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大型采访第七站:泉港
村村结对 群众受益
村民们正在采蚕豆
核心提示
4月3日,省级青年文明号——本社“政风行风直通车”栏目组联合相关部门推出的“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大型采访活动走进泉港,感受泉港经验给群众带来的实惠。
□本报记者 赵轲 实习生 李思雨 文/图
在泉港区前黄镇古县村的一片设施农田里,十几个妇女正弯腰忙着采摘蚕豆。陈阿姨说,区里实行“跨村联带”工作模式后,采摘蚕豆为原本无业的她增加了一份可观的收入。
“跨村联带”是泉港区为服务群众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即打破村域限制,组建联村党总支,以强带弱,以富带穷,推动薄弱村转化升级,实现农村区域化联动发展。目前,全区已有14个村组建起了6个联村党总支。
“我们以农村党组织为主体,根据各镇(街道)、村居的班子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下阶段的发展需求等情况,主动引导村与村之间‘结对子’、‘结姻缘’,组建联村党总支。” 前黄镇凤阳联村党总支书记连伙法介绍,联村党总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月由党总支召集各村的“两委”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开会,集中商讨当前各村的村庄规划、产业布局、资源开发、项目实施、公益事业等问题。
“凤阳、古县和内坑三个村地域相邻、亲缘相近、民俗相同,于是我们组建了前黄镇凤阳联村党总支,一起商讨发展大计。”当地农业开发公司的业务经理黄细民说,这片蚕豆农田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去年1月份我们开始专注农业,当时这片地只有100多亩,在联村党总支的支持协调下,通过土地流转,播种面积达到了1000多亩,现在种有蚕豆、草莓、仙草、哈密瓜等品种,不仅给我们带来收益,也使村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为村民们增加了收入。” 连伙法很看好这一模式:“这片农田的开发利用,确实给村民带来实惠,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挖掘联村党总支的作用,让群众看到更多实实在在的效益。”
领导领“作业” 带头促整改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泉港区通过多种途径征求群众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四风”问题方面的意见建议,并按照边学、边查、边改的要求,将反映比较集中的意见建议进行责任分解,给所有处级党员干部布置“作业”。
活动开展以来,泉港区26名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深入7个镇(街道)、100个村(社区)、26个联系点和部分企业、学校调研,主动查找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四风”问题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共收集意见、建议200多条。经过汇总整理,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15类43条意见进行责任分解,由区直各部门和各镇(街道)分头完成。同时,对这些问题进行提炼升华,确定28项边学边改项目,由处级党员干部每人带头领“作业”,分别督促落实。
帮带在一线 干部挂钩贫困户
前黄镇古巷村的吴成辉真切地感受到区领导和科级干部挂钩帮扶活动的温暖。43岁的吴成辉与妻子因为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大女儿去年意外溺水身亡,小女儿刚刚上幼儿园,领导干部主动到吴成辉家里了解情况,并为他们送上大米、豆油等食用品。
据了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区30名处级领导(26名党员)和473名科级干部挂钩帮扶976名贫困户,不仅对他们的生活倍加关心,更是把“增强造血功能”、“靠自己骨头长肉”的理念深入灌输到贫困户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