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

泉州以闽南人特有的精气神,贯彻和落实着总书记的指示,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勇当建设“新福建”领头羊,加快建设“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努力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添砖加瓦。聚焦脱贫攻坚、重大工程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辉煌成就,讲述老百姓幸福故事,共话幸福未来。

 资  讯 

泉州:防治地质灾害搬迁隐患点群众 安居又安心

即时 | 2017-06-27 10:48

防治地质灾害 群众安居又安心

在多方支持下,彭家盖上了新房。

提高应急排危处置能力,积极编制防治预案,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搬迁安置受灾隐患点群众……近几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并将其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

根据市国土资源局截至2017年汛前排查统计数据,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726处,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点7818处,共有1.58万户7.92万人的生命受到威胁。而经过多方协调推进,目前已有不少人获得搬迁安置,享受补助,了却后顾之忧。

■早报记者 李波玲 通讯员 姚焕章 苏艳莲 杜振思 文\图

【村民心声】 惠民政策提供补贴 盖上新房更加安心

刚刚下过一夜雨,放晴后的洛江区罗溪镇双合村空气格外清新,66岁的彭软阿婆站在去年年底建好的新家前,眼前是满目葱绿的山林,耳边时而有鸟鸣虫唱,脸上满是欣慰。

此前,彭软阿婆家所在的位置是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每逢恶劣天气,一家人都会提前转移至安全地带。去年中秋节,受“莫兰蒂”台风影响,彭阿婆家住了30多年的石头房一夜倒塌,屋后的山体塌方,一棵粗壮的断树更是将厨房破坏得一片狼藉。当时彭阿婆在外地帮儿子照顾小孙子,家中空无一人,故安全躲过灾害。

“回村后我看到房子倒了,整个人都蒙了!”彭阿婆说,自己的家境并不好,丈夫早逝,两个儿子都在外打零工,平时自己也会找点活计补贴家用,一家人并无过多积蓄,所以才一直没有去申请翻建石头房。

好心的邻居主动腾出一间空房让彭阿婆暂时居住,而双合村委会主任杜翠芬等人的到来,让闷闷不乐的彭阿婆终于舒展眉头,重露笑颜。“原来,政府部门一直关心我们,给我们提供补贴,我就轻松多了。”彭阿婆笑着说,在多方支持下,她去年10月开始重建房屋,东拼西凑借了钱,“不过没多久就拿到了第一笔补贴,往后陆陆续续又收到多笔。”同时,彭阿婆家屋后的高陡边坡点也得到了整治,断树被清除,这就意味着以后若再碰到恶劣天气,她可以安心待在屋子里了。

去年腊月十五这天,内心激动又紧张的彭软阿婆颤抖着打开了新家的门,在春节前入住新家,一家人其乐融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去年“莫兰蒂”台风摧毁了彭软阿婆的家

【部门声音】 持续推进地灾治理 多次组织审查项目

目前,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房前屋后高陡边坡、低洼地带、山边、河边、沟口、低等级公路两侧等区域。

泉州市国土资源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去年以来,泉州市持续加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推进力度。一方面,认真梳理2010年以来累计获3173万元补助资金的16个项目,逐一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另一方面,加快新发生地质灾害点的工程治理进度,指导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和乡(镇)政府按照上级相关文件规定,依法依规开展勘查、设计等前期工作,完善项目材料,积极向上级申报补助资金。

据悉,去年以来,市国土资源局已联合市财政局组织审查7个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项目分布在泉港、洛江、南安、安溪、永春和德化等6个县(市、区),数量及分布范围均为2000年以来之最。

【数据看成效】

2012年:搬迁安置地质灾害危险点72处130户627人

2013年:搬迁安置地质灾害危险点37处65户293人

2014年:搬迁地质灾害隐患点57处94户449人

2015年:搬迁地质灾害隐患点127处210户963人

2016年:搬迁地质灾害隐患点120处331户1308人

泉州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 超2亿元信贷助力脱贫

即时 | 2017-06-16 08:04

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实现贫困户、企业、银行三赢——

贷款变股份 月月有分红

银行工作人员到泉港区前黄镇现场办理金融扶贫小额贴息贷款

记者来到泉港区前黄镇凤林村贫困户连小青家中时,她刚刚骑着电动车送完报纸回家。谈起脱贫之路,她难掩激动:“借助金融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政策,贷款5万元,不用找人担保,政府还补贴每月的利息。把这笔资金投放到大象农业企业,让我在送报收入之外还有固定分红。”

45岁的连小青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年前,丈夫因病过世,她独自一人抚养三个孩子。大女儿无工作能力,二女儿和小儿子尚在读书。连小青以送报为生,年收入不足一万元。

脱贫的转机出现在去年。2016年,针对贫困户缺资金、少技术的实际,泉港在前黄镇探索推行金融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政策。采取金融扶贫“公司+农户”模式,将没有产业发展能力、以打零工为主的贫困户对象优先推荐到大象农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工作。泉州农商银行为贫困户办理每户5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期限三年,投放于用工企业用于发展生产,再由企业每月为贫困户发放500元的固定分红。在村两委的见证下,连小青与泉州农商银行泉港支行签订协议,成为金融扶贫政策的受益者。

此外,凤林村还拓展了另一致富“门道”——黑山羊养殖基地。据凤林村党支部书记连华辉介绍,基地由村里6户贫困户和20户残疾户入股,连小青也是“股东”之一。贫困户入股的资金由区、镇、村共同承担,年底根据销售收益进行分红,每年可至少分红5000元。

送报收入加上一些固定分红,让连小青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如今,连小青的二女儿毕业后在一家幼儿园任教,儿子也考上了清华大学。“生活会越来越好的,我有信心!”连小青笑着说。

截至目前,泉港区金融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政策共惠及142户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624.77万元。通过创新金融扶贫模式,贫困户手上的扶贫小额贷款变成了“可造血”的源头活水,企业也缓解了发展资金不足问题,银行可最大限度减少风险,实现贫困户、企业、银行的三赢。

□记者 许雅玲 通讯员林弘梫 文/图

超2亿元小额信贷助力脱贫

泉州市扎实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去年共发放扶贫贷款5620.06万元,助力1317户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今年,泉州市进一步加大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力度,截至5月31日,全市已放贷2亿多元。

2014年,安溪县被确定为全省扶贫小额信贷试点县,率先在全市成立了县级工作协调小组及扶贫小额信贷促进会,积极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成效显著。去年,安溪县投放的扶贫小额信贷达4120万元,924户农户得到信贷资金支持。南安、永春和德化等3个县(市)也于去年被列为全省扶贫小额信贷试点县。

同时,全市各银行业机构大力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建设,加快形成“征信+财政资金担保+银行贷款”的扶贫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放大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金的担保倍数,配足信贷资源,建立授信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扶贫小额贷款3天内办结发放,并给予利率优惠,确保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增速高于农户贷款平均增速。

□记者 许雅玲

加大扶持力度举措精准 泉州扶贫攻坚“加速跑”

即时 | 2017-06-14 11:42

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加速跑”

一片片光伏板成为贫困群众和落后村庄脱贫的“好帮手”

