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

泉州以闽南人特有的精气神,贯彻和落实着总书记的指示,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勇当建设“新福建”领头羊,加快建设“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努力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添砖加瓦。聚焦脱贫攻坚、重大工程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辉煌成就,讲述老百姓幸福故事,共话幸福未来。

 资  讯 

泉州五大产业形成千亿集群 7个新集群蓄势待起

即时 | 2017-05-20 07:45

泉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泉州市工业增加值完成3480.31亿元,连续26年居福建省首位,其中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70.9亿元、432.9亿元、365.4亿元、677.22亿元,贡献率达73%,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共同构筑了泉州经济航母,造就了泉州成为一座制造业大市,经济总量连续18年领跑全省。

五年来,产业集群“航母”的发展变化不仅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飞越。纺织鞋服产业突出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迈向“全体育”产业链时代;建材家居产业创新营销模式,“泛家居”产业联盟新模式应运而生;机械装备产业乘着“泉州制造2025”的春风,向智能化演绎;石油化工产业呈现集聚效应,全产业链文章不断做大。

传统产业牢筑根基,新兴产业也在不断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晋华存储器集成电路、莲花汽车、中科三安“植物工厂”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落地,59个众创空间加快建设,泉州(网商)虚拟产业园成闽首个服务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专业园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中国快递示范城市相继成功获批。

产业发展高奏凯歌,不仅浸透着泉州人民爱拼敢赢的闯劲,更蕴含着政企合力、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的韧劲。在全球资源配置的视野下,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务实运作、精准施策,出台稳定工业、企业技改、兼并重组、降低成本等专项政策,大力支持企业拓展市场,开展泉州品牌“境外行”“海丝行”;率先启动“泉州制造2025”及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和质量品牌提升三个专项行动,编制实施17个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率先开展“数控一代”应用示范,引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国家数控分中心等30多家高端平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40%。

五年成就催人奋进,展望未来干劲十足。未来五年,泉州将进一步实施17个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巩固提升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4个主导产业和食品、工艺制品、纸业印刷3个特色产业,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扩量、重点突破,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巩固民营经济支柱地位,抓好产业投资、重大项目招商,着力培育智能装备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半导体产业、交通运输装备产业、金融服务产业、大旅游产业、大物流产业、大健康产业等7个500亿至1000亿元规模的新集群。

□本报记者 王树帆

泉州环湾新城:5年建成7个“老鲤城”

即时 | 2017-05-19 10:12

环湾新城:5年建成7个“老鲤城”

泉州环湾城区航拍图

■早报记者 李波玲 王柏峰 文\图

近日,被誉为“古城守望者”的阮仪三教授来泉分享古城保护经验。他回忆起了50多年前第一次看到泉州古城时的震撼,感叹“泉州城果真宛如一条鲜活的大鲤鱼”。如果从公元700年武荣州治所从丰州迁至今泉州市区中山公园算起,泉州花了1200多年,才长成解放初期6.96平方公里的“大鲤鱼”模样。

2011年泉州市行政中心迁至东海,宣告一个崭新的环湾面海时代的到来,而后城市框架迅速撑大。至2011年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61.5平方公里;至2016年底,环湾建成区面积已达214平方公里。5年间增长超过了50平方公里,相当于建成了7个“老鲤城”!

令人欣慰的是,新城的建设与古城的保护并行不悖,生活在泉州的人们因此既可享受新城的便利和宜居,也依旧能够体验古城流传千年的文化和风韵,在传统与现代的不同频道中自如切换,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居民讲

幸福 “迷路”在崭新的城区里

◆讲述者 东海片区居民 周女士

城东片区居民 魏小姐

“90后”女孩魏小姐,2016年大学毕业,家住城东片区。她回忆起大学期间一次回家的经历,很不好意思地说:“才离家上学不到半年,我回家的时候居然迷路,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她读的是外地高校,离开时家门口的道路正在改造,周边加了围挡,等她回家时围挡撤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家园“变身换装”,她一下子认不出回家的路了。如今,城东片区商住楼林立,大型商场纷纷进驻,已经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宜居城区之一。魏小姐开玩笑说,城东发展这么快,都不敢随便出差了。

