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亮保存的建闸老照片上,特意记录了金鸡桥桥基松木出水后的情况。 (陈起拓 翻拍)
一边搬石运沙,一边齐声高歌
“建设的工作虽辛苦,大家却都变着法子,苦中作乐。”程钦贵笑说,由于当时通讯不方便,为方便交流,工地的高处架设了多部高音喇叭。当喇叭播放音乐时,工人们一边搬石运沙,一边跟着齐声高歌,在休息时,大伙儿聚在一起聊天、对诗,借此驱散疲劳。
各地的公社和市区的医院调派了卫生员前来提供帮助,不少来自市区的饭馆、粮店和杂货铺纷纷在工地附近设立分店,为工人们提供生活所需品。在程钦贵看来,当时的建设工地就犹如一个“小社区”,大家吃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由此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按比例建“木闸”,测试水流冲击
与其他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同,因建造时间紧迫,金鸡拦河闸工程在当时采用了边勘测、边设计、边试验、边施工的“四边”方式同步进行,“我所绘制的工程设计图耗费了4个多月,而直至12月13日工程指挥部才编就《金鸡拦河闸工程扩大初步设计》。”据陈光亮回忆,在这四个多月中,因当时缺少计算机等先进设备的辅助,为了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实验,设计人员们也只能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用木头打造出一个拦河闸工程的木头模型,随后在这个工程模型的“上游”进行放水,借此观察水的流态是否稳定,以及闸门的抗冲击能力,以此对设计方案进行反复修改与完善。
百位工人抱沙包,跳入江水堵缺
为了赶在汛期到来前建设拦河闸,在程钦贵记忆里,当年无论是设计人员或是建造工人们都以工地为家,每天至少都工作12个小时,连夜加班赶工更是常有的事,即便是到了春节,多数人也选择在工地上度过。
尤其在围堰、清基时,正值寒冬腊月,工人们跳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堵口,彻夜守着抽水机,以便尽快将江水抽出。当时任旧金鸡拦河闸建设副指挥的蔡载后来在回忆录中提及,在风雨交加的下半夜,建设队伍还需面对抢险的艰难考验。二期围堰合龙时,百余位工人挺身而出,抱着沙包,连续四次下水,都未能成功。于是,工人们抱成一条人堤,但仍挡不住急流的冲击,最后,他们终于用三块大槽板、一艘木船、1500袋沙包堵住缺口,奋战两个小时,实现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