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环湾第一桥
2014-07-14 09:16:05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7月4日、6日、8日,记者先后采访了大桥施工人员。建设高峰期,同时有700多人在现场施工,正是他们艰苦奋战1000多个日夜,泉州湾跨海大桥,正逐渐显示出威武雄姿。

961年前,泉州城东北郊洛阳江入海处,太守蔡襄运用“江底抛石筑基”的新型建桥技术,建成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洛阳桥;

时隔99年后,一座连梁式石板平桥,横亘于安海镇与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这座名为安平桥的跨海大桥又名五里桥,独步海内外,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如今,泉州湾跨海大桥主桥合龙,长度全国第六、福建第一的大桥,再度续写泉州造桥史、交通史的辉煌篇章。

天风无极,沧海无穷。

未来这座桥,出石湖、越泉湾、入秀涂,与泉州大大小小近3000座桥梁一起,使各县(市、区)、中心城市各组团环拱湾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喷涌汇聚;使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市的前景更为广阔,城市脉络更为明晰,桥南江北、天南地北的人们彼此离得更近了。

伫立主桥,海风拂面,江海交汇处,望西边,华灯百里,海月辉映,一幅壮美的环湾画卷徐徐展开……

□本期执行:早报记者 林福龙 陈小芬 刘波 王柏峰 陈玲红 许小程 实习生 王宝如 文/图

一桥飞架,环湾通途。

6月30日,泉州湾跨海大桥主桥合龙,这标志着作为大桥最重要、最关键的主体结构已建成。按照施工进度,大桥主体工程预计年底前建成,明年上半年可通车。

关于这座长度全国第六、福建省第一的跨海大桥,人们想知道的太多,让我们一起来解码跨海大桥。

【特点】

万米桥梁 泉州门户 与海风潮震共舞

大桥项目设计代表程德林告诉记者,建桥前,各相关单位、专家都对项目选址位置的地震、台风、海水等进行专门的调研、考察,最终确定了大桥的建设位置及建设方案。

最后,大家对大桥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高风速带:建设条件较为复杂,大桥位于我国的沿海高风速带,热带气旋是影响大桥的主要灾害性天气,风速大、风况复杂;

最大潮差近6.92m;

地震基本烈度为VII度;

海洋强腐蚀:大桥处于海洋环境中,海洋大气及海水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万米桥梁:海上桥梁长度近10公里,对大桥的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泉州门户:横跨泉州湾的大桥是泉州市的门户,桥型方案应具有独特性、标志性和技术先进性。

【大桥名片】

泉州湾跨海大桥项目起于晋江南塘,与晋石高速相接,在石狮蚶江跨越泉州湾,经惠安秀涂、张坂,终于塔埔,与南惠高速相接。泉州湾跨海大桥与晋石高速和南惠支线、泉三高速共同组成泉州环城高速。

项目建设里程为26.7km,制约工程为项目主体——泉州湾跨海大桥,桥长约12.45km,分九个区段。共设四个互通,三处收费站。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解码】

●主桥造型

五大方案 三轮PK 为何是海上“新双塔”

据悉,最初桥型方案共有5个,分别是双塔斜拉桥(分幅,索塔三柱式门形塔或双H形塔)、双塔斜拉桥(整幅,凯旋门形)、独塔斜拉桥(整幅,灯笼形)、独塔斜拉桥(分幅,风帆形),下承式系杆拱桥(分幅),区别在于主桥桥型、跨径布置、索塔、主梁型式的不同。

方案的选择过程,是一轮轮精彩缜密的PK。

桥下船舶通航,要求主跨跨径达400米,综合比较发现,拱桥方案构件多,工序繁杂,现场作业时间长,施工风险大,该方案被淘汰出局;

接着,独塔整幅和分幅斜拉桥造价高,海上作业时间长,施工风险高,可比性较差,也紧接着出局;

最后比较两个双塔斜拉桥方案,虽然分幅叠合梁方案幅宽窄,制造、运输和安装方面较优,造价亦较低,尤其是桥面铺装与混凝土结构相同,避免了钢桥面铺装的问题,因而主桥推荐采用双塔分幅叠合梁斜拉桥方案。

