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献礼教师节 那些倾尽心血浇灌“花朵”的最美“园丁”

qz.fjsen.com 2014-09-10 09:00:24 黄晓燕 叶碧玉 庄奕烨 李晓蓉等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师者,不变的初心

东南网9月10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黄晓燕 叶碧玉 庄奕烨 李晓蓉 胡婧 谢明飞 戴江海 谢杨 海都见习记者 夏鹏程 实习生 蔡梅莹 宋斐尔 文/图)泉州市盲聋哑学校老师付心知说,当失聪的学生将拇指贴在胸口,用手势“呼唤”老师时,她的心瞬间被点着,热忱忱地,急切地,想要给予学生一切所能给予的。漳州山村教师黄金德将这个信念表达得更直接,就是不忍心看着孩子们沦陷在无知的世界中。

师者,其实在道德主体意识有更高的自觉性。他们不仅看见自己,更看见了别人。“只患不能感动诸生,不患诸生不能应。”只要诸生能感动,他们愿意付出真心,穷尽耐心。今天这四位老师,无不用自己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人生,践诺曾经的那份初心。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有一批优秀教师将受表彰。据悉,全国各地有719名教师获评“全国模范教师”,福建有20名教师获得该荣誉,其中泉州有3名。1798名“全国优秀教师”,福建有50名教师获此殊荣,其中泉州有6名。其中,曾璇萍和林丰开获评“全国优秀教师”,漳州黄金德获评“全国模范教师”,付心知是泉州第二届最美教师。

聋哑学生用手语呼唤“老师”,是把拇指贴放在自己胸口上的动作。在聋生的手语里,更能展现“老师”两字的分量。那一瞬间,从事特殊教育的热情,转化成了一生的事业追求和沉甸甸的使命感。

付心知老师用手语授课

无声世界的无声付出

40岁的付心知是泉州市盲聋哑学校的老师,被评选为泉州市第二届“最美教师”。她的美,来自一个无声的世界。她的学生,包括自己,都没办法听见人间最美妙的声音,但她相信,凭着内心那颗至善的心,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愿将心血化时雨,笑看残木也成材”是她对这份职业的毕生追求。

无声世界中 学会更坚强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很美的诗,戴望舒的《雨巷》。”

三尺讲台上,付心知一边打着手语,一边用普通话复述。话音刚落,学生们也用手比划着“抢答”。一节课下来,少了声音的起伏变化,付心知要靠幅度较大的肢体语言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每次当她背过身去写板书时,都要迅速地回过头,随时用眼睛看学生“对话”。

班上有9个学生,都有听力缺陷。好像儿时的自己,付心知更知道那个无声的世界需要什么,又该怎么给予。“聋孩子的学习比正常人要艰难得多,一二十个字母差不多要学一个学期,而每一个字母的‘读’与写往往一练就是成百上千遍。”

耐心和毅力,是这类孩子必须具备的品质。付心知4岁因为一场疾病失去听力,但还是和正常孩子一块上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别人抄一遍,她会抄上三五遍。课堂上落下的功课,就拼命利用周末、寒暑假补上。靠着自学毅力,1994年高考,她考进了本科院校,1998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

2004年,付心知刚到泉州市盲聋哑学校任教一年。学校新来一个高一生小潘,他因为一场意外,丧失了听力。小潘刚到学校,谁都没办法让他开口。付心知自告奋勇,整整一年时间,一直围着小潘转,刚开始都是自说自话,用自己的求学案例鼓励他。“一年后的某一天,小潘笑了。你不知道我当时开心得上蹿下跳的。这小子也很争气,2005年参加高考,还考进了天津理工大学的计算机专业,让我很是长脸。”

难忘的一幕 萌生教师梦

“她是孩子们的‘知心姐姐’,很多孩子都愿意跟她敞开心扉说心里话,因为她都是用自身的例子去鼓励孩子,给孩子们树立信心。”校长蔡景灿这样评价付心知。

“校长,迎迎的事情,你可能还要再交代下她的班主任。”在和记者聊天时,付心知突然转身对蔡校长“念叨”。迎迎原是付心知的一名学生,今年升入该校职专部就读。迎迎智障聋哑,家庭贫困,母亲离世,父亲常年出海工作,好几个月才能来学校看她一次。

付心知了解情况后,特别关注这个女孩。学校周一到周五的学生餐免费,周末需要交伙食费,因此,每到周五,付心知便把迎迎叫到办公室,将饭票提前给她;还定期带她剪头发、置办生活用品。就这样默默做了三年,直到今年暑假前,学校收到迎迎父亲寄来的一封感谢信,同事们才知道这件事。