家住东海片区的市民一样感叹不已。周女士回忆,自己在西街出生长大,21世纪初开始搬入东海滨城。“当初打车实在不容易,司机也不愿走。我在买车之前,跟公交车赛跑了一年多时间。”周女士后来选择自驾,可以直接走泉州晋江大桥,花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便可抵达位于晋江的工作单位。

“现在东海这边已经很热闹了,人流量大了,交通也方便,朋友们更喜欢来东海和我们聚会了。”周女士笑着说。

环湾区域近年已建成跨海跨江桥梁10多座,环湾区域组团间全部互联互通,环湾城市格局基本形成。这些桥梁,让中心市区、晋江、石狮、南安和惠安的居民,来往更加便利,生活工作愈发舒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企业说

感恩 被环湾摇篮所呵护

◆讲述者 南威软件集团相关工作人员

靠在环湾温馨的摇篮里、伴着安宁而舒心的“环湾幸福乐章”,无数企业家们纷纷嗅到商机,看好前景,选择来这儿踏实拼搏。其中,成立于2002年10月的国内领先软件和信息技术企业南威软件集团,2014年初悄然入驻现在位于环湾新城区的总部大楼。

驱车还未到晋江大桥,便可望见南威集团三栋漂亮的风帆设计建筑群屹立于海滨,成为地标性建筑之一。然而,谁又晓得,当初一心想着报效家乡、拒绝国内一线城市邀约的南威集团,初来乍到时,给这个新区贴上的却是“偏僻”、“不便”等标签。

数年过去,从环湾城区摇篮中茁壮成长的南威集团,专注于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等领域的设计研发、投资建设、系统集成等技术服务,已在国内多个一、二线城市拥有30余家子公司。受益于泉州市委、市政府的关怀支持,南威集团一路上信心倍增,越走越稳,并于2014年年底在上海主板成功上市。在过去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南威人时刻怀抱一颗感恩之心,反哺泉州其他企业,为建设智慧泉州助力加油。

“从最初的交通不便、位置偏僻,到现在崛起腾飞,这几年变化太快了。”当初许多来泉打拼的高层次人才,如今已在环湾城区安家落户。而因为所在地理位置的优越,沿江面海,招商引资更具优势,让这些企业员工们不禁感叹,环湾城区真是一个沟通交流的好平台!

访客谈

难得 新城老城和谐并进

◆讲述者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安家瑶

被泉州满街的古厝、保存完好的城市肌理所震撼的不止阮仪三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家瑶也有同样感受。她也曾数次到过泉州,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

鲤城、南安、晋江、石狮、丰泽东海组团……这一次,安家瑶的震撼不止古城,更有对环湾新城区的惊叹。“泉州环湾城区的建设是离开古城进行的,这样一来,既保护了古城,又扩展了新城,实在难得。”安家瑶回忆,当时向导领着他们一行人前往位于东海之滨的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沿着丰海路,一路上的泉州元素让她赞叹,抵达目的地,她即刻被正在建设的环湾城市文化新地标“四片花瓣”所吸引。

近几年来,泉州环湾新城区取得飞跃变化,晋江向环湾靠拢,石狮奋力推动与周边片区联袂发展,南安、惠安亦蓄势待发……这一切,让安家瑶不禁感叹:“变大了,变漂亮了,交通更便捷了。”

于是,安家瑶对泉州这座古老又时尚的城市有了更高的期待。她期待着,未来的环湾城区能够继续融入更多泉州元素,让各路来宾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属于泉州的环湾城区,且这个环湾城区能和既有的老城区和谐并进,花香引蝶,从而带动整座城市其他产业进一步发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数据】