过去五年,是泉州市扶贫攻坚“加速跑”的五年。

南安市蓉中村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安溪县产业扶贫模式正准备上报国家扶贫办……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泉州一往无前开启脱贫攻坚新征程,展现出新的担当、新的作为、新的风貌。

据统计,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脱贫16.86万人,泉州市的扶贫开发主要任务已从解决温饱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早报记者 郭晓冰 吴嘉晓 通讯员 黄文军 文\图

安溪

养殖一体化帮扶 激活贫困户“造血”功能

安溪县虎邱镇依靠产业“走心”扶贫、激活贫困户“造血”功能的精准扶贫工程深受好评。

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虎邱镇依托农业合作社的专业技术资源,开展“合作社+农户禽畜产销一体化”精准扶贫工程。通过“免费建场所+提供种苗”打下产业基础,通过“技术指导+防疫”解决养管问题,通过“+销售”解决终端问题。该模式目前参与的养鸡贫困户有78户、养猪牛羊的有36户,2016年底已完成全镇71户标准化养殖棚的建造工作,完成两期鸡苗的投放工作。

52岁的谢坤城是虎邱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5口人。“我父亲91岁,母亲87岁,老婆肝胆结石动过两次大手术,劳动能力差,今年23岁的儿子因智力较低,早早地辍学,现在打零工。”谢坤城说,加上他一眼失明,一家人原本只能靠着种地勉强糊口。首轮鸡苗投放中,谢坤城分得50只鸡苗,去年养的这50只鸡,村里有人办喜宴全部买走,收入4500元。今年第二次鸡苗投放,谢坤城一家又分得50只鸡苗,镇里已经派人帮忙防疫两次。据悉,虎邱镇专门印制了一批种养殖技术服务卡,发放到贫困户和普通村民家中,方便技术组对种养产业的生产跟进,也方便种养对象进行技术询问。

为了帮助村民解决销售渠道,虎邱镇对接镇区特产专卖店、禾康好农销售点、镇区餐饮店等多个网点,由各村指定一名村干部负责配送或销售网点上门收购,帮助农户销售农副产品,解决后顾之忧。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南安

光伏扶贫增收入 “阳光”照亮脱贫路

去年起,南安大力推进光伏项目建设,一片片光伏板成为贫困群众和落后村庄脱贫的“好帮手”。据悉,南安市光伏扶贫模式是按照“政府引导、农户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采取政府牵头,扶贫开发公司、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光伏企业三方参与,共同出资建设光伏项目,共享收益。

贫困户参与项目的资金从哪来?南安市创新“小额信贷+光伏扶贫”模式,根据相关法规,贫困户每户可获无抵押贴息贷款额度不超过5万元,期限最长3年,贴息标准最高为实际贷款额的5%。

“这5万元一直不知道怎么用,担心有风险,怕贷了还不起。”南安市水头镇蔡先生是市定贫困户,知道每户有5万元的小额信贷后,他一直心痒痒地想做点小本生意,又怕投资失败还不起本息。“后来政府组织入村入户宣传,跟我们解释光伏扶贫项目,风险小、收益有保障。”据悉,有意愿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向银行机构进行小额无抵押贴息贷款后,将贷款资金委托扶贫开发公司进行光伏项目建设投入,其间由扶贫开发公司代支付贷款利息。换句话说,资金投入后,贫困户每年可领取企业分红,届时贷款本息均由扶贫开发公司进行偿还。

目前,南安“光伏扶贫”协议书已签约贫困户5000多户,储备授信额度约2.5亿元,其中首批光伏扶贫贷于今年3月底落地,目前已放款金额1.4亿元,惠及2800户贫困户。

德化

异地搬迁挪穷窝 困难户开始有房住

“以前没地方住,只得住在娘家。现在政府提供帮助,有了家,就希望儿子能好好读书,以后过得更好。”郭桂珍是德化县高阳村的精准扶贫户,去年12月,因村里的“造福工程”得以搬进位于高阳新村的新家。

德化县龙浔镇高阳金城新村是省级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项目。高阳金城新村位于龙浔镇高阳村水尾三邱乾,该项目于2013年8月申请、报批、立项,计划建设套房25幢500套,配套社区服务中心、农贸市场、托儿所等。

郭桂珍说,原本因为村子在山上,要去一趟镇里都得先走上好远的路。“现在搬了新地方,有得住、路宽了、交通也便利了。”七八年前,郭桂珍的丈夫因病去世,她和儿子一直住在娘家,因个人原因,每月只有几百元的收入。“要不是有这个工程,我们想都不敢想能有自己的一个屋子。”

像郭桂珍这样享受到“造福工程”的村民不在少数。“高阳村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务工,住在边远角落的,生产生活都不方便,很难外出,更别说提高收入、改善生活。”高阳村村书记陈天得介绍,新村建设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解决住房困难户,尤其可以照顾到精准扶贫户,二是边远角落的住户也能享受到福利。

据悉,项目主要是以解决全村住房困难户住房问题为主,建成后可解决高阳村铺仔边远角落5个生产组300多户的村民集中搬迁,以及解决村里一部分住房困难户的村民居住问题。新村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已建成套房340套,第二期160套也在建设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加大扶持力度 确保稳定脱贫

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计划,到2018年,全市经精准识别的现行市定扶贫标准线下的贫困户将全部脱贫。

过去五年里,泉州市扶贫帮扶举措更加精准。2014年起,泉州市每年从300个市定扶贫开发重点村中确定30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帮扶村,选派30名市、县直部门优秀干部,驻村挂职担任重点帮扶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开展为期2年的帮扶工作。两年来累计实施772个帮扶项目,完成项目投资2.51亿元,约有2.3万户贫困户找到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路子,实现脱贫。

五年多来,泉州市实施“三百工程”(百企帮百村、百会扶百村、百侨助百村),发动150多家民企从助学、就业、助医、助房、助灾、助困等6方面结对帮扶130多个贫困村;全市230多家商会与贫困村签订帮扶协议,筹资5200多万元;各级侨联挂钩111个村(社区),共引进侨捐项目200多个。

围绕“到2017年底,泉州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接下来泉州市将不断完善扶贫领导机制,加大造福工程搬迁和村财创收扶持力度。同时,确保在贫困人口退出后,脱贫攻坚期内(至2020年),原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留出缓冲期,确保稳定脱贫。

■数据看变化

造福工程搬迁人数

2011年:7000人 2012年:10500人

2013年:17692人 2014年:15314人

2015年:16847人 2016年:8696人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

2011年:10578元 2012年:11915元

2013年:13196元 2014年:14586元

2015年:15861元 2016年:17179元

德化:产业化运作拓宽脱贫路 小淮山成了大产业

即时 | 2017-06-14 08:17

产业化运作拓宽脱贫路—— 小淮山成了致富大产业

农技员在指导农民采取浅生槽定向种植淮山

德化龙浔镇英山村62岁的农户李仁都没想到,以前淮山只是零星种些自家吃,如今却能靠它脱贫致富——依托合作社的产业化运作,其将淮山种植面积扩大到6亩,一年可带来10万元收入。