其实,付心知自己的家庭也过得紧巴巴的,有个小孩在读书,老公有先天性小儿麻痹,是医院的常客。但付心知觉得,这就是一个老师的使命。“一个好的老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我就是实实在在的印证。”她永远不会忘记小时候被一个语文老师特别照顾的那份感动。

“一年级时学拼音,我虽然坐在第一排,但是什么都听不清。我的语文老师特意走到我跟前,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重复,教我学会发音。”付心知一直记着这一幕,也由心萌发了当一名教师的梦想。

付心知说,如果没有语文老师当年的耐心,就不会造就今天的她。她这辈子就想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用发自内心的微笑感染学生,教会他们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和磨难。

曾老师与学生互动

带着人工股骨 坚守讲台18年

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

曾璇萍是泉州台商区东园中心小学的语文老师,她的微笑永远多于苛责。一个学生在作文《您的微笑很美》中有过深情描述。一名毕业生在《给曾老师的一封信》中,表达了对她的如花笑靥的留恋。今年毕业典礼上,班级学生含泪告别的情景,更让在场所有人感动不已。

曾璇萍24岁时曾摔伤,动过4次手术,大腿不得不植入人工股骨。接下来的18年,她重新回到讲台,兢兢业业。在她的课上,欢笑永远最多,作业却较少,但班里的成绩总在学区名列前茅。

“就算在乡镇小学,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从1993年毕业分配到东园中心小学,乡村小学语文课堂的三尺讲台,成为曾璇萍梦想的舞台。

大腿植入人工股骨,有时候走多了路,会带来剧烈的疼痛。尽管如此,她从不以身体为由推脱工作,更没有特殊照顾。她相信,“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既然生活中有着太多没法改变的现状,那么就请在安静接受的过程中奋发向上吧”。

2012年春天的一个晚上,班里有名学生因为与家长赌气,离家出走。曾璇萍焦急不安,和家长从下午6时一直寻找到晚上10时许。那一夜,她打了上百通电话,走遍东园镇的大街小巷,奔波于大大小小各个网吧,甚至和同事赶到惠安县城,一直走到双腿疼痛难忍。

最后终于找到了孩子,但事后曾璇萍也有点后怕。医生曾叮嘱说,要少走路,才能减少人工股骨头的磨损,增加使用寿命。

东园中心小学校长汪清阳说,曾璇萍的语文课,常常被她“创造性”地融入数学、音乐等其他科目的知识,生动有趣,能让孩子们学到很多知识。

“我刚带过一届孩子,跟他们相处了六年,感情很深,他们就是我的孩子。”曾璇萍说,“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曾璇萍说,看着孩子一天天成长,是老师们最快乐的事。“我用一双眼睛和两只耳朵,用来观察聆听并纠正课堂上学生读书的口形和声音。”曾璇萍狠抓学生的汉字发音,加上超乎常人的耐心,多年来她所带的班级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普通话准确,朗读能力强。

曾璇萍班级的学生作文能力也很强,小学就能写出1000多字的长散文。曾璇萍很欣慰,“总感觉这些学生中会出一两个作家”。

林丰开老师

山村里的高三 八成考上本一

我只希望农村孩子接受公平和良好的教育。

“没有一颗耐得住寂寞、愿意奉献的心,是无法做到的。”这是永春县美岭中学校长对教师林丰开的评价。十年前,林丰开拖家带口从龙岩永定到泉州唯一的村办中学永春美岭中学任教,接手该校第一届高三毕业生。

当初和林丰开同批来的老师大多已先后离开,他却像个快乐的小顽童,安静地看着一批又一批学生离开山村。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有届学生一班52人,竟有41人上本一线,最差的也上了本二线。

十年来,林丰开有一件事一直没有变过,就是每天花2个小时备课。分析教材、钻研教参、写教案,时常写了不满意就撕,重写又不满意又撕了。同事有时会和他开玩笑:“都是老教师了,还用得着备课吗?”林老师却认为,每一届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需要有针对性的方法,认真地备课可以保证授课质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

从2005年带的第一届高三学生开始,林丰开已经连续9年奋斗在毕业班的教学一线,还多年担任班主任。在管理学生上,他也没少花心思。林丰开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思维也放得比较开。

接手2010届的学生时,他发现这个班级的学生整体学习热情不高,上课睡觉、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的现象都有发生。传统的班会课动员教育和课后的个别谈话,效果都不甚理想,班上最初的几次月考成绩也不理想。

