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唐朝繁荣强盛泉州正式得名 东方大港雏形显现

qz.fjsen.com 2013-11-29 11:40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泉州正式得名 东方大港雏形显现

■泉州开元寺、泉州少林寺、伊斯兰教圣墓均建于唐朝;唐末建成镇国塔(东塔),为九级木塔

■中唐时呈现“市井十洲人”盛况 晚唐时已成中国四大海港之一

泉籍著名画家陈立德漆画作品《市井十洲人》——唐代泉州商贸繁荣,外商聚集,州城已呈现“市井十洲人”盛况。

经历了短暂的隋朝之后,泉州和当时中国其他地区一样,迎来了繁荣强盛的唐朝。虽然,此时的泉州尚未达到宋元时期的鼎盛状况,但东方大港、文化名都的雏形已然显现。

开元间(713~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有37054户,人口约24.95万人,时为中州。元和年间(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户23.84万人——或许是因其他地区战乱之故,泉州人口没增加,地位却提升为上州。从大历年间(766~779年)开始,泉州商贸繁荣,外商聚集,州城呈现“市井十洲人”盛况。据成书于唐会昌六年(846年)的《道里邦国志》记载,泉州已与交州、广州、扬州并列为中国四大海港。

隋唐,对于泉州还有众多特殊意义:这一时期,穆罕默德的两位爱徒三贤、四贤远渡重洋,来到泉州传播伊斯兰教,留下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史迹;救过秦王李世民的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禅师云游至此,选址清源山麓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南少林寺;桑园园主黄守恭,受和尚点化,辟出大片园地建造开元寺。这一时期,别驾赵颐贞开凿沟渠,舟楫已能通于城下;欧阳詹高中进士第二名,与韩愈同榜,为泉州中进士第一人。当然,我们更不应忘了,公元711年,正是泉州正式得名之年。

□早报记者 江晓媛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

始见“泉州”地名

“山有石乳泉,泓澄清洁,而味绝甘美。其源流衍下达于江。以泉名山及州。”

——宋《方舆胜览》

隋朝在中国历史中是一个重要却又短命的朝代。《泉州市志》中关于隋朝的记录只有一小段话:“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始见‘泉州’地名。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中国历史上以“泉”名州者有三,分别是福建福州、陕西石门县(今淳化县北)和今天的泉州。隋朝时“泉州”并非指现在的泉州,而是今天的福州。

据泉州文库办公室副主任杨清江介绍,当时之所以取名泉州,因境内有泉山(又名冶山)天泉池得名。大业初改为闽州,后改为建安郡。唐武德初改为建州,六年(623年)复为泉州,辖境相当于今福建全省。后来,陆续分置建、漳、汀、武荣、诸州,辖境缩小为闽江下游地区。景云二年(711年)改为闽州。开元十三年(725年)易名福州。

唐久视元年(700年),原“泉州”(今福州)划分出武荣州,景云二年(711年)改名泉州,这才是现在的泉州,当时隶属闽州都督府。宋地理总志《方舆胜览》有云:“山有石乳泉,泓澄清洁,而味绝甘美。其源流衍下达于江。以泉名山及州。”辖境相当于今福建晋江和木兰溪两流域、澎湖地区及厦门、金门等地。

虽然天宝元年(742年)泉州曾改为清源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泉州。但从公元711年之后,凡称“泉州”的,都是今天的泉州。

唐高祖武德年间:

三贤四贤传教泉州

“你们去寻求知识吧,即使远在中国。”

——穆罕默德向穆斯林发出的号召

早在伊斯兰教初创时期,就有一些穆斯林遵照穆圣的教导,翻越崇山峻岭,踏破万顷沙漠,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或冒着惊涛骇浪,扬帆劈波,顺着海上丝绸之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带来阿拉伯优秀的科学、文化和艺术,又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精美的丝绸、瓷器传入西亚,并介绍给欧洲。

他们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一些人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死后埋葬在中国。泉州灵山伊斯兰教圣墓就安眠着伊斯兰教创立时期航海来到中国的两位穆斯林先贤。