英山村80%以上农户都种有淮山,但之前都以散种为主,产量小、利润低、销路不宽,“这里土壤蓬松深厚,淮山种植优势突出,但许多农民仍摆脱不了贫困。”英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福龙说,为了扭转局面,村里成立了英山珍贵淮山农民合作社,改变一家一户一天地的观念,推动淮山种植规模化、运作市场化和管理科学化。

合作社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扩大种植规模,并对淮山进行保底价收购,统一加工、保鲜、销售。同时,为了推行种植标准化和科学化,英山村创建了淮山科技示范种植基地,实行党员先行先试,并与福建省农科院生物资源所合作,改变传统的淮山打孔种植方式,引进浅槽种植,并探索出淮山园套种竹荪技术,进一步提升淮山的品质和品相。此外,依靠展销会平台,英山村积极拓展淮山销售渠道,如今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涉及加盟店、加盟商超、酒店等,并开设了线上交易。

“以前一斤淮山只能卖2.8元,现在可以卖到6元,而且亩产量提高了1000斤,品质也更好了。” 英山珍贵淮山农民合作社理事长李金贵说,“淮山价格看涨,农民的种植热情也高涨了起来,目前合作社有社员161户,像李仁都这样5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就有10多户。”

搭上“产业化”的快车后,英山村淮山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200亩增加到目前的1500亩,淮山种植户600多户,年产值4000多万元,解决了农户的增收问题,成功让100多个贫困户摘掉“穷帽子”,还带动了德化县各乡镇种植户发展淮山种植1万多亩,年产值达1亿多元。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英山村还发展淮山的精深加工,建立淮山产品深加工厂房,研发了淮山饼、淮山粉、淮山米粉、淮山面线、淮山饮料、淮山果蔬园等系列产品,并延伸产业链,发展蔬菜、竹荪、向日葵等套种产业。

(记者王树帆 通讯员王双季)

每年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产业扶贫

近年来,泉州市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强化精准扶贫工作。2014年以来,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扶贫专项资金,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整村推进”、“造福工程”、“村集体经济创收”、“贫困户精准救助”、“贫困户实用技能培训”等重点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在实施产业扶贫上,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扶贫重点乡镇、重点村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发展设施农业、特色生态产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促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2016年,全市共组织实施产业发展项目92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7个、村集体创收项目101个、精准救助项目73个和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项目93个,累计共566个扶贫开发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市从300个市级扶贫重点村中确定30个村进行重点帮扶,给予每个重点帮扶村100万元的扶持。截至去年11月底,30个市级扶贫重点帮扶村已筹措帮扶资金1.26多亿元,落实扶贫开发项目225个,完成投资1.89亿元,有力促进贫困村脱贫致富。

百侨助百村 晋江运伙村从薄弱到“全国宜居村”

即时 | 2017-06-12 08:09

百侨助百村,村庄大变样

“多亏有了安居工程和海外侨亲的帮助,我们才住上像样的房子。”记者来到晋江深沪镇运伙村村民郑维平的家中时,他和91岁的老母亲正在吃午饭。谈起房子的变化,他们格外感慨。

61岁的郑维平以务农为生,老伴在家照顾高龄老母。以前,一家人住在石头平房里,部分墙壁坍塌,雨天漏水严重。运伙村村两委将他定为安居工程受助对象,帮助申请相应补助。旅菲侨胞郑和平得知情况后,主动捐出1万元。在多方协助下,2015年郑维平一家搬进了新建的楼房。

运伙村,是晋江市革命老区基点村,曾是晋江市31个薄弱村之一。1997年,村党支部书记许锦芳上任时,村两委就在一个石头房子里办公,只有一张办公桌、一部电话。“当时,村里到处是倒塌的古厝,四五百个空置茅厕垃圾成堆、臭气熏天。”

如今的运伙村,已建成友尚公园、许柴佬纪念园、贤鉴公园等三座公园,以及许运伙纪念亭、廉政文化园、人口文化园、体育文化展览馆等参观游览点,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楼、体育活动中心、养老院、便民服务中心等也是配套齐全。今年年初,运伙村入选住建部公布的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运伙村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海外侨亲的大力支持。”村委会主任郑金表说。

据悉,运伙村全村总人口1300多人,现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共有2000多人。2013年,运伙村成立了晋江首个村级侨联会,在引导华侨支持家乡建设、协助华侨投资兴业、维护华侨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1年4月初,旅菲侨胞柯贤鉴因病去世,运伙村成立吊唁团赴菲参加告别仪式。在菲期间,柯老先生家眷遵先人遗愿,捐款人民币25万元,并添置小轿车一辆,赠给村委会使用,用于改善该村地处偏远、村民遇急难事出行不便的现状。

2010年,已经五次荣膺泉州市级文明村的运伙村,酝酿谋划省级生态文明村建设,并决定上马生态湿地公园建设项目。钱从哪里来,成为横亘在村两委面前的拦路虎。旅菲侨胞郑和平得知后,主动给郑金表打来电话,提出要捐资建设公园。2012年6月,耗资300多万元、占地1.2万平方米的生态湿地公园竣工,让昔日乱石遍布的荒谷地,变成了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许多像柯贤鉴、郑和平这样的旅外侨亲,将蕴蓄已久的恋乡情愫化作缕缕春风,吹进助力家乡脱贫致富的行动中。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旅外侨亲共为运伙村捐款1500多万元。(记者 许雅玲)

看点

“百侨”扶贫到位资金2亿多元

如果说侨亲的根在侨乡,那么在福建,泉州的根系最发达。福建这个全国重点侨乡,共有海外侨胞1512万人,其中泉州就占了750多万人。

从早些年的直接投资,到如今共享时代的机遇与红利,华侨的一腔热血,早已流动在故乡生机勃勃的发展中。

2016年,福建省接受侨捐10.31亿元。其中,泉州市接受侨捐5.02亿元,在九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中居于首位。去年,南安接受侨捐1.17亿元,成为福建唯一一个连续23年侨捐超亿元的县(市)。2012年,泉州在全省率先启动“百侨助百村”活动,各级侨联挂钩111个村(社区),共引进侨捐项目200多个,到位资金2亿多元。

泉州共享单车遍地开花:满街都是骑行人(图)

即时 | 2017-06-07 09:14

共享单车时代:满街都是骑行人

骑上单车感受古城魅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车万车任你骑。

2016年,泉州市委、市政府将中心市区公共自行车项目列入当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同年4月30日开工建设,仅仅2个月就有43个站点启用。很快,外观时尚、颜色鲜艳的公共自行车“小黄人”在泉州掀起一股骑行热潮,广获市民好评。至今年3月8日,泉州“小黄人”骑行总次数已突破1000万次,若按每小时骑行8公里的速度算,总骑行距离约210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26圈。

就在“小黄人”骑行次数突破千万次前后约1个月时间里,哈罗、摩拜、ofo等共享单车相继登陆泉州。泉州紧随着国内一二线城市走进共享单车时代。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共享单车不仅改变了市民的出行方式,而且带来了绿色环保生活以及共享经济的新理念。