在查找了大量的班级管理案例和不断地探索后,林老师终于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让班上的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几个小组,每组8个人左右。自己选组长,自己取组名。“核潜艇”、“会飞的石头”都是当时学生们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名字。

这几个小组采取竞赛的方式,对每次考试各组的进步情况进行评比,谁进步的名次多,谁就赢了。日常的出勤、课堂纪律也被纳入评比的范畴。

学生们一听完这种竞赛方式,都觉得非常新鲜,跃跃欲试。同组的同学凝成一股绳,互相帮助,而不同组的则你追我赶,斗志昂扬。最终,这一届学生的52人中有41人上本一线,最差的也上了本二线。1位同学录取到上海交大,8位同学录取到福州大学。

我想让我们山里的孩子也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孩子不读书,走不出这座大山,只能一辈子穷下去。

黄金德给孩子们上课

扎根山村35年

前不久,漳州华安下路小学教师黄金德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的称号,还要到北京“开大会”,他质朴的脸上写满紧张:“从没到过那么大的场合,很紧张!”对这一荣誉,他十分淡然:“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17岁回家乡 执教三十年

下路小学在山上,离新圩镇20公里,一幢两层的教学楼,一块不大的水泥空地,学校现在只有三个年级,五、六年级已经迁到中心校了。1979年,黄金德高中毕业,才17岁不到的他就回家乡小学教书,这个小村庄只有500多人。1982年,黄金德到龙溪师范进修,毕业后主动要求回到下路小学。

“回我自己的家乡,我想让我们山里的孩子也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黄金德说,以前山里面很落后,女孩子都没办法上学,到现在时钟、电视都不会用。“孩子不读书,走不出这座大山,只能一辈子穷下去。”

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校舍不过是泥巴、竹子搭起来的土房子。黄金德住在学校旁边的房子里,没有电灯,他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改作业、备课。上世纪90年代末是鼎盛时期,学校学生人数最多,有100多个,老师也有六七个人。但是后来学生数大幅减少,老师也都调走了,只剩下黄金德和邹景春。

学校不能停 学费帮忙交

黄金德当年有机会留在漳州的小学,但他始终牵挂着村里的这群孩子。现在下路小学里有3名老师,除了黄金德和邹景春外,还有一个年轻的代课老师,而年过六旬的邹景春也到退休的年纪了。山里交通不便,年轻老师来了都呆不住,大多数来一两学期就走了。

“我们这不像城里,孩子上学都是自己走路的。如果村里没有老师了,这些孩子就只能走路去镇上上学。”黄金德说,隔壁村的小学因为没有老师,已经停办了,他不忍心让那些六七岁的孩子到20公里外的中心校读书。

山里的孩子交不起学费是常有的事。黄金德常常先帮他们垫付,等他们家里有收成了再还。“再穷也不能让孩子辍学,我要替他们交齐了学费,用的都是自己的工资。”他还记得,之前有一个学生,很小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一个人拉扯3个孩子,很不容易,孩子自己都不忍心读书了。但他自己到县里奔走,努力帮学生拉到了补助,还交齐了课本费,才让这个孩子能继续上学。“后来他也考上了华安一中。”黄金德的笑容饱含骄傲,像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

一天不得闲 什么都要教

这30年来,不少朋友劝他们夫妻俩离开这个小村,但夫妻俩执意不走。30多年来,他培养了无数学子,其中70多个学生考上大中专院校,还出了不少研究生。

但任务是艰辛的。3个班,3个老师,白天孩子们在学校,老师们根本不能休息,要轮着上课,语文、数学、其他一些技能课,黄金德都上过。由于离家较远,中午孩子们也留在学校里,黄金德和邹景春还要轮流值班照顾他们,改作业、备课的时间只好挪到下班后,除了主科外,技能课也要备课。

“人家把孩子交给我们,就要给人家教育好。”黄金德说。老师们教得认真,孩子肯努力,让下路小学的教学质量一直都有保障。以前统考的时候,每一届十几个学生里都有3个以上能考上华安一中,一般都能占新圩镇的三分之一。这次三年级班上又有一个学生的英语得了全镇第一名。

现在,他的学生们很多都走出了大山,过年过节的时候,都会回学校来看看,到他家来坐坐。一位已经毕业、在厦门上班的邹同学说:“每年一放假回家,就会去看黄老师,他当时帮我交学费,还鼓励我要继续读书,出人头地,对我人生的影响很大。”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