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盎然的大坪山
东南网12月30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徐锡思 谢向明 吕波 文/图)生态泉州,再次拔得全省头筹!昨日上午,来自国家环保部的专家组宣布:泉州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5个基本条件和18项建设指标达到要求,同意通过技术评估。
在高度肯定泉州市的创建工作后,环保部生态司副司长侯代军希望在整改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缺什么补什么,争取早日接受考核验收。
去年9月30日,泉州市第一个通过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如今又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这是福建省生态战略的重大突破,泉州市为全省生态文明创建做出的重大贡献。”省环保厅副厅长陈宁要求,泉州务必再接再厉,早日通过考核验收、获得命名。
自2003年2月提出“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以来,前后4任市委书记、5任市长都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励精图治,一任接着一任干。”市长郑新聪明确表态,泉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次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迎来了新的重要节点,将尽快制订整改方案,确保达到和早日完成考核目标要求,树立生态要素观念,并形成长效机制。
守护
【评估进展】
各项考核达标通过技术评估
2013年拿下省级生态市,2014年冲击国家生态市。这个目标,随着技术评估的通过,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技术评估组通过3天的工作,认为泉州各项考核指标已经达到要求。”专家组成员浦庆伟通报,泉州市在领导、产业、整治、宣教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海都记者了解到,泉州市的不少创新引起了专家组的注意,例如跨境流域治理、小流域赛水质、下游补偿上游、区域间环保设施共享、污染集中控制模式、错时执法形成全时空监管、污染型企业登报承诺、最严格水资源控制系统等。
【司长寄语】
强调六个到位规划必须落地
“通过了技术评估,就是一个新起点,开始一次新征程。”环保部生态司副司长侯代军希望,泉州市务必要抓住这次绝好契机,针对评估中发现的不足之处,制订整改方案并扎实推进,争取早日接受考核验收。
对于接下来的工作,侯代军强调了“六个到位”,包括领导、意识、规划、考核、资金、宣教等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政府不能一家唱独角戏,党委、人大、政协也要参与,形成集智与合力。”侯代军认为,只有全面动员、全面参与,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并保卫创建成果。此外,要尊重大自然,河道变渠道、林地变草皮等人工改造尽量不要出现,要利用好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划定生态红线,这不难,难的是严守。”侯代军提出,在实地走访过程中,也发现了部分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真正得到重视和解决;规划有了,必须要落地,而且接下来的环保要求只会越来越严格,“创不易,守更难”。
白鹭跟在蟳埔阿姨身后觅食
【市长表态】
全力抓好整改早日通过验收
“不足的地方,全力转好整改;好的地方,要继续拓展形成特色。”出席会议的泉州市市长郑新聪表态,市政府抓住这次环保部对泉州市进行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的良好契机,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步向前。
对于整改方案,郑新聪市长明确了三点要求。一是认真总结,列出问题清单,确保各项考核指标达到要求,并早日完成;二是继续努力,好的地方要做得更好,形成特色和创新;三是举一反三,用好考核组的技术评估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再掀新高潮。
海都记者了解到,接下来市政府将制订整改方案,并细化分解,进一步明确整改时限、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好整改提升,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整改,并申报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
【评估幕后】
考核组分5组足迹遍布全市
这次,环保部考核组用两天的时间,把全市走了个遍,受限于人手,还分成了5组。纵观整个行程,时间紧、任务重,考核组也是拼了。
海都记者了解到,12月26日专家组搭乘动车抵达泉州,已经是晚上7点多;第二天早上8点,就分成5组出发了,3组现场检查,1组资料审查,1组到工业企业检查(包括满意率调查),晚上6点多再回到驻地。
检查组都去哪了?近的在市区,例如清源山、西湖公园、泉州湾河口湿地等生态功能区;远的,例如石狮市鸿山热电厂、晋江深沪海底森林、德化山区等;既有野外作业,又要进入企业车间,例如污水处理厂、皮革厂、垃圾焚烧处理厂等。
这些分布到全市各个角落的建设示范点走完后,吃过晚饭稍做休息,马上就要加班:碰头讨论检查情况,准备技术评估意见。
针对专家组提出的意见,泉州市环保局一名工作人员认为“非常专业”,尤其是对各县(市、区)的情况,有的专家以前来过,做技术评估、考核验收,“有些地方整改了没有、效果如何、下一步怎么继续改,给出的意见和建议都很让人叹服”。
相关报道>>>
泉州率先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
拆墙透绿的刺桐公园,让城市和公园景观互相融合,形成一幅更加美丽的绿意画卷。(王柏峰/摄)
□早报记者 柯丽娟
昨天上午,泉州市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汇报与反馈会召开,环保部技术评估组宣布,泉州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5个基本条件和18个建设指标基本达到要求,创建工作卓有成效,同意通过技术评估。
根据考核组的意见和建议,接下来,市政府将尽快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迎接最后的验收,争取早日获得命名。
自2003年2月提出了“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以来,泉州历届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把加强生态建设、创建生态市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每年都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