泉州市住建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十二五”以来,泉州以“环湾、向湾、同城”为主线,持续深化环湾规划建设活动,集中力量加快环湾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片区建设,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环湾区域的城镇化水平。至2016年底,环湾中心城区建设投入资金2500多亿元,实施项目1125个,环湾建成区面积达21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4.5%,比2011年提高5.2个百分点。

在这五年里,泉州初步形成环湾格局,按照“一湾两翼三带”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环湾规划区域面积达2980平方公里。围绕环湾“一湾两江”,泉州大手笔推进十多个环湾片区建设,截至目前,东海片区、城东片区、桥南片区、华大片区、晋江滨江商务区已基本建成,其余大部分片区已基本完成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全力加快片区配套设施建设。

“如东海片区,作为我市行政文化商贸中心,规划建设了市公共文化中心、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东海院区、东海学园等公共配套设施;再比如城东片区,规划建设了海峡体育中心、市第一医院城东院区、城东学园等公共配套设施。”工作人员介绍,过去五年里,片区建设的同时泉州还注意古城保护发展,不断提升城市景观,注重产城融合。

泉州精准扶贫打响脱贫攻坚战 百企结对帮扶百村

即时 | 2017-05-19 08:59

永春蓬壶镇联星村光伏发电站已并入国家电网,年创收约10万元

东南网5月19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徐锡思 黄谨 文/图)从一分钱都没有,到每年10万元左右的村财收入,永春县蓬壶镇联星村只用了3年时间。从项目资金多方筹措、捉襟见肘,到每年固定会有50万元进账,还能连续3年保障,永春县吾峰镇吾顶村的脱贫之路,越走越宽敞。

原来,联星村得到了恒安集团的帮扶,吾顶村得到了匹克集团的帮扶。当然,钱不会用完就没了,而是开始新的自我造血功能:联星村破天荒有了光伏发电站、吾顶村生态文化旅游雏形显现。

这两个贫困村的产业扶贫,只是泉州市脱贫攻坚战“三百工程”的一个缩影:全市发动150多家民企,结对帮扶130多个贫困村;230多家商会,与贫困村签订帮扶协议,共筹集资金5200万元;各级侨联挂钩111个村(社区),共引进侨捐项目200多个。

永春县蓬壶镇联星村:

只要有阳光 村里就有钱流入

海都记者的采访车从泉三高速蓬壶出口下高速,又走了将近20公里,省道、县道、乡村道路,终于来到联星村。这个革命老区很大,分为5个自然角落、14个村民小组,不同角落开车都要十来分钟;这个革命老区村也很穷,村民就靠在窄窄的梯田上种点粮食,挣不到钱,都跑出去打工了。

“这个村,现在可好了,装了光伏发电站,并入国家电网。每发一度电,就能拿到9毛8分的补贴!”采访车刚进村,就遇到几个电力工人正在更换设备,蓬壶供电所配电班的颜星明告诉海都记者,只要有阳光就能发电,只要一发电就有钱,“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

听说海都记者来采访,联星村主任林学礼也来到了村部,一座二层小平房,就建在陡坡边上。去年4月,恒安集团确定对口帮扶联星村,一出手就是200万元:100万元帮助村里铺了水泥路,70万元用于建设光伏发电站,30万元用于助奖学。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海都记者进入蓬壶镇联星村采访时,电力工作人员正在更换设备

4年前贫困户48户 如今只剩8户

“直到2014年,村财收入还是零,哪还谈得上拿钱出来帮助贫困户?没想到一夜之间,多了两笔稳定收入!”林学礼告诉海都记者,5月初刚在县慈善总会设立30万元助学奖学金,每年可以拿到1.2万元,明年秋天,就可以拿出来资助村里贫困户子女读书、奖励学习成绩好的村民子女。

相比之下,光伏发电站更将每年给联星村带来一大笔钱。“去年7月,发电站一期就完工了,8月顺利并网,到现在已经有了3万多元收入。”海都记者看到,一期就建在村里宗祠边上的小学阳台上,因为地方够大且没小孩读书了;二期选址在村委会后面的旧小学,今年6月30日完工并网。