一件实事

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开工到运行仅2个月

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既可以节能减排,提升空气质量,又能引导居民强身健体,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对泉州打造生态宜居幸福城具有重要意义。泉州的公共自行车项目备受全市各界关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建议加快推进该项目建设,2016年更是成为市政协重点提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于2016年1月成立公共自行车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泉州公共自行车项目被列入2016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后,泉州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推进,泉州市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并听取项目汇报,研究相关问题,为项目的顺利建设、实施和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泉州公共自行车项目由泉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组织实施,项目于2016年2月5日完成招标,4月30日正式开工,边建设边投入运行,到当年6月30日,就有43个站点启用、1500辆公共自行车投入运行,到12月30日,有210个站点、9000辆自行车投用。而到今年4月30日,泉州公共自行车一期工程410个站点、1.312万辆自行车全部投用,比原计划整整提前2个月。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小黄人”、哈罗、摩拜鼎立街头

一道风景

“小黄人”掀起骑行风 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

泉州公共自行车因其车辆舒适度高、站点覆盖大街小巷、租借方便快捷等特点,受到市民好评,被亲昵地称为“小黄人”,并掀起了骑行风。如今,一辆辆长相超萌的“小黄人”,穿行于街头巷尾,成为泉州市民绿色出行的新选择,也成为众多市民重要出行方式之一。截至2017年4月底,“小黄人”会员注册人数累计19万人,骑行总次数已突破1340万人次。运营不到一年来,每辆车的平均日周转率达到6-7次。

另一方面,2016年以来,无桩共享单车陆续在国内众多城市投放。泉州这座既有满满历史文化又充满生机的城市,也吸引了哈罗、摩拜、ofo等共享单车的到来。今年2-3月,这三款共享单车相继在泉州投放。从最初一枝独秀的“小黄人”到遍地开花的共享单车,泉州快速步入共享单车时代。

“它们之间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泉州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相关人士认为,共享单车的投放有效地填补了“小黄人”尚未布点的空白地带,增加了市民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黄人”调度压力。

一片点赞

市民都说“很方便” 改变了大家的出行方式

今年3月8日,泉州“小黄人”骑行突破千万次,而市民陈炳焜也因在过去8个多月时间里骑行近1400次而夺得“骑行冠军”称号,扣掉风雨天,日均骑行七八次。陈炳焜今年近50岁,“小黄人”让他抛下了过去的骑摩托车、电动车等出行方式。“很方便,家门口和公司门口都有‘小黄人’,我每天上下班都骑,车多,站点也多,喜欢哪辆就骑哪辆。”陈炳焜说,他现在住在东街,公司在云鹿路,此前住在西湖附近,这三个地方都有“小黄人”站点,去年7月份他办理了租赁卡,自此每天上下班都要骑“小黄人”。

陈炳焜告诉记者,他的骑行历程是从年轻时购买自行车,到摩托车、电动车,如今再回归自行车,也就是“小黄人”,虽然同是自行车,但“小黄人”最大的意义是共享,是为公众服务的,帮助群众解决出行烦恼,成为新一代的印记。

哈罗、摩拜、ofo等出现在泉州街头后,也很受市民欢迎,这些共享单车的优势在于无需车桩,和“小黄人”形成良性互补,“共享单车能直达,我想去哪就去哪”。

一份网络测评显示,市民对泉州“小黄人”的好评率高达99%。网友评论称“2016年泉州公共自行车无疑是最得民心的一项市政工程”“花小钱办了件大事”“用买夏利的钱开宝马”……据悉,“小黄人”不仅成为泉州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莆田、三明、龙岩等省内其他地市纷纷慕名而来,考察学习泉州市普及公共自行车的做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未来展望

“小黄人”二期启动 年底前新增266站点

目前“小黄人”一期站点全部建设完成,我市启动二期项目建设,计划在现有规划410个租赁点布局的基础上,同时向台商投资区、泉州开发区、泉港区、洛江区、鲤城江南新区扩展,新增租赁站点266个,增加投入公共自行车8400辆,于2017年年底前全部建成投入使用。目前,洛江已投用25个站点,台商投资区、泉港区、泉州开发区首批站点也于6月1日正式启用。

据悉,接下来泉州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将对中心市区站点的运营数据进行梳理统计、分析,优化网点布局,加密空白地带及使用率超负荷的站点,强化站点落地能力,实现边运营边调整;同时结合有轨电车、古城改造、山线水线等城市提升建设项目进行配套设置;在运营方面,将不断完善租借方式。(记者 陈小芬 庄丽祥 文/图)

泉州中心市区绿化景观提升 城市更绿更靓更民生

即时 | 2017-06-07 09:07

昨日,泉州市区成洲口袋公园,一名妈妈正带着孩子玩耍

东南网6月7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柳小玲 黄谨 文/图)“这两年,政府在市区绿化上确实下了不少工夫,能感觉到变化很大,更绿意盎然、更靓丽,也更贴近民生了。”昨日上午,75岁的老泉州人陈庆阳,在家附近的成洲小游园内锻炼时,发出这样一番感慨。

成洲小游园位于市区成洲工业园,是泉州市园林局改造的一个口袋公园。2015年12月,赶在春节来临前,市园林局动工拆掉原先临时搭盖面积达1650平方米的石材加工厂,摇身变成了一个小清新的口袋公园,给住在这里的居民提供了一个锻炼、休闲的好去处。

“这里都是老工厂,以前想就近找个坐的地方都没有。”退休后的陈庆阳,和许多老人一样,每天靠锻炼散步打发时间,以前都要穿过宝洲街、丰海路,到晋江边,才有空处走一走,实在不方便。

小游园建不久后,陈庆阳发现,附近的丰海路、云鹿路等道路绿化也换了个样。比如,走在丰海路路段发现,之前参差不齐的榕树均换为一株株高挑的棕榈树,与江景一搭,颇有一股南亚热带风情。

去年3月起,泉州市专门策划中心市区绿化景观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利用春、秋两个黄金种植季节,建设提升市区生态景观绿化。今年是中心市区绿化景观提升建设第二年,泉州西福高速出入口、泉州南高速市区地块、坪山路仕公岭至江滨北路段、中芸洲北岸至晋江大桥下沿江绿地改建带状公园、江滨北路中芸洲至土地后旱闸段、泉州南高速出入口市区地块等6个项目正在进行绿化景观提升,计划于年前完成建设。

除此之外,中心市区正在建设的全长约22.5公里的山线绿道,也取得一定进展。目前,已完成并放通的是山线绿道工程精品示范段森林公园至4#钢箱梁桥山线绿道工程精品示范段,约2.5公里。山线绿道工程精品示范段打造成集“景观走廊、旅游走廊、文化走廊、健康走廊、服务走廊、欢乐走廊”为一体的泉州精品绿道典范,将提升泉州生态环境品质,彰显泉州特色风貌。

数看泉州

截至目前,中心市区建成区绿地面积达8624.2公顷。中心市区绿化景观提升三年行动项目建设,已完成改造、扩建提升道路绿化面积80.8万平方米,明显增加了城市绿量、有效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另外,2012年至今,新建及改造口袋公园15处,总绿地面积达3.2万平方米。

百企帮百村携手拔穷根 泉州民企深山结“远亲”

即时 | 2017-06-07 08:03

百企帮百村,携手拔穷根

——大型民企深山结“远亲”