最后的胜利者是分幅双塔斜拉桥方案。

第一高度 五大寓意 为何是“海纳百川”

泉州湾跨海大桥的主塔是三柱式门形塔,它是整个大桥建设的控制性工程,南北各一塔,塔高157.1米,为现今泉州第一高度。

双塔去年11月30日封顶,双塔总高度314米左右,相当于三座泉州著名的东西塔。

双塔共用了288根斜拉索,别小瞧这些斜拉索,它们的承重力相当惊人。大桥相关负责人说,全长800米的主梁重量,就主要依靠这些斜拉索撑起。

据悉,当年选主塔塔形时有5个方案即景观寓意为“凯旋”的凯旋塔、“胜海宏图”的H形塔、“海纳百川”的三柱式门形塔、“凌波仙子”的灯笼形塔、“银海扬帆”的风帆形塔。

最终选定的“三柱式门形塔”采用简洁大方的古典欧式门塔,线条分明,视觉冲击力强,外观风格迥异于传统古风,象征着泉州海纳百川、独树一帜的时代开拓精神。而且由于三柱式门形索塔设置了上横梁克服了三柱式索塔的受力不均的影响,塔柱竖直,施工简便。

●主梁结构

干拼组合 国内首创 提前1月合龙的奥秘

在主梁的结构上,大桥项目设计负责人宋晖说,为减少高空作业时间及危险,采用的是干拼组合梁,这是国内首创。

干拼组合梁是在工厂预制好后,运到施工现场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拼接,这样无需高空现浇,降低抗台风风险,而且和常规的现浇接缝相比,每个节段至少缩短3天。

166片梁干拼下来,让主桥提早了一个多月合龙。

●大桥“四防”

防震

双曲减隔 抗震八级

大桥支座有个“减震球”

每一座大型建筑的防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泉州湾跨海大桥的防震如何?程德林的回答是“大桥设计了个减震利器,让泉州跨海大桥结构抗震设防震级达到8级”。

有关部门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委托同济大学等单位专门进行地震抗震方面的研究。报告显示,大桥区域适宜建桥。

设计时,大桥引起部分桥墩和梁间的支座采用双曲面减隔震支座,这个面就像一个球面一样,若有地震会将梁抬高,将动能转为势能,达到减震效果。

防撞

400米主跨 万轮竞航

主墩海中藏防撞利器

程德林介绍,为满足1万吨级货船通航要求,大桥通航净高在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上应不小于44.6米。桥梁通航净宽按照5000吨级杂货船弹孔双向通航、1万吨级杂货船单向通航要求,并考虑夹角加宽值,主桥跨径设计为400米以满足通航净宽要求。

除了长主跨,大桥还暗藏防撞利器。它主是主塔的施工承台(约4.3个篮球场大小),它不仅是索塔的施工摇篮,还是大桥防撞钢套箱,预防往来船舶对主墩碰撞造成的损害。防撞钢套箱作为大桥主墩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主体结构沉放海中。

防腐

海工混凝土 不锈钢网片

大桥“软猬甲”7.5厘米厚

为了克服海洋环境的强腐蚀性,大桥使用了致密性好、耐久性好的海工混凝土,这在福建省内是首次大规模使用。

跨海部分的桥墩承台都加装了不锈钢网片的保护层(7.5厘米厚),有了它,大桥的桥墩就像穿了一件软猬甲;主桥承台底面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措施;浪溅区以下墩身表面、墩身及现浇箱梁施工缝两侧各30cm范围内、承台顶面采用有机硅烷涂装;大桥外露金属构件采用防腐涂装……

防风

风嘴风障 海上削风

可抗12至13级台风

大家都知道,泉州海边台风多,大桥在防风设计方面,祭出了什么利器?

