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邹鲁”英才辈出 人口百万被誉富州
蔡襄任郡守 创议建海内第一桥 郡城之北的洛阳江江阔水深,每遇风潮交作,数日不能过渡,舟沉人溺时有发生……这是“海内第一桥”洛阳桥建成前常见的情景。 泉州文博研究员黄真真介绍,当时洛阳江是商贸北上的天然障碍,泉州郡守蔡襄体察民生艰难,创议建桥。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洛阳桥(万安桥)动工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历时6年8个月。 万安桥北通江浙,南达漳广,是东南沿海的通衢之地,自此商旅行人络绎不绝。桥成之后,蔡襄自撰《万安桥记》153字,书题镌石,立于岸左。蔡襄乃当世书法大家,碑记一出,遂为士人所重。及至神宗(1068-1077年),运使王子京以洛阳江万安桥图进献天子,龙颜大悦,因而普天之下尽知万安桥。洛阳桥位居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第三位之尊。 万安桥桥长360丈,阔1.5丈,架桥用的石板有的重达二三十吨。当年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运输这些巨石并架在桥墩上,困难可想而知,因此流传许多扣人心弦的传说故事。 万安桥建成之后并非一劳永逸,由于当年建桥高度不足,春夏潮讯,往往水漫桥面,行人行于水上。明宣德六年(1431年),郡人李俊育捐资增高三尺。数百年来,多次修葺和增加附属建筑。 九日山祈风 祭典绵延约两百年 泉州西郊有一座“一似桃源隐,将令过客迷”的九日山。山上数不胜数的摩崖石刻,以及如今每年上演的祈风祭典,都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 九日山文管所原所长胡家其介绍,九日山祈风祭典最早记载于《泉州府志·灵乐祠》,北宋元丰二年至六年间(1079-1083年),泉州知州陈偁在九日山通远王祠举行海舶祈风祭典。其中“海神”是九日山三十六奇之一的“肉身佛”,即通远王祠的陈益。此为九日山祈风之始。 原来,每年秋冬之际,东南沿海多刮北风,正是刺桐港海船启程南下的大好时机;到了春夏之交,南风劲吹,又是我国商船或外国商船归往泉州的最佳时节。若遇上季候风不顺和,不仅威胁安全,而且延误船期。因此,宋代海港官府举行向“海神”祈风的祭典,祈求海神保佑海上往返的中外船队,顺风安全,畅行无险。 北宋朝廷规定“岁两祈风”,泉州郡守与市舶司的主管官员每年总要选定两个“黄道吉日”,邀集海内外商人、水手,相会在九日山南麓的延福寺、昭惠庙,向寺里的“海神通远王”焚香、祷告。 祈风后,人们把祈风的经过雕刻在九日山的摩崖上,以志纪念。年年相袭,便成了泉州官府对远航蕃船送往迎来的礼节。九日山祈风祭典延续了约200年,至元代才消歇。 |
- 2013-12-06五代十国:千家罗绮管弦鸣 四海皆知刺桐港
- 2013-11-29唐朝繁荣强盛泉州正式得名 东方大港雏形显现
- 2013-11-26两晋:衣冠南渡沿晋江而居 乱世来泉寻乐土
- 2013-11-26高僧西来开启泉州海交史 诞生《金刚经》最早汉本
- 2013-11-22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 三国时期泉州行政建制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