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市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考核要求,生态创建持续走在福建省前列,是全省首个通过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并获命名的设区市。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2013年度减排考核全省第一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两手抓、两促进。各个年度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节能减排考核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列,其中2013年度减排考核全省第一。
水、气、声等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并持续改善。2013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8.9%、近岸海域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84.6%(全省最高),1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获得全省“三连冠”。
全市10个县(市、区)通过环保部考核(2个已获命名、3个通过验收、5个通过技术评估,占全市11个涉农县的90.9%);建成110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659个市级以上生态村(均达80%以上)。
生态资源保护利用
541公里海岸线
绿色屏障基本形成
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有效提升。541公里海岸线绿色屏障基本形成,惠安赤湖林场建有世界最大的木麻黄国际种质资源库;12.43万公顷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永春县荣获首届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称号;全面实施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治理“青山挂白”207处、面积271.8万平方米,封闭治理废弃矿井、采坑621处;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4.59万亩,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由1985年559万亩减少至258.22万亩,水土流失率由34.3%下降至15.46%。
泉州湾海岸带资源环境与滨海湿地整治修复有序推进,种植修复红树林7500多亩,完成青山湾、西沙湾海滩修复工程,晋江市入选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深沪湾保护区获得“全国自然保护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绿色人居环境建设
实现农村垃圾治理全覆盖
绿色人居环境建设有序推进。全面完成“家园清洁”行动,全市133个乡镇和2060个村庄垃圾治理工作均通过省级验收,实现农村垃圾治理全覆盖。
全市建成5座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2座垃圾填埋场和245座垃圾转运站,全市所有乡镇均实现至少有1座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的基本目标,全市现有37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112.5万吨/日,累计建设生活污水管道2576公里,不仅在全省率先实现所辖县(市、区)建成污水处理厂,而且负荷率也保持较高水平,多座污水处理厂实现满负荷运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7.2%。2011-2013年度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均位列全省第二名。
生态文明意识
绿色交通逐步形成
中心市区与周边县(市)实现污水、垃圾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联盟处理、处置;户用沼气、太阳能路灯、热水器、喷灌滴灌等节能节水环保材料在社区、农村得到推广使用;全市共有公交车2025辆,营运线路204条,绿色交通逐步形成。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14年里投入
水污染整治资金208.77亿元
形成“以江促海、以海带江,江海联动”的水污染防治格局。全面实行“河长制”,山美水库生态保护国家试点项目全面启动,跨境流域整治继续拓展。2001年至2014年我市已投入水污染整治资金208.77亿元,完成了1863个整治项目。
创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已建成洛江马甲、泉港菱溪、南安梅溪等16条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创新环境执法方式
“快取证、快转移、快审理、快判决”
加强对环境污染违法犯罪案件的查处,建立“快取证、快转移、快审理、快判决”的工作机制,已有66起案件移送司法部门立案追究刑事责任(全省九个设区市最多)。
加速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2011年以来,淘汰水泥269万吨、炼铁40万吨、制革12.7万标张、造纸35.35万吨、火电12.4万千瓦、化纤0.73万吨、印染38750万米和铅蓄电池350万千伏安时等落后产能。
注重生态元素打造
山更绿水更蓝空气更清新
努力让“山更绿”。以清源山、紫帽山、大坪山、桃花山为重点,以实施“四绿”工程等为抓手,每年平均造林19.27万亩,建成5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38个森林公园,208个保护小区,生态公益林面积达406.03万亩。
努力让“水更蓝”。从2010年起,水环境整治还进一步深化,先后实施两个批次共34条小流域整治,2013年又启动21条小流域“赛水质”活动和5条跨境流域整治。
努力让“空气更清新”。有序推进PM2.5污染防控、监测和数据发布。加快淘汰“黄标车”,建立城市公交体系,推行绿色出行。全市使用CNG、LNG等清洁能源公交车265辆、出租车1200辆、客运班车404辆、货车179部。更新“黄标”客运车辆308部。
生态文化宣传教育
创建全国首个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2007年,泉州市成为文化部公布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现在,泉州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南音、木结构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作技艺、木偶传承计划。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思想,从而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意识和素养,形成泉州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
来源:东南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