程德林介绍,根据水文气象专题研究成果,确定大桥区域的基本风速为34m/s,大桥主梁两侧设置具有削风作用的风嘴,主桥与引桥一定范围设置风障、主桥斜拉索外置阻尼器。

据悉大桥设计风速为39.9m/s,这也意味着大桥能抵抗12-13级的台风。

【数字大桥】

●用钢量可建近两座鸟巢  泉州湾跨海大桥用钢量207149吨。北京“鸟巢”的总用钢量约11万吨,泉州湾跨海大桥所用的钢材可以造约1.88座的鸟巢。

●百年大桥  泉州湾跨海大桥的寿命和“鸟巢”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一样,均为100年。

●投资额等于2座鸟巢 鸟巢的总投资约35亿元人民币,泉州湾跨海大桥的总投资69.2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座鸟巢。

鏖战千日征服海湾

6月30日,建设者们庆祝大桥合龙。

7月4日、6日、8日,记者先后三次登上大桥主桥,并采访了大桥施工人员。建设高峰期,同时有700多人在现场施工,正是他们艰苦奋战1000多个日夜,一天接一天地辛勤付出,泉州湾跨海大桥,正逐渐显示出威武雄姿。

致敬,这群勇于奉献的大桥建设者。

高处不胜忙。

在23岁的姜顺顺眼中,身处200米高的塔吊,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忙碌,要么寂寞。上班12个小时,他都必须待在这个高度,即使是吃喝拉撒。大多时候,他处在忙忙碌碌中,甚至手脚酸软,偶尔,在忙碌退去无须再操作机器时,他会感到孤单寂寞。作为一名年轻的资深塔吊工,这样的生活,他已坚持了三年。

姜顺顺脚下150米处,即大桥桥面上,吊梁拼装工王小收、李小喜等人正挥汗如雨。清晨5点多,在太阳尚未冲破海平面,湾内城区尚在沉睡中时,这群来自河南的汉子就结伴爬上高高的桥头,吊装拼接,直到日头熟透从西边山头坠下,迎着暮色海风,他们可以喘上口气,返回大桥下的施工栈桥,即生活区。

生活区与大桥桥面垂直距离50米,距离塔吊顶端200米。一天24小时,姜顺顺、王小收、李小喜等人的工作、生活就在这三点一线间。而将这几个点串联起来的,则是几台升降机。负责运载工人往返其间的升降机管理员刘沛说,在海面上干这活,需要克服恐高症,他很不好意思地承认,让他上更高的吊塔,心里真有些许怕怕的。

这里,就是正在施工建设中的泉州湾跨海大桥。6月30日,大桥主桥合龙。

●塔吊工

坚守高空500昼夜

除了忙还是忙

下午6点,姜顺顺从高高的塔吊上下来,松了一口气。当天,他已在塔吊驾驶舱待了整整12个小时。

四座塔吊,如同冲天柱,耸立在泉州湾跨海大桥主桥段施工场地南北两侧,两座大两座小,大的塔吊高达200米,小的180米。

虽然才23岁,这位山东小伙子已有三年的操纵塔吊经历。他是去年年初进驻工地的,至今已在塔吊上待了至少500天。

忙,这是姜顺顺对塔吊工最大的感受。他们这个工种比较特殊,因为只有他们的工作完成了,后面的施工才能跟进。每天,他们都在赶时间,早上6点就得进入驾驶室,这一待就是12个小时,吃喝拉撒都在上面,午饭是送上去的,直到下午6点下班才能落地。然后,夜间由另一位塔吊工继续轮值12小时。最忙的莫过于主桥合龙前那一段时间,姜顺顺说,当时,他们几乎12个小时不间断地在操作机械,手臂都酸软无力。

偶尔,也有闲暇时刻。这时,姜顺顺才会感到孤单。“一个人待在这样的高度上,肯定会无聊的。”这时,他会掏出手机玩玩,比如给女朋友打打电话,不过,海上信号并不好,断断续续的。实在无聊时,就在驾驶舱里闭目养神。

