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一般的晋江铁灶山 摩崖石刻遍布山间
浮雕佛像来历扑朔迷离 满山的崖刻几乎都没有署名,唯独在“旃檀瑞像”释迦牟尼佛浮雕石造像旁,我们却发现有一行铭刻,“康熙己丑正日佛弟子黄志璋稽首题”。 根据泉州“文山黄”族人黄克健先生提供的《泉州文山黄氏·四房家谱》记载,黄志璋乃明代大学士、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的曾孙,曾任清朝巩昌知府,著有《璞园集》五卷、《庵斋集》、《嘉言录》等,在乾隆《泉州府志·卷之五十·国朝·循迹》中,也有关于他的记载。黄志璋的父亲黄徽孕亦是泉州名人,官至兵部侍郎,他的府邸与后来任湖广按察使的丁炜的府邸东西并列,在泉州城的花巷内,称太仆埕。 黄志璋名字的出现,让铁灶山浮雕佛像的来历更加扑朔迷离。泉州文史界关于这些浮雕佛像出现的年代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隋唐时期所刻,因为这些石佛跟唐宋时期非常兴盛的净土信仰有关。净土宗,又叫净土教,有“凿石为庙”的风气;二说是宋元时期所刻,因为之前有人曾在山上找到了几块刻有“王县尉定大石三片”的石刻。明清时期并没有设县尉这个官职,倒是宋代有设这个官职。所以雕刻年代也可能是宋元时期;三说则是清代所刻,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黄志璋在雕像旁的留名。 黄克健先生称,泉州“文山黄”乃是黄凤翔开创的,“文山黄”的先祖们素来崇信佛教,故黄志璋应当对佛教也有较深情感。而且,黄凤翔的父亲黄继宗的墓就在铁灶山的浮雕佛像附近,黄志璋凿石为佛可能还为了礼敬先祖,寻求精神佑护。 据《文山黄氏族谱》记载,黄继宗“葬于铁灶山喝形观音叠座”,其墓今犹在,仅存一方墓碑,系黄凤翔亲笔书撰,碑文是:“封翰林院编修文林郎友竹黄公之墓”,“铁灶山摩崖造像与摩崖石刻就在墓地附近”。不过,黄志璋“凿石为佛”一事,也没有任何史籍可以提供文字证明。 释道儒纷至沓来 说到铁灶山上的建筑物,则要先说道观了。传说宋代时,有一道士独自驾一小船,从泉州湾行驶到梅溪,见一小山,丘陵起伏,青山碧湖,是处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于是,他弃船登山,择东南处建了座“悟道岩”道观,又在西北的山坡架起炉灶,提炼丹药,济世救人。从此这里便被称为“铁灶炼丹”,此山即为“铁灶山”。后来,“悟道岩”因年久失修,坍塌泯然。 现如今,在铁灶山上有一座寺院曰“法藏禅寺”,据住持释法空讲述,该寺始建于南宋,原名是释雅寺,供奉的是南海观世音菩萨,寺内本住着尼姑。由于历史变革,释雅寺庙宇破落,1997年由梧安村老人协会招集乡贤重修观音殿,并名“法藏禅寺”。 另据晋江民间传说,李光缙之父李一泉曾在铁灶山一带办过一书院,先后收授弟子十八人,其中一人还中了探花。而陈紫峰在为母守孝时,也在这里结草为庵,当时泉州一带的儒士闻讯来了不少,他们在此地吟诗作赋,一展书香飘逸的儒家风仪。后来,陈紫峰故去后,也葬于铁灶山中,后世儒生常至此地凭吊他。 留谜待解 铁灶山为晋江紫帽一带风景秀美的自然景区,自古以来不少名人达官去世后,选择葬于其上。近些年来,泉州博物馆等部门来此考古发现,在铁灶山方圆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宋至明清墓葬50余座,赫然是一座“文物宝库”。 铁灶山,不过一座小山,收藏了佛造像、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又有道观、寺庙、书院等遗址,既可感受宗教氛围,又能怀古先士风采,但却于史书中鲜见记载,处处留谜,着实令人费解。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以后的考古活动能提供新的解释,来为世人拨雾见日了。 □本报记者 吴拏云/文 陈小阳/图 |
- 2013-10-23九日山莲花峰新现摩崖石刻 疑晋代僧人明惠之作
- 2013-07-18晋江东石南天禅寺:6米高宋石佛全省罕见(图)
- 2012-11-09南安金鸡山上一石刻“金溪夜月” 古时赏月胜地
- 2012-08-21近600方摩崖石刻为泉州清源山“披上”华丽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