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泉州传统村落之晋江围头:战地文化铸就“海峡第一村”
www.fjsen.com 2020-11-16 21:04:02  谢玉妹 林婕 林晶颖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围头村村委会也建设得十分有围头特色。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炮战打出“战地文化村”

宁静悠远的午后,海浪追逐着白沙,海风轻抚着面颊,站在围头月亮湾上的小山丘向下眺望,成片的木麻黄紧依着岸礁,在海天一色中随风轻轻摇荡。这是独属于闽南沿海的美景,过去的围头,这样的美丽始终带着点悲壮,悲壮中又洋溢着满满的英雄气魄。

围头自唐代就得到开发,自古便是“南北洋舟船往来必泊之地”,在明朝围剿海寇、明郑操兵、施琅攻明、“八二三炮战”等不同年代,都扮演重要角色,留下许多战地文化遗迹。最令围头人铭心刻骨的是1958年震惊世界的“八二三炮战”。

作为战时最前线,围头设置了10个炮群、44门火炮,分为东西两条战线,东线以陆军临时作战指挥所达屋楼为轴心,向南北延伸,西线则以海军临时作战指挥所毓秀楼为中心,亦向南北延伸。两个指挥所在作战一开始,便被当成目标一顿轰炸,毓秀楼的门亭、围墙、房顶被打穿了几个洞,达屋楼更是由原来的三层楼房被打成了两层。小小的村域落下了五万多发炮弹,全村五分之三的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遍地是废墟残骸。直至今日,目之所及的损毁古厝大部分皆为炮弹所炸,弹痕累累的民宅成为了“八二三炮战”的重要见证。

值得一提的是,炮战期间,围头人民自发组织支前民兵,扛弹药、运物资、救护伤员……围头人的英雄底色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炮战之后,围头民兵7人进京受表彰,荣立二等功的有11人,荣立三等功的有55人,受各级表扬的有144人……”围头村支书洪水平对这群挺身而出的英雄铭记于心。

海潮退去、硝烟亦散,浴火重生的围头没有刻意抹去历史的伤痕,而是让后人铭记过去,珍惜和平。目前,围头还保留着10个防炮洞,上方建起了一个个休闲小公园,下面代表着过去,上面则是现在的生活。一幢幢被损毁的古厝成为讲述围头近代历史最好的书籍。

依托保护完整的防御作战系统——四通八达的地下坑道、地面战壕、碉堡,以及打响“八二三”炮战第一炮、炮战主战场之一的安业民阵地第四号炮位,围头就地规划,建起了“八二三”战地公园,也是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战地公园对面的烈士陵园墙上写有“拥护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字样。历史的印记与未来的期望在这里碰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