明代著名的史学家何乔远《闽书》(1629年)记载:泉州东郊灵山,“有默德那国二人葬焉,回回之主也。回回家言:默德那国有吗喊叭德(注:即穆罕默德)圣人……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道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然则二人唐时人也。二人自葬是山,夜光显发,人异而灵之,名曰圣墓……”

四位伊斯兰教传教士来华,因为他们生前有善行,当时中国人民尊称他们为“贤者”。

据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博研究员黄真真介绍,来泉州的称为“三贤”、“四贤”的这两位穆斯林,其确切姓名已难考证,但是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这个称呼,也说明中国人民对阿拉伯穆斯林的敬重和友好态度。

“伊斯兰教圣墓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史迹。”黄真真说,“当时,外国传教士、商人来到泉州,在泉州传播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信息,中西文化得到交流。”

开元寺东塔——镇国塔原本是九级木塔。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以前:

智空建南少林寺于清源山麓

智空武击法闽中,王氏附梁毁此宫;

遗迹清源与国建,泉南到处少林风。

——北宋泉州进士刘昌言《青阳诗集》咏泉州少林寺

天下武术出少林,少林又分南北,北以嵩山少林为正宗,南以泉州少林为代表。南北少林同源一宗,相互回应,齐誉于海内外。

泉州少林寺亦称南少林寺,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武以寺名,寺因武显。据史料记载,泉州少林寺系唐代嵩山少林寺救秦王的“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

其时,智空禅师云游来到东南海滨大郡温陵城,见此地风光毓秀,民风纯朴,顿生欢喜之心。入晚,他信步来到了凤山山麓,皓月当空,微风习习,正心旷神怡时,猛然发现山上瑞光闪烁,祥云缭绕,顿悟此山与佛有缘,当下发愿在此建少林分寺。

随后智空四处化缘,集资建寺。温陵百姓素来向善念佛,听到有此善举,一呼百应,建寺的钱物很快筹集起来。智空禅师不惮劳苦,废寝忘食地主持建寺。

典籍是这样描写当时寺院规模宏大的: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十三进,周墙(高)三丈,寺僧千人,陇田百顷,树林茂郁,掩映少林寺于山麓,僧分十级,千僧皆能武。

黄真真说,当时的镇国东禅寺,在仁风门外东湖畔,“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有十三落,从圣墓一直延伸到现在的东湖公园一带”。

“现在的范围只是原址的几分之一。”泉州少林寺方丈释常定说,在后来的时光里,泉州少林寺经历三兴三废,唐时的“十三落”已遭焚尽。但在原址上复建起来的寺院,已日渐重现当年雄风,人丁兴旺。

释常定说,“当时南少林武术在海内外已生根发芽,民间群众得以以防身健身的信念学习武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时经济的繁荣状况”。

嵩山少林寺壁画《十三棍僧》——修建泉州少林寺的智空禅师便是十三棍僧之一。

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

黄守恭献地建造开元寺

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

梦现桑莲境,醒存水月怀。

清泉遍地涌,曲巷有花斋。

蓬勃新生气,何妨且住佳!

——董必武1960年在泉所题《游泉州》

西街的开元寺堪称泉州最令人神往之地,尤其是寺内那两座凌空石塔,巍然相对,令人高“塔”仰止。可以说,东西塔不仅是开元寺的镇寺之宝,也是泉州的镇市之宝。

传说开元寺原名“莲花道场”(也有典籍称“莲花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才改称“开元寺”。

据《泉州古城踏勘》记载,(开元)寺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传说这里原是一个大桑园。园主黄守恭有一天梦见一个和尚前来求地建寺,醒来果真有一位和尚向他提出,要“像身上袈裟一样大的”一块地,黄欣然同意。没料到和尚把袈裟一脱,朝太阳的方向抛去。袈裟停在空中,投下一片影子,和尚说,要的就是这么一片。黄守恭实在舍不得拿出这么大的土地,只好出个难题:除非三天内桑树开莲花。不料第三天园中的桑树竟真的开了白莲花,黄只好忍痛献地。寺因此得名“莲花寺”,寺内“大雄宝殿”的巨匾就写着“桑莲法界”四个大字。寺左侧还有一株传说“开过莲花”的千年桑树,至今仍然蓊郁、茂盛。