宽敞的新房给了吴顺治一家更广阔的制茶场地

“活到这把年纪,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能住上新房子。”70岁的安溪县感德镇大坂村村民吴顺治站在已经搬入近半年、占地120平方米的新居前,分外感慨。令吴顺治感慨的还有,自己的命运竟会跟中国知名大型民营企业——恒兴集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去年以前,老吴一家是名副其实的国定贫困户。深居安溪西北重镇的大山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大坂村的茶叶声名在外。每逢茶叶收购时节,外地茶商云集,吴顺治却屡屡碰壁,卖不出茶叶。“原因在于他们家住在远离村庄的破败土墙屋里。”村支书吴传发一语道出其中奥秘,由于没有公路通往老吴家,茶商驾车无法抵达,也就无人前去收购。如此一来,这六口之家每年收入仅数千元。

去年4月,安溪率先启动“百企联百村帮千户”精准扶贫行动,拉开泉州“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的帷幕。在此前响应省上号召的基础上,拥有资产规模超过120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恒兴集团主动与感德镇大坂村和西坪镇留山村两个省级重点贫困村结对帮扶。生于安溪长于茶乡的恒兴集团董事长柯希平时常挂念着贫困群众,数次率队深入帮扶村逐一走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从产业、智力、商贸、就业、基础设施扶贫等多方面入手,精心制订具体有效的精准帮扶措施,形成切实可行的扶贫计划方案。以李木生、汪超生两名副总为负责人的集团帮扶小组每月至少到访一次贫困户家中,嘘寒问暖,跟踪了解脱贫进展。

一年多来,大坂村的14户贫困户相继脱贫。其中,像吴顺治一样的5户国定贫困户,在企业的支持下通过异地搬迁摆脱了风雨飘摇的破旧老宅,陆续迁入了地理位置更好的新居。吴顺治的大儿子吴金信喜上眉梢,“我大多时候在县城务工,以前一到下雨天就生怕爷孙在家不安全,急急忙忙往回赶,现在搬到这里,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住上好地段的好房子,老吴家的茶叶也打开了市场,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卖出去了400多斤茶叶,是往年的3倍以上,今年家里收入肯定要翻好几番!”

在大坂村和留山村,村民津津乐道的还有恒兴集团给村里小孩的就学福利。早在2002年,恒兴集团就投资2亿元在安溪创办了纯公益性的恒兴中学,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全县全茅。在此轮帮扶中,企业制定了人才培养脱贫计划,每年单列一定的指标,招收两个村的优秀学生到恒兴中学就读培养,对于两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学生,选送到恒兴中学后,免费从初中一年培养至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并帮助就业;对于非特困户的学生则减免学费。

“我们企业要尽己所能与两个村的贫困群众一起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让他们走上致富路。”柯希平说。(记者 陈林森 文/图)

看点

“百企”投入帮扶资金逾5200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泉州脱贫攻坚“加速跑”进程中,民营企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去年,在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扶贫办的牵线搭桥下,“百企帮百村”工作在泉州全面展开。以打响头炮的安溪为例,启动后短短两个月,便组织了上百家县内外企业、商会及海外会馆参与到“百企联百村帮千户”精准扶贫活动中,为全市“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的有效开展起到了推动和示范作用。

目前,全市共发动了150多家民营企业从助学、就业、助医、助房、助灾、助困等6方面结对帮扶130多个贫困村,截至去年年底已投入帮扶资金超5200万元。不少企业以“首创精神”进行个性化的扶贫实践——匹克集团向永春吾峰镇吾顶村每年捐赠50万元,打造人文生态旅游景区,并在该村建设鞋服加工点,培养致富带头人;恒安集团引导永春下洋镇新坂村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连片开发闲置土地,种植中药材和名贵树种,开发出杜仲茶、杜仲精粉等产品,让贫困户得到了“真金白银”。

泉州城乡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视野下“凤还巢”

即时 | 2017-06-05 08:12

城乡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凤还巢”

蔡照珑以乡愁为灵感,在木头上创作的安平桥全景3D立体画。

“回家!”2015年,“85后”蔡照珑作出一个重要决定——把他创立的760文化传播公司大本营迁回安海。

他的决定并非偶然。彼时,他的家乡安海镇,正借势全省“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迅速崛起,在这千年古镇的文化土壤之上,迸发出强烈的文创冲动。而在外从事3D彩绘设计的蔡照珑,始终觉得“有一种心灵上的空寂感”。

“我是土生土长的安海人,家乡的传统文化一直深深地打动着我。”蔡照珑说,“安海文化需要年轻人来传承,我想用手绘时尚的画法,让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能够接受它、爱上它。”

他的想法,与安海镇党委政府深耕文化、打响“安平古镇,海丝名城”品牌的目标不谋而合。“作为一座千年古镇,安海推进‘镇级小城市’建设的最大优势就是文化。”安海镇党委书记唐春晓介绍,2016年4月,安海镇出台了文化旅游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重点保护、挖掘、弘扬龙山寺、安平桥、朱子、郑成功和安平商人等“五个文化”,积极推动文创产业与工业、城建、旅游等融合发展,增强安海城镇的综合竞争力。

如火如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给蔡照珑和他的团队带来广阔的创作空间。在他们的笔下,安平桥4A景区内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3D彩绘、安海北大门的巨幅“安海文化古镇手绘风景画”,以及众多美丽乡村的彩绘文化墙,都承载着浓郁的当地文化特色和乡愁记忆。“接下来,我们还要在各种载体上,以各种形式进行创作,既把安海古镇的传统元素保留下来,又兼具欣赏和旅游价值,提升安海古镇的魅力。”

在当地政府和文创协会的支持引导下,蔡照珑的团队不断壮大。他在安海物色了一处旧厂房,打算改造成新的工作室,“安海的城镇化发展给了我信心,我们团队成员也都非常喜欢这里的环境,我会继续扎根安海”。(记者 谢曦 文/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看点

22个试点镇迈向“特而强”

2016年,泉州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改革发展培育小城市的指导意见》,将安海镇、金井镇、水头镇、湖头镇等22个镇列为市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各试点镇立足聚“产业”、聚“人气”,做强特色产业、做美城镇环境、做活历史文脉、做优服务供给,发展动能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市安溪县湖头镇已入选国家级特色小镇,晋江(金井镇)人才梦想小镇、深沪体育小镇,安溪(尚卿乡)藤云小镇,永春达埔香都小镇,德化三班瓷都茶具小镇等被列入省级特色小镇。

以项目建设为引领,各试点镇突出产业“特而强”,各显神通,力争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安溪县湖头镇引进总投资120亿元的中科生物、天电光电、晶安三期等3个重点项目投入生产,做大做强光电产业链;洛江区马甲镇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泉州海丝野生动物世界投入运营,人气“爆棚”;晋江市磁灶镇印刷产业集群、商贸物流中心、品牌企业工业园、电子商务及企业总部布局形成……2016年,22个试点镇全年完成投资386.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6.57%。

