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一座闽南古厝的传奇:历经70载风雨依旧美轮美奂

qz.fjsen.com 2014-07-30 08:28:55 梁白瑜 姚德纯 施由森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一座闽南古厝的传奇

闽南传统建筑技艺的代表——福兴堂

东南网7月30日讯(福建日报通讯员 梁白瑜 姚德纯 施由森 记者 何祖谋/文 吴新华/图)七月的永春县岵山镇,挂红的几万株荔枝树层层叠叠立在暖风中。在中国传统村落塘溪村的一座老房子里,人们正品着香甜的荔枝,欢快的笑声不时飘出精雕细琢的油漆大门,这就是被誉为“闽南传统建筑技艺的绝唱”福兴堂。

红砖灰瓦,中间凹陷两端微翘的燕尾脊,精美的雕刻,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一根根柱石,雕刻着名家题写的联句和家训;一扇扇窗户,嵌着栩栩如生的石浮雕人物。历经70载风风雨雨,福兴堂依旧美轮美奂、熠熠生辉。

李氏兄弟“视国犹家”

一入门,抬头可见对联:“人间千百年世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一个爱国爱家、德才兼备的传奇商人之家。

在李家兄弟中,武宗排行老二,武庸排老三。“曾祖早年就在外做些生意,祖父李世沂青少年时也是在永春县城及五里街一带做生意,常将永春土特产贩往泉州、福州销售,然后采购一些货物回家出售。”现住在福兴堂李武宗的侄儿、93岁高龄的李鸿良老人说,武宗、武庸兄弟和睦,一起出门经商,一起修建福兴堂。“因当时交通不便,二叔武宗一般很少回家,有时一年才回家一两次。修福兴堂时,兄弟分工合作,二叔在外经营公司,三叔武庸全盘负责基建。”

李武宗从挑货郎开始学习经商,事业做大后,不忘故土,1940年在家乡创办启新小学,免费接收穷人的孩子入学。抗日战争时期,李家兄弟出资从海外买了两轮船粮食,救济福州民众,国民政府还授予李氏兄弟“视国犹家”牌匾。

走南闯北的李家兄弟找来当时全国最顶尖的石雕师、木雕师、砖雕师、泥塑师及画师来修福兴堂。李鸿良当年负责帮忙督造,说起福兴堂的建筑情形,仍然记忆犹新:“当时,石雕、木雕、砖雕都是出自参与建造南京中山陵的师傅之手,总负责是一个叫‘土成’的师傅。师傅共有100多人,分为2大组。厝的左边右边各一组人雕刻。”李鸿良说,陈嘉庚先生作为李武宗的至交,曾3次来参观,对师傅们精湛的工艺赞不绝口,并邀请他们完工后,去建造集美学村。

1945年12月,福兴堂正如火如荼施工之时,李家兄弟创办的“宗中中学”开工奠基的当天,噩耗传来,李武宗从福州前往上海时在吴淞口遭遇日本水雷袭击沉船,不幸罹难。据说,为了抗日,李武宗经常暗中用货船帮国民党运送军火,结果被日本人发现,这才遭遇日寇袭击。

1947年,历时6年福兴堂终于修建完工。可惜,由于局势风雨飘摇,李家人没能搬进福兴堂,此时的他们分散到南洋及上海等地。

直到1986年,李鸿良一家才搬进40年来被当作区公所、粮站,也曾驻过军队、种过草菇的福兴堂。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