如此高空作业,怕不怕?很多人都这样问过姜顺顺。“不怕,习惯了,没什么好担心的。”他憨笑着说,工作时间紧,根本容不得他有担惊受怕的心思。

●工程师

妻子怀胎已7月

脱不开身办证

早上5点半,郭智峰从睡梦中醒来,开始忙碌的一天。

31岁的郭智峰作为中交二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他每天都必须出现在大桥施工现场。

睡眠少,这是郭智峰对自己工作的最大体会,吊梁要赶在涨潮前,合梁、斜拉索张拉都得在夜间施工,他作为技术与生产方面协调人,必须在现场指挥。“印象最深的,是大桥合龙前的那半个月,一天最多睡4个小时,最少2个小时。”为了确保主桥能顺利合龙,郭智峰常常加班加点。当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宿舍躺下,他整个人立刻松弛下来。

郭智峰的宿舍在大桥下方的施工栈桥上。他说,参加工作8年来,他有5年生活在海面上。他的妻子刘丽娟则住在北岸的质监部门。这对夫妻分别在去年8月、10月来到跨海大桥工地,一个在现场施工,一个在项目部做事。今年1月,刘丽娟怀孕,催着丈夫去办生育服务证,郭智峰一直答应“马上马上”,但至今妻子怀孕已7月,他尚没有时间回户籍地居委会办手续。

“实在脱不开身。”郭智峰说,前段时间大桥合龙,现场工作更加忙碌,他根本无法离开工地。为此,他不得不给当地居委会反复解释,请求给予理解,待有时间就回去办理。

●吊梁拼装工

走南闯北

还是这座桥美

傍晚,西边的天空像着火了一般通红,从下方的施工栈桥看上去,泉州湾跨海大桥的身姿更显雄壮伟岸。

“这座大桥更漂亮。”王小收和工友李小喜说。他俩来自河南驻马店,均为安徽一家桥梁建筑公司的工人。作为吊梁拼装工,他们走南闯北,参与国内多座大桥的施工,包括南京长江四桥等。现在,他们正参与泉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看着大桥逐渐有了现在的雄壮气势。

“不过,在这里施工,风大,天气更炎热。”王小收说。

下班了。王小收和李小喜夹在一群光着上身、皮肤黝黑发亮的汉子中间,三三两两地从大桥上返回施工栈桥。

栈桥即是工人的生活区,工棚则由一个个集装箱改造而成,作为工人睡觉、做饭的地方。他们所在班组20多人的伙食由李小喜的姐姐负责,她也是生活区唯一的女性,当晚的面条里加入了鱼干——鱼是李小喜他们直接从海里捞起来的,“网撒下去,可以捞上来很多,来不及吃,就晒成鱼干。”

饭后,有工人拿着手机窃窃私语通话,还有两人坐在简易饭桌边把玩纸牌,更多的,三三两两在栈桥上迎着海风踱步聊天。

此时,夜色在海面流泻,湾内城区万家灯火,远处航标灯火闪烁。大桥上,其他班组的工人尚在干活,电焊仍哧哧作响,星星点点的光斑纷纷扬扬坠落海中……

中国跨海大桥

排行榜

1.港珠澳大桥

全长:49.968公里

2.青岛胶州湾大桥

全长:41.58公里

3.杭州湾跨海大桥

全长:36公里

4.东海大桥

全长:32.5公里

5.金塘大桥(舟山跨海大桥组成部分)