产城融合、内外兼修,是各试点镇壮丽蝶变的题中之义。围绕强镇扩权,南安市沿海三镇行政服务中心(水头镇行政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晋江市在金井镇规划建设晋南行政服务中心;惠安县实施崇武镇小城镇机构改革……各试点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不断提升,行政成本逐步降低。随着污水垃圾处理、城镇绿道等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各试点镇城镇功能日趋完善,以城带乡和就近就地城镇化成效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乡环境逐步改善的基础上,各试点镇突出城镇特色风貌塑造和文化保护传承,将村镇空间营造与乡村旅游等相结合,打响品牌。石狮市永宁镇启动红塔湾滨海风情街及沙滩、西岑溪整治;崇武镇推动古城水关片区旅游开发,推动雕艺产业和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涂岭镇建设樟脚古民居、小坝蒙古族特色村寨等20多个特色景点,乡村休闲旅游持续升温。(记者 谢曦 通讯员 赖晓艺)

南安蓉中村“1+11”脱贫经验全国推广

即时 | 2017-06-03 12:13

南安蓉中村

“1+11”脱贫经验全国推广

学员们正认真听课

东南网6月3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徐锡思 田米 文/图)昨日上午,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暴雨如注,来自江西省石城县的50名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学员,正在进行头脑风暴。

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蓉中)培训基地,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七大代表、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声结合自身脱贫致富的经验,2014年2月正式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创办的。当年10月31日至11月24日,经国务院扶贫办批准,甘、闽、宁3省(区、自治区)扶贫办联合开设全国首期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启动。

“我们村也是从贫困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所以更能切身体会到落后地区广大群众的困难和渴望。蓉中村不靠山、不靠海,没有资源,我们能教给别人什么?只有创业致富的精神!”作为带头人,李振声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要改变贫困村的致富理念,并探索创新“1+11”扶贫培训模式。

“1”就是让参加培训的学员,在蓉中培训基地集中学习1个月;“11”就是用11个月的时间,对学员回村创业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帮扶和指导,既有当地政府选聘的扶贫创业导师“师傅带徒弟”就近指导,又有蓉中培训基地创业导师每季度跟踪帮扶,确保参训学员一年内创业计划落地、两年创业取得发展、三年创业成功。

“一般是以县为单位组团,在来之前就做足功课,基地还要派人到县里去实地调研,摸清当地可供扶贫开发的资源,迟迟发展不起来的症结在哪里,回来备课才会有针对性。”有着丰富帮扶实践经验的基地副主任李锦良说,例如江西省石城县的这期培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把“中国最美莲乡”的美誉,转化为经济和生态效益。

为了让贫困村有更强的造血能力,培训期间,基地聘请企业家进课堂,带学员进企业体验,导师与学员签约师徒结对,让参训学员树立创业信心;回乡创业期间,基地的扶贫创业导师团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远程或实地指导学员破解创业中的各种难题。李锦良介绍,每期培训班根据需求,开设种植业、养殖业、小微企业、电子商务等培训课程,针对性强,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已举办8期培训,累计培训约1000人,培训学员覆盖福建、甘肃、宁夏、湖北等省份共80多个县(市、区、自治区),还从东西部挑选500多名扶贫创业导师进行培训和开展创业扶持。蓉中村还承办了扶贫开发培训班、创业培训班、“雨露计划”培训班等泉州、南安市级各类扶贫培训班,至今已培训了3400多名各类人才,其中包括2400多名新型职业农民。

□数看泉州

“百会帮百村”筹资5200多万元

充分发挥泉州民营企业、海外侨亲优势,统战部、侨联、工商联积极牵线搭桥,实施“三百工程”(百企帮百村、百会扶百村、百侨助百村),泉州共发动150多家民企从助学、就业、助医、助房、助灾、助困等方面结对帮扶130多个贫困村;全市230多家商会与贫困村签订帮扶协议,筹集资金5200多万元;各级侨联挂钩111个村(社区),共引进侨捐项目200多个。

“百会帮百村”也是南安市脱贫攻坚战的利器,20个乡镇商会、68个异地商会、24个行业协会和6个市域内异地商会,分布在9个国家、各省(市、自治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会员总数近5万人,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是全国首个实现各个省(市、自治区)异地南安商会全覆盖的县级市。

五大剧场到四个花瓣 泉州文化“飘香”

即时 | 2017-06-02 15:21

五大剧场到四个花瓣 文化“飘香”

泉州南音《梅花操》

作为一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没有了文化,城市也就没有生命力。因有文化浸润,古典而时尚的泉州才得以源源不断呈现华章。过去五年,泉州文化在传承弘扬中彰显独特魅力,惠民演出精彩纷呈,从老城区的“五大剧场”陆续投放到新城区的“四个花瓣”即将绽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时刻散放着芬芳。

■早报记者 李波玲 王柏峰 文/图

期待 在泉州感受顶尖效果歌剧

◆讲述者:泉州文艺“70后” 包妈(化名)

泉州“70后”包妈,平时很喜欢音乐、歌剧、书籍等文艺元素,一有空就会在书屋里待上一整天,或者在剧场里聆听一下午的音乐会,甚至连夜买票“说走就走”赶往广州观赏歌剧,赴一场“灵魂之约”。

那次看似疯狂的举动,包妈觉得超值,“可以快速切换的舞台灯光效果,为剧情加分不少”。至今说起那场歌剧,包妈还回味无穷。她认为,泉州目前或是因为场地限制,错过了一些引进优秀艺术作品的机会,很是可惜。

过去五年里,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项目的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四个花瓣”之一的泉州大剧院,有望“进化”传统音乐厅和剧院的硬件配置。包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坐在设有1500个座位的歌剧厅里观看世界各地的优秀作品,可以步入设有500个座位的音乐厅里感受天籁之音,让一流舞美、灯光、音响等技术带来完美的视听感受。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四个花瓣”效果图

自豪 见证文化新地标崛起

◆讲述者:“四个花瓣”建设参与者 阿岱(化名)

在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项目施工现场,阿岱数不清自己待了多少日夜。“四个花瓣”刚跃然于设计图纸上的时候,阿岱就期待着能为家乡文化事业建设献一份力。

之前,阿岱参与的都是住宅类施工,文化类建筑对他来说还是个新事物。得知自己能够参与“四个花瓣”的建设,阿岱心中的激动无法言喻,他和团队里的同事们接受系统的培训,多次到省外城市“取经”。阿岱说,大家对文化类建筑施工的经验几乎是空白,其间都拿着“钉子精神”学习,“夸张一些讲,我们所有人走过的省市加起来,可能真有1/3个中国”。

随着“四个花瓣”建设陆续进入中后期,阿岱已经迫不及待想看见笑容满面的市民们络绎不绝走入“花瓣”里的情景:“比如大家可以到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享受阅读时光,可以在家门口观赏舞美音响效果顶尖的音乐会……”

欣慰 “四个花瓣”传承希望

◆讲述者:从事文化工作的志愿者 吴天赐

多年前,一个泉州小朋友学习才艺,可能会选择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现在,小朋友们学习才艺时,很可能会将南音、梨园戏、木偶戏等本土特色列为主要选项。谈到过去数年里对泉州文化事业变化的最大感受时,77岁的吴天赐老人向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退休前,吴天赐曾负责艺术教育。有一年,他协助参与南音招生工作,最终数十个资质优秀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其中就有如今知名的优秀南音演员庄丽芬。吴天赐对庄丽芬印象颇好,往后也不忘关注庄丽芬。一曲《凤求凰》让庄丽芬博得众人好评,也让吴天赐欣慰不已。