一期35千瓦,二期40千瓦,每度电补贴0.98元,这样算下来,联星村集体一年能收入大约10万元。“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还得好好谋划这笔钱要怎么花了。”林学礼信心满满,2013年贫困户有点多,建档立卡共有48户183人,占了全村10%,这几年多管齐下,现在只剩下8户23人——有了每年10余万元的村财收入,再努力一把,最后这些贫困户也能摘了帽子。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永春吾峰镇吾顶村,海都记者走访脱贫的制姜农民

永春县吾峰镇吾顶村:旅游产业扶贫 企业雪中送炭

说起吾顶村,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是说起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梁披云,几乎无人不知。他的弟弟梁灵光,是广东省原省委书记、原省长——兄弟二人就出生在吾顶村。

如此名人政要故里,为何会是贫困村?吾顶村支书梁国平一语道出内中关键:全村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只有1200亩,要养活4000人口,换算下来每人只有0.3亩耕地,也就是200平方米,还都是高陡边坡。

要摆脱贫困,必须改变思路。“吾顶村离镇区也就6公里左右,充分挖掘出人文、生态资源,发展旅游是一条好路子。”吾峰镇党委书记夏辉亮,掰着指头如数家珍:梁披云梁灵光故居、保存完好的明代石壁寨、自然人文资源皆丰富的美芹山公园、形似雄狮怒吼的自然奇观狮嘴岩、始建于明朝的佛教古刹圆明禅寺……还有远近闻名的小黄姜、有机茶花茶、茭白笋、佛手茶、枇杷、韭菜、绞股蓝等农产品。

思路有了,资金问题却还没有解决,紧要关头,匹克集团出现了。“从2016年开始,每年帮扶50万元,作为吾顶村发展旅游、扶贫脱困基金,保障项目实施及推进。”吾峰镇驻村工作队长康兴良很开心,第一笔资金到位后,已经修缮完毕的梁披云梁灵光故居,目前正在筹备布馆;“番客谣”文化广场、碧山古寨、圆明生态旅游风景区等多个项目,也筹集了资金。

海都记者走访发现,村里不同地方,差距还是挺大的,也有人在地里赚到钱了——“姜军”。吾顶村每年能出产600吨左右,但是价格起起落落。梁文进组织10名村民,成立了万通蔬菜专业合作社,几十亩地轮种,一年能出15吨左右,生姜、干姜片、姜粉、姜茶,产品已比较多元化,“如果村里能把旅游搞起来,来玩的人多了,吾顶小黄姜的品牌也好打,肯定能卖出更多的钱!”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梁披云故居,海都记者了解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数看泉州】 年脱贫4.26万人 贫困村摘帽74个

2016年以来,泉州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11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新聪代表泉州市在全省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在2016年度省对设区市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泉州市脱贫攻坚各项指标均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总分为97.27分,属于“好”的等级。

从各项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来看,全市共脱贫4.2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52%。建档立卡贫困村“摘帽”退出74个。造福工程共搬迁重建8696人,完成年度任务144.93%。扶贫小额信贷共放贷5620.06万元,助力1317户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雨露计划培训,全市共培训5357人次,完成任务的101%。

再创体制机制优势 44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泉州实施

即时 | 2017-05-19 08:21

组织实施44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农业农村、科教文卫、生态文明、社会治理、政府职能转变等重点领域改革多点突破,初步形成具有泉州特色的改革体系——大珠小珠落玉盘,国家级“金改区”、“综改区”、海丝先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试验区等改革试点,形成集群效应,在泉州这块敢为人先的热土上落地生根,绽放新芽,再创体制机制的新优势。