全长:26.54公里

跨海 环湾梦想花开

人们盼着大桥早日通车

环湾第一桥的建成通车,让泉州湾联“玦”成“环”,环湾成形,对南岸的石狮、北岸的台商投资区,乃至整个泉州湾的意义非凡,影响巨大。

在这个恢宏背景之下,我们把目光收近,关注位于大桥两端的村庄、企业以及隔海相望的夫妻。他们的命运和生活之变化、梦想之实现,正是大桥影响的微缩表现和真切表达。

【村庄】桥南 石狮市蚶江镇水头村

人物:村委会主任王明进

变身“石狮北大门” 实现梦想的契机来了

2008年,当建设跨海大桥仍只是个传说时,石狮蚶江镇水头村的老村长就在设想未来利用跨海大桥带来的便利,发展水产批发,搞乡村集体经济,不再向政府伸手。

老村长的设想,到了2011年就有了“一个实现梦想的契机”(现任村委会主任王明进语):这一年,跨海大桥的施工单位进驻水头村。

水头村面积约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00多人,还有约2万多的外来人口。村里除了大小200多家企业外,大部分村民靠滩涂养殖蛏、蛏苗、跳跳鱼等水产生活。年份差时,每年仅蛏苗也能产数千担(每担50公斤),大多销往外省,年产值少则千万元,多则五六千万元。

但厦门等地的批发商忽视了这里优良的蛏和蛏苗,直奔泉州市区去批发水产。这是村委会主任王明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最后的答案是:“是不是没有整体批发,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这里有好水产?”

“大桥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机会。”王明进说,大桥的南端坐落于水头,基础设施将逐渐完善,水产批发市场就能借势建起来。

王明进的信心是有道理的。水头村几乎被交通要道“包围”,北有跨海大桥、锦江外线,南有石狮大道,西有石狮大道水头连接线,东有环湾大道。“有了四通八达的交通,发展水产之外,还可以做石湖港的生意。”水头村离石湖港只有5分钟车程,离市区也就20多分钟,大桥建成后离台商投资区、惠安也是20多分钟的车程,这个村庄的未来站在黄金之上。

“石狮北大门”,这是王明进对水头村的定位。在他看来,跨海大桥通车后,这块贫瘠的土地将身价陡增。

【村庄】桥北 台商区东园镇秀涂村

人物:村支部书记庄智雄

还是靠海吃海 这回“吃法”不一样

谈起秀涂村的历史,头发花白的村支书庄智雄十分自豪,“我们村有着悠久的港口贸易基础,明年大桥通车,作为北岸的‘桥头堡’,前景一片大好”。

东园镇秀涂村,地处台商投资区南侧,秀涂面积不大,临海岸线近4公里,是一个靠海为生的典型小渔村,现有常住人口2700多人。

历史上,秀涂海上贸易十分繁盛。村里现存五处县级文物古迹,全部与航海有关。“有厦门海关秀涂分关报关行遗址,还有一条民国时代兴起的古街,从海边一直延续到村里,可见当年繁忙景象”,庄智雄如数家珍,“还有一座望远楼,高17.40米,用石板、水泥加钢筋,垒砌而成,始建于民国初年(1912年),是当时秀涂瞭望海上情况的第一高楼”。

从历史回到现今。庄智雄说,“村里除了滩涂养殖外,主要靠自造船只,出海捕鱼”。上世纪初从海上来的煤炭食盐、家电五金等货物,都从这里接驳,再通过陆运和江运,运进泉州城。但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上运输衰落,“村民为了生存,就自己造船出海”。

进入21世纪,随着沿海大通道的修建、后渚大桥的通车,以及台商投资区的发展,边远渔村变得炙手可热。“跨海大桥又从我们这里穿过。”庄智雄难掩兴奋地说,“交通往南直抵石狮,往北可上南惠高速,往东则是西沙湾和崇武,这必将吸引高端企业入驻。”

庄智雄透露,村两委初步设想抓住交通优势,挖掘现存的航海史迹,借力优越的海景资源,发展海上旅游,“天时地利人和,只要上面给政策,村里的第三产业前景一片光明”。

石狮蚶江水头村和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秀涂村位于泉州湾跨海大桥两端,大桥通车将给两村带来巨大变化

【企业】

桥北工业巨头 港口业务回家

石狮市石湖港经营公司的经理黄景生相信,跨海大桥通车后,港口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会大增。他最直接的算盘是,把江阴港在泉的生意争取过来。

他说,“所有的运输费用最终都会加到产品里。一件东西如果别人卖50元,我们的商家卖100元,那他一定不会找我们运货”。在进出口商品中,运输成本是商家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跨海大桥那一端,有联合石化、中石化和玖龙纸业,这些巨头的业务都在福州的江阴港。这是黄景生一直耿耿于怀的事情。

