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篾香人
手工制香现场充满了中草药的香气,但大量的粉尘不禁让我们担心他们的健康问题。他们却说:“我们的篾香都是祖传的配方,用的材料都是全天然、无毒无害,而且有很好的杀菌功效。”
□本报记者 陈英杰 文\图
在泉州永春县达铺镇汉口村,有这样一群特别的“制香人”,他们都是阿拉伯的后裔。1975年,泉州后渚港发掘出土的全国目前最大的宋代古船里,有2000多公斤的香料,就是当时汉口蒲氏生产篾香的主要原料。
据介绍,“蒲”在泉州是个并不多见的姓氏,他们的祖先是阿拉伯人,相传在明末时,为了躲避战乱,漂洋过海来到泉州,并改姓为“甫”,后又改姓为“蒲”,三点水寓意他们是从海上而来,而草字头则是因为刚到泉州时没有房子居住,只能自建茅草房,这一改动,也是为了让世代子孙不忘他们是阿拉伯人的后代。
目前,达铺镇汉口村仍有蒲姓人家20多户,基本都是在做篾香,并且至今仍坚持手工制香技术。他们的族谱里记载,制香是古代阿拉伯人所擅长,宋元时期,曾任泉州市舶司提举的阿拉伯人蒲寿庚,家族就世代经营香料。直至明末清初年间,蒲氏移居达埔镇汉口村后,也带来了篾香的制作工艺。随着时间流转,蒲氏的制香工艺逐渐外传,篾香制作工艺成为汉口村乃至达埔镇和永春县的特色工艺,迄今有300多年。目前,篾香已经成为当地永春的主要产业,不再只是蒲氏后人专有,很多汉口邻村和达埔邻镇的企业家也加入其中。据统计,永春现有296家香企,他们的篾香销量占国内市场的1/4,在东南亚、欧洲、北美、日本、韩国等地也享有盛誉。
从三四百年前,蒲氏家族从阿拉伯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引进篾香制作工艺,到如今永春篾香百花齐放、飘香四海,成为中国四大制香基地。这一群藏在深山的篾香人不仅用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用自己的智慧改良篾香的品质、丰富篾香的内涵,继续谱写“永春篾香”的飘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