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综合整治”项目启动——
活化千年古街 提升古城“颜值”
古老西街正在焕发新活力
每年两会,古城西街的保护和发展是绕不开的话题。去年,这条千年古街迎来了一个重大变化,从2017年10月9日起,西街东段实施常态化限行,每天8:30至22:00成为禁止机动车辆通行的步行街,迈出了古城核心区域保护发展的一大步。过去的一年,这条街在交通、业态、景观等方面均有提升。对于未来西街的发展,不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报记者 殷斯麒 文/图
现场走访 假日游客云集 文创类民宿类店铺增加
几年前说起西街,泉州人想起的关键词大概是开元寺、东西塔和老字号。如今说起西街,不少人还会提到青年旅馆、酒馆、图书馆和旅游文创商品、小吃店,甚至更多。
在这条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老街上,不少人一直在努力尝试,续写或改写着她的故事。或让古厝化身城市会客厅,或探索实体书店经营新模式来多元发展,或把西街古早味嫁接新元素进行突破,或让老厂房腾笼换鸟焕发新生命……这些尝试,从文化进入,从经济出来,开拓着一条自发的突围之路。
刚过去的元旦假期,西街能用“人山人海”来形容。记者在元旦期间来到西街,发现不仅仅是本地人来游玩,还能听到天南地北的方言在此交织,背着背包或者拉着行李箱的游客络绎不绝,不少店铺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2017年国庆中秋长假,是西街限行后迎来的首个旅游黄金周。据市旅游局专项监测数据显示,长假8天西街人流量突破40万人次。
变化在这条千年古街上悄然发生:设置了小黄人站点,还有公交车“小白”,大家可以骑着车或搭乘“小白”悠然观赏老城,多一分闲适;越来越多的泉州古早味小吃在一条街上就能找到,从街头可以吃到结尾,对于慕名而来的吃货来说非常令人满足;立面整治也在着手进行,一些破旧的店面已经开始修整,违章搭盖的铁皮等也在拆除。路面已经平整,少了坑坑洼洼的地方。
随着人流量增多,有些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在开元寺大门前,经常有载客三轮车占据广场候客。小吃店饮品店增多后,垃圾也多了,垃圾桶不及时清理就会溢出,卫生问题仍值得关注。
代表委员建议 提升西街庙会集市 加强周边整治
农工党泉州市委会提交了《关于提升西街庙会集市日活动的建议》,提出西街庙会集市日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和一个惠民消费的平台,虽然热闹但却常常因秩序凌乱、缺乏管理等问题引起诟病。建议要借助西街庙会集市民俗文化活动这一载体,积极宣传和推介泉州深厚历史文化。要做好西街庙会集市日活动的规范管理服务工作,积极协助经营者做好摊位设置和管理,教育和引导经营者文明有序经营,做到价格公道、品质有保障,推动庙会文化更加高大上。引导经营者做好和保持摊前及周边卫生,自觉维护文明城市形象。
“几乎每个旅游城市都有一条步行街,泉州要成为海丝文化休闲旅游的目的地,有必要分阶段建设西街、中山路步行街。”市政协常委、泉州晚报社副总编辑郭培明提及,元旦当天,他专门去了趟西街,发现人气爆棚,许多餐饮店前都排起了长龙。“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西街打造步行街的条件日趋成熟。但是限制机动车后,电动车、三轮车不断穿梭于人流之中,步行环境并不舒服。两侧尚有不少缺乏地方特色、游人也少光顾的小商店,电线杆、外墙电线也影响景观,休闲设施还需完善。”他认为,提升西街景观还包括周边街区的整治,“西街除了开元寺,还有不少名人故居、宗族祠堂、宗教寺庙、华侨建筑,以及依托其中的历史文化,它们共同形成西街独特的魅力,我理解的西街保护应该是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的保护。我们可以通过得力保护和合理利用,引进文创商业业态,结合社区营造,探索运营模式,吸引世界目光,实现城市文化遗产从资源到资产、资本的转型。”
部门回应 开展“点亮家园”活动 活化历史老街
如何活化这条千年古街?“在西街开展以危旧房屋修缮为主题的‘点亮家园’活动”写入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记者从市古城办了解到,今年将要开展的“点亮家园”活动与中国建筑学会合作,在西街片区公开征集20—50幢民宅进行修缮竞赛活动以及西街传统风貌建筑修缮营造活动,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探索居民自我修缮和保护传统建筑的模式。
此外,还将开展西街综合整治,通过采取西街功能业态提升、沿街建筑修缮、夜景照明设计、步行化环境建设、市政管线提升改造等措施,更好地保护与展示历史文化街区。对西街东段地下管线整体提升,通过实施道路断面铺装和海绵化工程,对两侧广告进行综合整治,植入城市家具,扮靓夜景。同时,深入实施步行化改造,恢复“水井”,再现“市井十洲人”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