唐乾宁四年(897年)十一月,王审邽重建泉州开元寺,佛殿、钟楼、经楼得以落成,黄滔还作文勒石以纪其事。

给董必武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寺内有名的双塔——镇国塔和仁寿塔。镇国塔建于唐朝,咸通六年(865年),开元寺僧文偁禅师在寺东侧建成九级木塔,就是现在的镇国塔,俗称东塔。后人将其由木塔改建为砖塔,再由砖塔改建为现在的石塔。

灵山圣墓安眠着航海来到中国的两位穆斯林先贤(胡彦明/摄)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

欧阳詹:泉州进士第一人

天高地阔多歧路,身即飞蓬共水萍。

匹马将驱岂容易,弟兄亲故满离亭。

——欧阳詹赶考前所作《赴上都留别舍弟及故人》

在泉州府文庙西庑的泉州历代名人陈列馆内,塑有38尊泉州历代名人蜡像,唐人欧阳詹蜡像排在第一位。长期以来,欧阳詹一直是福建省渤海派欧阳氏的先祖,还被称为“八闽文化先驱者”。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登进士第二名,与韩愈同榜,时称“龙虎榜”,为泉州中进士第一人。

欧阳詹(公元755~800年),字行周,福建晋江潘湖欧厝人,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其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迁到晋江,传至欧阳詹为六世孙。欧阳詹的祖父、父亲、两个大哥都是唐代闽越的地方官吏。

隋代科举制度开创后180年内,泉州竟没有一人参加进士考试。泉州文士贪恋家乡山水,不肯远游出仕,无心参加科举。欧阳詹本无心功名,想长期在家读书,奉养双亲。后来因双亲严命,亲友激励和常衮、席相等长官的提拔,他才决心参加科举考试。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欧阳詹西上长安,前往参加进士考试。经过一年艰辛的跋涉,欧阳詹抵达长安。在长安,欧阳詹等了六年,借钱租房读书,生活穷困。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欧阳詹终于与当时著名青年文士贾稜(长乐(今河北冀县)人)、韩愈、李观、崔群等二十二人同登金榜,当时称“龙虎榜”。贾稜第一名,欧阳詹第二名,韩愈第三名。

欧阳詹中进士对福建产生深远的影响。明代理学名臣、乡贤蔡清为《欧阳行周文集》作序时认为,欧阳詹中进士后,福建文士才开始向慕读书,儒学风气开始振兴。欧阳詹的影响绵延不绝。传到杨时、李侗辈,分河洛之派。传到朱熹,正学大明,道统有归。蔡清认为,没有欧阳詹的影响,福建不可能有“海滨邹鲁”的称谓。

欧阳詹从小就喜爱安静,常一人独处,泉州城北清源山赐恩岩、南安高盖山(今诗山)白云书室都留下了欧阳詹读书的身影,诗山、诗村、诗宅、诗坂、诗园、诗门、诗溪、诗口等许多冠有“诗”字头的地方,都因欧阳詹而得名。

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

泉州跻身中国四大海港

“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

——唐·薛能

据成书于唐会昌六年(846年)、阿拉伯人伊本·胡尔达兹比赫撰的《道里邦国志》载:从栓府至中国的第一个港口鲁金,陆路、海路皆为100法尔萨赫。在鲁金,有中国石头、中国丝绸、中国的优质陶瓷,那里出产稻米。从鲁金至汉府,海路为4日程,陆路为20日程。汉府是中国最大的港口。汉府有各种水果,并有蔬菜、小麦、大麦、稻米、甘蔗。从汉府至汉久为8日程。汉久的物产与汉府同。从汉久到刚突为20日程。刚突的物产与汉府、汉久相同。

中国的这几个港口,各临一条大河,海船能在这些大河中航行,这些河均有潮汐现象。

自从1865年梅纳尔发表《道里邦国志》的法译本后,各国学者努力考订港口的确切位置。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鲁金是交州,汉府是广州,刚突是江都(扬州),汉久通常认为是泉州。此时,泉州港正处于上升时期,虽尚未达到南宋、元朝时期的鼎盛状况,但其东方大港的地位已然奠定。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