“跨海大桥一通车,路程缩短,运输成本下降,我们就能把他们吸引过来。”黄景生说,仅一个玖龙纸业一年至少能为港口增加2万个标箱。为此,港口今年刚动工建设了5号、6号两个10万吨级的泊位。

一天多拉一趟货 一趟省油30元

去年进出石湖港的集装箱约110万个标箱,由港口38家车队运往全市各地,其中20%往来于崇武、惠安及台商投资区。往来两地的这段路,对运输公司来说,路程、时间、油运成本都要盘算。

石湖港码头一家物流公司经理谢双枝说,没有后渚大桥时,司机们得早早出发,经石狮市区绕到晋江,再走泉州市区,然后才能到台商投资区,一个行程少说要2个小时。后渚大桥通车后,货车经晋江大桥,上后渚大桥,路程缩短了40多公里,时间减为一个小时,单趟油费省了近一半。

有了跨海大桥,他们相信行程还能再减半。“大约只有20公里,20分钟就能到,单趟油费就能省下30元。”谢双枝说,扣去装卸时间,一天还能多跑一趟。

【家庭】

周末可跨海回家 幼女不再“不识父”

张文波在石狮蚶江边防派出所工作,妻子和孩子都住崇武。他们都盼着桥早日通车,两人可以一周见一次。

2006年年初到蚶江时,他每次回家要从蚶江搭公交车到石狮市区,从石狮市区再搭班车到泉州市区,接着搭车到崇武。除去等车买票的时间外,一趟要近3小时。

2010年,女儿呱呱坠地,他再也无法“千里走一回”了。张文波买了一辆车,开车走晋江大桥、后渚大桥,“赚回了一个多小时陪女儿的时间”。

在边防所,每周可请一次过夜假,前提是路程不得超过1个小时。因为请不到过夜假,他只能利用周末假。

2011年,女儿刚满周岁时,他曾两个月没回家。一天上午,回家后他悄悄躺在女儿身边,结果女儿一见他便哇哇大哭,不让他抱。原来,两个月不见,女儿已不记得他了。

石狮上班 对岸住家

在石狮石湖港码头工作近10年的钟盛洋,也对大桥充满期待。他的新家,在海的对岸台商投资区,等大桥一通车,他就准备搬过去住。新家环境好,有山有湖。

十年来,钟盛洋带着老婆孩子,一直住在单位宿舍,那是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离港区步行只要2分钟。可那毕竟是宿舍,不算是家。生活区与工作区相隔太近,他总觉得好像自己24小时都在工作。

为此,他一直在物色房子。车程约30分钟的石狮市区,虽不远,但他觉得有点挤。2011年,他在对岸的台商投资区买下了一套房。早在2009年,他就听闻眼前这湾海水上将有长虹卧波。新家周边有山有湖,离港区也仅20分钟车程,这令他很满意,“以后下了班,开车20分钟就能跨海”。房子已经交付,一切就等桥通车了。

观史 沧桑 古今造桥变迁

旧金鸡桥也采用“睡木沉积”的筑基方法,图为围堰打桩。(资料图片)

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

从古至今,泉州造桥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一千多年的桥梁史创下了多项纪录。可以说,每一座桥的建设,都凝结着泉州人的发展情结。

值此泉州湾跨海大桥合龙之际,早报特别邀请原泉州市公路局副总工程师尤建才为我们简述泉州的造桥史。

古人造桥——

与潮汐争朝夕

肩挑手扛战天斗地

场景1:时光倒回千年。北宋皇礻右 五年,清晨。早早来到工地上的人群,蹲在四周,老人们抽着烟袋,青壮年坐在锄头扁担旁,近乎无奈地盯着江面——他们在等,等潮水退下,露出桥基。