创新为转型发展点燃新引擎。2016年6月,泉州市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坚持以“用”为导向,大力引进人才技术、科研成果,力推占工业比重近70%的传统产业迈向高端。通过大办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大院大所,探索出引才投建、联姻共建、筑巢引凤、借船出海4类模式,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华中科大、哈工大研究院、石墨烯研究院等36家高端创新平台花落泉州;加快推进“泉州制造2025”,实施人才“港湾计划”,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创新提升用人体系,泉州不遗余力。而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带来实实在在的“生态福利”:以去年为例,泉州市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核和国家生态市验收,市本级和10个县(市、区)获相关命名,环保责任书、总量减排、流域整治等考核分别保持全省三连冠、三连冠、五连冠。

改革促经济提质增效,民生持续改善。乘着“金改”“综改”的东风,发生在经济民生中的变化,让人看得见,摸得着。通过构建政府引导的基金体系,推进增信平台撮合,引导金融机构跟进等一系列举措,泉州市建立了全省首家金融租赁公司,推出“技改贷”“扩产贷”等产品;探索建立“首贷”模式,“无间贷”模式获银监会推广。通过积极探索、创新举措,泉州市在医疗、教育、社会治理等方面改革亮点纷呈,去年成立市医疗保障局;被确定为“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实验区”;2015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

敢为人先的泉州人,正向世界彰显影响力。通过主动融入我省海丝“核心区”建设,加快建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泉州市取得一系列亮眼的成绩。在积极推进经贸互动背景下,2015年,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秘书处永久落户泉州,筹划设立总额近千亿元的四项基金;去年,泉州出口加工区获批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并通过国家验收。不仅如此,翻开厚厚的成绩单,还有这些值得铭记:全国率先引入“跨境电商+邮路运输”监管模式,上线“泉州跨境通”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组织泉州品牌“境外行”“海丝行”,获批全国第二个“中国快递示范城市”,推进“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

□记者 蔡紫旻

安溪农民讲师团 田埂上传脱贫致富经

即时 | 2017-05-18 15:28

张顺儒教茶农使用传统的方法采摘茶青

东南网5月18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徐锡思 黄谨 文/图)

核心提示

“今年的春茶不错,多卖了不少钱,大家伙心里当然高兴!”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安溪县祥华乡东坑村支书张招娥最大的感受,就是村里出产的茶叶,越来越受到市场认可,腰包也鼓了起来,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410元,只剩下2户情况特殊的村民尚未脱贫。

东坑村平均海拔超过800米,分为4个角落、20个村民小组、724户2998人,是祥华乡三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这几年村里大变样,村民都对传送脱贫致富经的安溪县农民讲师团感激不已,“进村入户、上山下地,都是实用的制茶技术,学会了,就能变成钱”。

农民讲师团的做法,得到泉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新聪的高度肯定,他要求相关部门要在全市推广安溪农民讲师团的经验做法,做大农民讲师团品牌,并探索成立企业家讲师团,将成功经验延伸到工业企业。

致富能人组成团 田间地头传真经

“你们试品一下,这是‘150岁的老铁’,感觉有什么不同?”春茶已近尾声,张顺儒拿出一些未拣枝的新茶,色泽稍重,颗粒没有抱得非常紧,水冲之后,一股茶香溢满会客室。

2013年4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安溪从全县24个乡镇推荐的84名农村“致富能人”中,逐步筛选出21名农民,包括优秀村干部、种植养殖大户、制茶专家、营销能手等各领域的“土专家”,正式组建“农民讲师团”,用通俗易懂的方言,向农民宣讲中央精神和传送实用技术。

“农民讲师团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吸纳各方面的能人,现在已经有44人,遍布全县各地。”张顺儒被推荐为首任团长并任职至今,感受最深的就是农民兄弟对实用技术和惠农政策的需求非常大:只要一门技术管用、一条政策实用,教给一个人,很快一个小组、一个村就都学会了。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就要不断创新,“150岁的老铁”就是张顺儒今年的新尝试:请来村里75岁的张火库、73岁的张连河,两位加起来近150岁的老人家,用他们40年前纯手工的方式制作茶叶,进行专门观摩和记录,再跟现在的做法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传统的味道、新时代的做法。