“除了庄丽芬,咱泉州这几年里源源不断涌现出众多德艺双馨的文化人才。”吴天赐认为,在这座“无处不文化”的城市里,文化底蕴丰厚,各界都给予支持,得以让精粹文化获得传承,各个剧种后继有人,捧回一座座含金量高的奖杯。“四个花瓣”承载着数代人的期望,有了这个各项设施配备都一流的广阔天地,大家会更加有信心、有想法去创作和传承。

“退而不休”的吴天赐,至今仍活跃在文化工作的志愿者舞台上。“原来泉州的一些剧场条件简陋,演员们就在那个小小的空间里排练,各项硬件也不足。”吴天赐说,现在市直五个院团有各自的剧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市区新门街的梨园古典剧院、泉州南音艺苑

惠民演出不断增加 全民阅读书香满城

记者从泉州市文广新局获悉,过去五年,泉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显著,不仅顺利完成“十二五”主要任务,而且在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以及文化惠民演出等方面,留下许多异彩华章。

城市文化品牌显著提升——过去五年,几乎年年有重大文化活动将泉州推向国际舞台:荣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 之都”,成功举办2013年世界闽南文化节,举办“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系列活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成功举办《中国一日·重返泉州》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成功举办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2015年,随着泉州木偶剧院投入使用,市直五个院团均有各自的剧场。2014年,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项目奠基建设,这座犹如盛开的“四个花瓣”,将打造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正式申报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平均每千人面积达81.6平方米,远超全省平均数;2016年以 来,泉州中心市区11个自助图书馆投入试运行、全市首家“城市书房”正式开放,泉州市图书馆少年儿童分馆投入使用 ,泉州书香满城。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持续推进——进一步建立完善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和保护机制,建成非遗中心数据库。截至目前,泉州拥有县级以上代表性项目400多项,其中国家级34项、省级89项、市级224项。鲤城区、石狮市、晋江市、惠安县、安溪县、德化县等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文化惠民演出不断增加——2013年,泉州市直五个院团开展公益性演出78场;2014年,公益性惠民演出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采取政府购买演出服务的方式,让更多优秀文化发展成果与老百姓共享,全市开展公益性演出220场;2015年,参加公益性演出的非遗院团从原先的9家扩大至12家,覆盖全市所有非遗院团;全年共开展875场公益性演出,超额完成任务;2016年,全年开展1305场公益性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去年5月起开启的“府文庙展演季”,几乎每天有戏剧演出。

海丝泉州大舞台 文化惠民年年有

即时 | 2017-06-02 15:03

公益演出走进乡村

东南网6月2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徐锡思 文/图) “明天就要到韩国去演出了,回来后在泉州还有好几场公益演出。”昨日上午,在鲤城区展览城的泉州市文化艺术中心过渡办公区,泉州歌舞剧团副团长王小春忙着收拾,边上的演出日志板贴满了便条,有的一天有好几场。

创建于1961年的泉州歌舞剧团,至今已有50余年历史,曾获文化部“梅花奖”等诸多奖项,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推出公益演出。“第一年初始尝试演了七八场,从2014年开始,每年都有80到90场公益演出。”就在5月31日的第十一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开幕式上,王小春就带团演出“海丝情缘”,跟其他表演团队一起嗨爆全场。

王小春告诉海都记者,这几年泉州的重大文化活动,除了大型开幕演出,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成果,就是重视民间的参与,把精彩节目带到基层去,例如市政府力推的《古厝娶亲》,就是由泉州歌舞剧团领衔主演的传统文化创新力作。该剧采用闽南独有的歌舞形式,结合现代化LED屏幕展示,讲述了古代泉州女子出嫁的整个婚俗过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古厝娶亲》歌舞中还融入了泉州南音、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等闽南文化精髓,让观众充分感受泉州传统文化,推出以来,每年不定期面向市民公益演出。

海都记者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举办了2013年世界闽南文化节、2014年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和首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2015年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2016年央视春晚泉州分会场等重大文化活动,包括梨园、高甲、木偶、南音、歌舞等在内的泉州市五大剧团,坚持文化惠民,开展常态化的低票或者免票公益性演出,让市民共享文化大餐,形成“周周有公益演出”的文化生活新常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数看泉州】 海丝古城 文化惠民

2013年,世界闽南文化节,有13项主活动、5项承担海峡论坛分场活动、12项社会各界呼应活动,历时10天,共有活动项目37个,举办各类活动79场次。仅台湾特色庙会5天的人流量就超过20万人次,水幕电影展映周推出《文化泉州》吸引海外嘉宾近10万人次之多。

2014年,“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活动年,2月13日至16日的开幕系列活动,泉州古城主场,前往西街片区参观和参加活动的群众达80多万人次,可谓万人空巷、盛况空前;6月~10月,12个县(市、区)轮流在西街旧面粉厂的“大麦仓”文化空间举办县域活动周,在不同时间段开展形式多样、充满县域文化特色民俗活动100多场次。

同时,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期间,还策划了海上丝绸之路音乐节及赴县(市、区)文化惠民演出,12个海丝沿线国家表演团队分赴8个县(市、区),与当地艺术表演团队联袂演出,共同打造雅俗共赏、亲民惠民、与民同乐的国际化的音乐文化盛会。

2015年,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设置国外优秀节目、国内精品剧目展演活动。越南丝竹、印尼民歌、蒙古赛马舞、韩国传统舞等原汁原味的亚洲表演艺术“走街串巷”、“下乡演出”,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广场,服务群众100多万人次,老百姓足不出户便可看遍亚洲艺术风景。

文化经济协调发展 “戏窝子”泉州周周好戏连台

即时 | 2017-06-02 08:18

文化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戏窝子”周周好戏连台

提线木偶戏演出吸引观众眼球

泉州是名扬四海的戏曲之乡,有着“戏窝子”之称。五年来,泉州市文化惠民公益常态化公演风生水起,现在周末买票看戏已成为新老戏迷们的时尚生活。

去年10月举行的中外戏剧展演着实让“戏窝子”火爆了一把,昆曲、川剧、婺剧、莆仙戏等国内优秀剧种,以及多个国家和地区极具异域风情的戏曲艺术来泉交流,掀起了一阵观戏热潮,这是泉州持续性的惠民演出对市场培育喜结的硕果。

“我相信如此优秀的剧目,一定会让每一位观众都深深地爱上戏曲,为之痴迷。”这是泉州外国语中学教师徐艳萍第一次走进剧场观看梨园戏《董生与李氏》时发出的感慨,一开始还担心看不懂的她,却被传统艺术彻底征服了。

徐艳萍从此成为戏迷,周末老爱往剧场跑,有时还会遇到买不到票的情况。除了梨园戏,徐艳萍还恋上了其他剧种,不管是位于清源山脚下的泉州木偶剧院,还是在古城区的泉州嘉礼馆,不时能看到她痴迷的眼神。

泉州木偶剧院是前年才正式投入使用的新剧场,正式开放后迅速成为泉州市公益惠民演出的重要平台,几乎每周都有好戏上演。去年7月份起,老城区泉州嘉礼馆开始进行公益性惠民演出,每周二、四、六、日共计四天的下午4时至5时对外开放,免费向广大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展示泉州木偶艺术的魅力。

