都是坐24路等公交车去浦西万达上班。乘公交车有时挤不上,且宝洲街一到上下班高峰期又特别堵,自从有了共享单车,她都是骑车上下班。“每趟不仅节省五六分钟,还可省下1元钱。我常在泉秀路红绿灯处碰到万师傅,每次都跟他打声招呼呢!”

面对共享单车,万师傅感受到了寒意,罗女士感受到的却是春风,这样的落差,正在泉州乃至全国多个领域接连上演。

公交客流量一直下滑

共享单车是因素之一

实际上,最先感受到寒意的,要属泉州公交社区巴士。去年7月1日,“小黄人”正式出街,同一天,泉州公交公司推出社区巴士,二者同为弥补短途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这场“近身肉搏战”,“小黄人”胜出,社区巴士完败:平均跑5趟才能载到1名乘客。后来,泉州社区巴士改为观光电动车块状运营,结果奇招见效,不仅避开了强敌“小黄人”,也打了场翻身仗。

对于眼下的共享单车混战局面,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经营业务部副经理陈冬毅认为,“对常规公交的短途出行肯定有一定的冲击,但暂时无法通过数据来体现”。

陈冬毅指出,公交车客流量近年来一直呈下滑态势,但仍维持在年客流量1亿人次以上,背后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共享单车只是其中之一。市民出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自驾车、网约车、公交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五花八门,不再如以前那样选择单一了。这必然导致公交客流量下滑,在其他城市也存在类似情况。“对泉州公交来说,这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促使泉州公交要加快提升服务水平,加快线路布局并加密班次,缩短乘客候车时间,让公交更好等,让更多人愿意坐公交车。”

3公里生意少了六成

摩的欲转行送外卖

3月24日下午3点多,海都记者在客运中心站南门公交站牌后,碰到4名电动车摩的师傅正在把停在人行道上的共享单车往远处搬。

“单车在,坐摩的人就少了,我们也是为了赚口饭吃。”詹师傅开了5年摩的,常年在客运中心站一带载客,他说自从共享单车出现,3公里以内的顾客少了六成左右。他每天早上8点出门,晚上10点回家,有时一天赚不到100元。看到身旁几个兼职开摩的同行都不干了,他也打算转行去送外卖。

骑三轮车拉客近15年的李大叔用“惨淡”来形容最近的生意,“除了下雨天,几乎没人坐三轮车了”。“自己骑,速度差不多,还省钱。”李大叔今年52岁,他原本打算再拉客3年就退休,但按照目前的行情,可能撑不到退休了。

短途客源受到影响的,还有出租车。海都记者在泉秀街随机采访了十多名出租车司机,他们一致认为,“短途生意受到很大影响”。开出租车6年的蔡师傅说,市区内短途生意平均每天少了五六单。

自行车销售行业

或被最后稻草压垮

谢先生在市区中山路租了3间店面,卖凤凰牌自行车,至今已有21个年头。“在此前,中山路有上百家自行车销售点,目前仅剩不到15家专卖门店,七八个老板在经营”。

“自行车行业的销售量,电动车冲击了30%,网购冲击了20%,共享单车冲击了剩下的50%。”谢先生直言,目前大多数自行车门店都在亏损。他现阶段尝试转型卖老年车和童车,勉强能维持店租,但这一购买群体数量很有限,根本赚不了钱。

“共享单车或是压倒自行车销售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谢先生说,过去,自行车的购买群体最多的就是中学生和想锻炼休闲的骑行爱好者,共享单车进驻泉州后,这两个群体大量快速流失,现在每个月能卖出3辆就不错了,以往最鼎盛时期一个月能卖出100来辆。

他相信,不久的将来,共享电动车也会进驻泉州,到时候买自行车的人就会更少。有电动车销售者指出,从“小黄人”到共享单车的进驻,泉州电动车行业销售量保守估计至少缩减了20%。

谢先生无奈地说,“很多同行都在观望,也在摸索转型的方向,但现在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

单车生产业迎春天

甚至出现资源短缺

和自行车销售行业不同,自行车生产行业,随着共享单车的火爆而焕发出新的生机,甚至有生产自行车零部件的上市公司因此股票涨停。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去年以来,这个古老的交通工具自从穿上“共享经济”的外衣后面貌大改,年底爆红的共享单车却带来了200万辆/月的需求,相当于每分钟有45辆单车进入市场。整个自行车供应链从节奏、模式到理念都因此进入了互联网轨道。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业内人士介绍,实际上去年单车总产量依然是下滑趋势,年产量在6000万辆左右,中高端的只有4000万辆,而从去年11月开始整个共享单车产能需求200万辆/月,这相当于原来存量产能的50%,全行业资源一下子短缺了,尤其是去年11月正遇上自行车生产旺季,有些零部件价格涨了5%~8%,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

虚拟停车位上线

城市单车猎人出街

共享单车的大举登陆,也引发了乱停车等管理难题,由此催生了新技术——虚拟停车位、新“职业”——单车猎人。

哈罗单车率先推出“虚拟停车位”,3月1日正式在厦门上线,3月17日在福州上线。摩拜单车也携手百度云升级打造“智能推荐停车点”,永安行也在试点“永安栈”,小鸣单车有语音导航车锁提醒用户进入到了停放区域。虚拟停车位要求将车停放在规定范围内,否则将继续计费,也关不上车锁。

“虚拟停车位就是在共享单车APP地图上能看得见且是政府规划的规范停车区域。”哈罗单车泉州区域负责人王仕平介绍,近期考虑在泉州也上线“虚拟停车位”,用以引导市民规范停车,并跟用户信用评价体系挂钩,对规范停车的市民进行积分奖励,而非规范停车的将被扣分。同时,通过技术对违章停车进行快速纠正,鼓励用户对违规停进小区和车库的行为进行监督拍照举报,上传到手机APP,平台核实后奖励信用积分。

哈罗单车鼓励用户举报的做法,其实也就是挖掘和培养新“职业”——单车猎人。

据央视《新闻周刊》报道,随着共享单车的兴起,城市中出现了一群志愿者,被称为“单车猎人”,他们一有时间就在小区内、胡同里、地下室、楼道里寻找并举报违规停放的共享单车。而在最先出现共享单车的北上广,一群拿着手机拍单车的年轻人开始频繁出现在街头巷尾,且这支队伍正在迅速壮大,目的就是“普及共享单车的正确停放姿势,向市民传递一种共享精神”。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