“脱贫致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也不断学习,总结经验。下一个五年,要让农民兄弟们过得更好!”通过引入借鉴两位老人家的传统做法,茶叶品质提高了不少,价格自然不在话下,这让张顺儒很高兴:靠山吃山是个技术活,只有智力脱贫了,才算上了奔小康的大马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顺儒和村里的茶农探讨茶叶晒青

技术提升收入涨 脱贫致富动力强

在东坑村走走,春茶已经基本上收成,茶园里就剩下一些等待收尾;寻常人家的年轻人有的已经外出务工,一些贫困户的家里,则开始想着啥时候再向结对的讲师学两招,好让秋茶也有个好收成。

今年44岁的张五生,一家四口,一儿一女都在读书,全靠侍弄茶园维持,偏偏视力又不太好,家庭经济捉襟见肘,成为贫困户。农民讲师团的讲师钟瑞本结对后,通过科学知识,说服他不要用除草剂、不要用压茶机等,以提高茶叶的品质;同时,以高于市场价大约70%的价格,收购张五生的茶叶,解了他的后顾之忧;针对一些制茶技术的不足,准确指出并教他如何改进做出好茶。

这样几年下来,效果出现了,到了去年秋茶收成,张五生家的茶叶,卖出了好价钱,全年收入也有了2万多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今年5月初,钟瑞本再到村里,除了按约收购张五生的茶叶,还多给了200元,这在村民的微信群里引来一片点赞声。

这样的结对,在东坑村还有许多:2015年全村贫困户42户150人,2016年减少到20户79人,今年只剩下2户9人。这2户贫困户比较特殊,一户的主劳动力是精神病患者、母亲眼盲,还有3个小孩;另一户的男主人是尿毒症患者,每周要大量医药费,缺少劳动力。两户都已经办理低保。

“接下来的重点,是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多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我们会抓牢农民讲师团这个好军师,帮助大家自力更生,要脱贫,更要奔小康!”张招娥说,脱贫很重要,防止返贫也很重要,有人出钱出点子,村民们动力就更强了。

泉州GDP连续18年全省居首 迈过“四五六”关口

即时 | 2017-05-18 07:57

泉州GDP连续18年全省居首

迈过“四五六”千亿元关口

“今年福建设区市经济总量的头把交椅依然归属泉州!”新春伊始,喜讯传至。以6646.63亿元的数字、近全省四分之一的体量,泉州连续18年为福建经济提供最强动力,当之无愧地成为八闽大地的卫冕冠军。

思路决定出路,行动创造未来。五年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向来善于在逆境中鼓起干劲、在危机中抢得先机的泉州厉兵秣马,在市委统一部署下,接续奋斗、务实运作,顶住了严峻的下行压力,扛起了福建发展的红旗,始终朝着“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大步迈进。

综合实力,上新台阶。抢抓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泉州深入落实省委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部署,全力推进稳增长、防风险、调结构、促转型。过去五年里,全市GDP过“四”、斩“五”、破“六”,迈过三个千亿元关口,将经济发展刻度一路上拨至6646.63亿元的高度;人均GDP在2012年、2013年接连首次突破9000美元、1万美元大关,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高位持续增长,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东亚文化之都、国家生态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等诸多荣誉,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触手可及。

转型升级,硕果累累。在打造制造强国的集结号下,短短五年时间里,泉州成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率先启动了“泉州制造2025”及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和质量品牌提升三个专项行动,推进企业全方位创新;编制实施了17个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化、机械装备、建筑建材五大千亿产业集群;领先开展了数控一代应用示范,成功引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华中科大(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等36家高端平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40%。一步到位抢占高端——晋华存储器集成电路、莲花汽车、中科三安“植物工厂”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落地生根;“互联网+”行动深入实施,59个众创空间加快建设,泉州(网商)虚拟产业园成闽首个服务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专业园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中国快递示范城市相继成功获批。(记者 陈林森)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