“要让老外竖起大拇指称赞,也要让广大市民感受到本土戏剧艺术的魅力。”泉州市木偶剧团负责人洪世键说,以往剧团侧重对外文化交流,让优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现在要多头兼顾,人手十分紧缺,只能将表演团队分成三个小分队,做好每一场演出。

□记者 陈智勇 文/图

热点

公益惠民演出一年超千场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五年来,泉州文化屡屡凝聚海内外关注的目光,不断提升了泉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经济发展,反哺文化建设的力度也不断增大。今年,泉州市将有更多的文化发展成果与广大市民共享。通过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方式,着力推动全市各文艺院团演出、制作、剧场管理等实现提升,全面铺开国有文艺院团文艺精品公益性演出,力争全年演出任务保持在1000场以上。统计显示,2013年至2016年,全市省市级公益性演出近3000场次,深受广大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欢迎。

泉州市正式申报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市每千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远超全省水平。2014年,备受瞩目的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项目奠基建设,这座犹如盛开的“四朵花瓣”,将打造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2015年,随着泉州木偶剧院开始投入使用,市直五个院团均有各自的剧场。

2016年,市财政局与市文广新局联合出台《泉州市级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泉州市首次以专项资金的形式支持“戏窝子”发展,扶持和促进地方戏曲保护、传承与发展。

□记者 陈智勇

党建与发展协调共进 “智慧灯光”引领山村巨变

即时 | 2017-06-01 10:34

党建与发展协调共进——“智慧灯光”引领山村巨变

南安梅山镇灯光村村民通过党建长廊了解村里各项事业发展情况 (张九强 蔡紫旻 摄)

走在南安梅山镇灯光村的党建长廊,木栈道一路走,展板一路看,这些年村里的发展尽收眼底:“清新家园、智慧灯光”的新农村建设定位越来越明朗,人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农村”基层发展道路越走越宽;未来的走向一目了然:村项目年度完成情况如何,新农村建设目标和任务进展几许,党建工作怎样落实……

近年来,通过创新党建服务,依托“智慧灯光”项目平台,灯光村整合广电网络云平台、互联网和家居智能化终端,走出以“智慧党建”促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每天一有空,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委会副主任黄小练就进入“智慧灯光”公众号,通过监控视频,实时关注对口帮扶的五保户黄老伯的起居情况;村民黄明珠的孩子在灯光幼儿园上学,只要点击公众号内的公共视频,她就能看到孩子正在幼儿园做什么。现在,全村主干道、重要路口、治安盲区和公共场所的32个监控探头安装完毕,“网格化”巡防实现了区域全覆盖。

在灯光村,全省首创的“智慧灯光”模式,以电视机和微信公众号为载体,服务村居、家庭、个人三大版块。其中,个人版块包括智慧健康、信息发布、电视收看等;家庭版块包括家庭监控在内的智慧家居、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村居版块则将村务、财务、党务公开,随时随地接受监督。通过电视机、手机、计算机、户外显示屏的全覆盖,不仅全村老少中青各群体均可参与,只要关注微信公众号,“智慧灯光”的公共项目,全社会都能共享。

党建与发展“两条腿”走路,灯光村用全新的服务理念,着手构建基层党建的全新服务模式。正在规划实施的“互联网+智慧党建+服务”,不仅是宣传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园地,也成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线上平台;设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和“党员‘110’服务中心”,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平台,把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落实“一事一议”、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把村里的账单“晒”出来,村民打开电视机或者进入“智慧灯光”微信公众号,村里每月收支账单一查便知。

□本报记者 蔡紫旻 通讯员 林海霞

看点

农村基层党建亮点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协调发展理念,在灯光村得到生动体现。

放眼全市,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抓两头、带中间,抓重点、创特色”,我市努力推动形成各区域各领域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景象,在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方面亮点纷呈。

发挥强组织的带动作用。近年来,市、县两级分别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564名优秀干部驻村任职开展帮扶转化工作;推广“跨村联带”农村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发挥“名村名书记”的示范带动效应,运用“1+X”形式组建联村党总支,让先进村的优秀带头人兼任联村党总支书记,推动强村与弱村联片发展、互促共赢。

“组合拳”壮大集体经济。明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一把手”工程,是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和村党组织书记考核的硬指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资金补助、民间扶持,引导各地盘活资产、利用资源、拓展服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本报记者 蔡紫旻

“数控一代”加速泉州产业转型升级

即时 | 2017-05-30 07:50

“数控一代”加速泉州产业转型升级——

车间里上演“机器人总动员”

百宏机器人全自动生产线(张九强 摄)

从传统制造业迈向智能制造业,五年来泉州阔步向前。作为此轮工业经济浪潮的一名亲历者和见证者,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负责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的工作人员陈阿斌深有感触。

从耗费人力、物力的手工生产模式,到国内化纤产业全流程数字化自动化智能生产的样板车间,百宏走在探索的前线。“2014年纺丝车间正式引入机器人流水线,以前人工包装一条线一天三班倒要用56人,包装过程中,需要工人不停来回搬运丝锭,不仅效率低,还容易损坏;智能改造后,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以前3个班的工作量现在一人就可以操作,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陈阿斌自豪地说。

除了节省用工成本、缓解招工难问题,机器人流水线的运输量更大,速度更快,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还可以避免人工失误造成的外观损伤。陈阿斌告诉记者,因为纺丝的规格有很多种,通过口令输入,机器人可以自动辨别出需要作业的纺位,避免混批的产生。

2013年年底,泉州在福建率先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拉开制造业“机器换工”大幕。企业在更新换代的过程中,享受到多重改革红利,“在企业的智能改造过程中,科技部门不仅上门指导,还积极帮助我们争取扶持资金。”陈阿斌说,泉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数控一代”促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中对企业智能改造均有奖励。“政府资金补助,加上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后节省的人工成本,13条纱锭包装作业线自动化改造的投入,仅需要15个月就可以收回成本,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步伐大大加快。”

□本报记者 殷斯麒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看点

规上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四成

为了降低用工成本,我市鼓励企业实施“机器换工”,率先在全省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目前,全市已有18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数控一代”示范工程,规模以上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40%,平均减少劳动用工30%。累计兑现财政扶持资金24亿元,撬动全社会投入1260亿元。

去年6月,“全国数控一代创新应用工程现场会”在泉州召开,全国多地代表齐聚一堂交流经验。在推进“数控一代”示范工程过程中,我市积极承接国家决策部署和省政府支持泉州“数控一代”10条、发展智能制造9条等文件,制定出台了机械装备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以及推动“数控一代”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对全市17个重点产业逐一编制发展“路线图”,先期重点在纺织鞋服及其装备、机床及机器人、建材及装备产业等3个传统优势产业实施。

近年来,我市组织实施“三个一千”推广计划和“21211”工程。其中,一千台机器人、一千台3C钻攻中心、一千套数控装备的生产和应用均超额完成,为企业带来智能制造红利。“21211”工程还在实施中,目标是建设示范企业200个,推广国产工业机器人1000台,培训智能制造技术人才10000名。“数控一代”释放出强大的经济发展新动能,全面推动泉州产业加快创新转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本报记者 殷斯麒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