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旧金鸡拦河闸一期(北岸)围堰施工现场,肩挑手扛垒起“生命闸”。 (黄晓南 供图)
(一)
夙愿
诞生之地,宋代金鸡桥曾站在那里
谈及旧金鸡拦河闸的来历,长者习惯于将宋代“金鸡桥”作为一个引子。今已年近八旬的旧金鸡水闸主要设计人员陈光亮亦是如此。
打开珍藏的老相册,陈光亮翻出了一张在旧金鸡拦河闸动工之年,自己与金鸡桥留下的最后一张合影。在这张已经泛黄的黑白照片上,不见廊桥石墩,只有一根根整齐堆叠的粗壮树干,“这些松木树干原是古金鸡桥在建造时所铺设的基底。自古相传,松木浸泡于江水之中,可千年不烂,堪称上好的建桥良材。修建旧金鸡拦河闸时,清基抽江水,我才有幸见到这些古松的模样”。
以松设底,以石建墩,以木造廊,始建于宋朝、毁于清末的火灾的金鸡桥,曾横跨晋江,连接九日山与金鸡山。它虽解决了两岸村民渡江的难题,但这座跨江古桥却无法起到调蓄江水的功能。晋东大片农田只能依靠沙塘、盈塘、洑田塘等古老水利工程灌溉,这些工程由于水源短缺、失修等原因,不能抗御旱涝灾害,农业常因灾害而失收、歉收。
“‘破金鸡,灌晋南’那是自古而来的梦想”,泉州市金鸡拦河闸管理处主任黄晓南说,1954年,金鸡桥原址下游十五米处曾修建金鸡引水工程,“不少人认为它便是旧金鸡拦河闸的前身”。而后经过几次扩建,这一引水工程最终形成了34公里干渠和100多公里支渠的灌溉网络,使得原泉州市的江南、满堂红和晋江的池店、陈埭、青阳、石狮等地8万亩农田得到灌溉。1962年11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南下到此视察该引水工程,并撰写了长达150字的《金鸡水利工程记》,在收笔之时,灵感突来,他还特地在纸上的空白之处附上一首名为《金鸡之歌》的小诗,感叹金鸡引水工程对当地人的生活、生产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泉州水资源存在着“时空分布不均匀,山区多,沿海少,汛期大,非汛期小”的特殊性,洪涝干旱交错出现。尤其在1962年冬至1963年春夏,晋江地区连续出现二百多天无雨干旱的情况,晋江干流石砻水文站曾一度出现断流,一万多人遭遇无水可用的窘境。
上世纪六十年代,省委、地委和专员公署最终决定在金鸡桥旧址上动工兴建金鸡拦河闸工程,并下发全省支援建设金鸡拦河闸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