“潮退了!”有人喊了一声。四面的工人蜂拥而上,冲进淤泥,数十把锄头在江面起起落落。他们先在桥基位置围出一个方形地,即围堰。围完后,工人们合力将水一点点舀出。之后,工人们再次拿起锄头开挖,挖到一定深度,另一拨工人,支起木桩,将桩打进泥地。所选木材为松木,泡在水里千年不坏。数排木桩打毕,人们又七手八脚地把各种木板横竖两向地铺在木桩上。

这,即是后来人们所称的“睡木沉积”。

“独步天下的洛阳桥和安平桥都是以这种方式修建”。泉州市公路局原副总工程师尤建才说,古人们以这样的方法,避免河流冲刷掏空桥墩以下河床,造成基础不稳。

桥梁的架设,在没有吊车的年代里是难以想象的,因为桥高,江面低。个子矮的如何能够得着高个子的头呢?洛阳桥的建设者们很聪明,他们自制出了“吊车”。

下午涨潮前,工人们拿来三根粗壮的木棍,绑住一头,立地搭成三角锥状,称为“扒杆”。再用铁链或粗麻绳将长约11米、宽厚近1米,重近30吨的石板条吊在扒杆上。

这一切都在船上完成。

涨潮时,开船起航。石板条要放在哪,船就停靠在哪,“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纤”说的就是这个过程。

石块拱桥——

“搭积木”借巧力 难跨江河留有缺憾

场景2:时间来到20世纪70年代,工人们不用下水,在水上把质量上乘的松木锯成方块,按桥的一比一大小,将方木拼成拱架。这时,另一拨工友,三三两两担着石块赶来。工人们拿起石块在拱架上试拼拱桥。由于只是试拼,不用沙浆黏合。拼完后,验收方验收认为这一“模型”达到设计要求了,工人们的试验就算成功了,可以实际开建。

在上世纪70年代,在泉州流行的石拱桥建造技术,说白了,跟现在孩子们玩的积木游戏差不多。

洛阳桥的造桥技术,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包括当时建起的旧金鸡桥,也采用同样的筑基方法。70年代,石拱桥兴起,永春、德化、南安等地都建有石拱桥。

那个年代里,钢筋水泥不足,建石拱桥不需要动用多少机械设备,被锯成方形的松木和许多小石块,就能“拼”起一座桥,过程类似于玩积木游戏。建设时在岸两头同时开工,用松木搭拱架。搭完后将石块一块块垒上去,待石头拱架合龙后,松木拱架即可拆除,但最大跨径不超过50米。

“拱线合龙后,桥体重力会传到拱轴线上,分散到桥两边。”尤建才说,这就是拱桥无需桥墩的原理。

跨海修桥——

海上神技 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场景3:两江交汇入海口,水深数十米,风大浪急,并非施工作业之良地,但凭借发达的技术,如今,顶着海风烈日,泉州人正在这里创造新的桥梁奇迹:一件件硕大无比的干拼组合梁、防撞钢套箱,均重达数百吨,它们在岸上被预造好,通过大型运输驳船,送到海中预定位置。这时,吊塔出手,一件件精准安装到位……

“在几十米深的海底筑基、建百米高的塔柱,这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但对于如今的造桥科技而言,只是‘小菜一碟’。”尤建才说,近年来,泉州的造桥技术运用飞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泉州共建成大中桥梁2500多座,其中,1949年至1979年建成631座,1979年至2008年建成1899座,几乎涵盖目前我国所有桥梁类型。

1980年开建的泉州大桥,为钢筋混凝土π型拱桥;1994年在安溪凤城开建的是铁索桥;1994年,由爱国华侨捐建的安溪铭选大桥,是福建省率先采用的中承式钢管拱桥;1996年12月建成的泉州刺桐大桥,开创了泉州预应力混凝土连续钢构桥梁的先河;1997年建成的永春县内格桥,为单跨120米箱型拱桥,桥梁修建于93米深的峡谷中,是目前泉州乃至福建省单跨最长、最高的拱桥;2005年开建的泉州晋江大桥,是泉州市第一座斜拉桥。

而如今,泉州湾跨海大桥又将翻开新的历史。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