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泉港区菜堂村调解员庄顺富,十年义务帮村里做调解工作;为了方便乡亲们,他不住自家三层楼房,搬到村道入口旁的小木屋里 村民遇上纠纷就到“顺富路口” 东南网1月7日讯(福建日报通讯员 庄国辉) 小木屋,铁架床,简易灶。 近日,笔者来到泉州泉港区山腰街道菜堂村的“顺富路口”,调解员庄顺富的家就安在路旁,窗外是潺潺而过的小溪。 说是“家”,其实是一间自己搭盖的木屋,简陋而低矮。“我住在这里挺好,主要是乡亲们找我比较方便。”庄顺富说。 庄顺富今年61岁,身体硬朗,是村民眼中的“公亲”。2004年,庄顺富从海南打拼回来,在老家盖起三层楼房。可以安逸生活的他却闲不住,总想着为乡亲们出点力,还义务为村里维护自来水管。一年后,办事公道、为人热心的他又受村干部之邀,义务帮忙从事调解工作。 菜堂村村道入口,是附近两三个村庄的交界之处,当时属于“三不管”地带,周边都是农田,没有住户,治安不太好。庄顺富听说后,心里有了想法:刚好村道口有块自家的杂地,干脆动手盖一间木屋,搬到这里来,路人看到这里有光亮,自然心里就踏实了。而且,把这里作为调解点,也能更好地服务乡亲们。 从此,庄顺富就很少回过自家楼房,就连年夜饭,一家10多口人也都是挤在这里吃。这一住,就是十年。“很多亲戚朋友都嘲笑我爸,说好好的三层楼房不住,跑到这里受罪。但看到我爸这样执着,我们都很支持他。”女儿庄凤凤说。 上月初的一天早晨,刚下完地,村民郑宝珠就赶了过来。“他们用条石把路堵住了,这让我怎么耕作? 老庄,这次你要替我做主。”郑宝珠的言语间带着哭腔。 放下手中的碗筷,庄顺富立即赶到现场查看。原来,郑宝珠去自家的一块地瓜田,途经邻居家的一条小田埂,由于两家不睦,邻居不让过。这一琐碎的纠纷,已经僵持一周多,事情虽小,但两边都不让步,争得面红耳赤,矛盾也逐渐升级。 “想过日子,就不要闹,世代邻居莫要为小事伤和气。”庄顺富一家一家地谈心,找出事件背后的心结,终于化解了双方怨气。堵路石搬开了,两家握手言和。 这已经不是郑宝珠第一次找庄顺富帮忙了。顺富人很好,处理事情很公道,大家有事都爱找他。自从庄顺富搬到村道口住后,这里的治安好转了,村民有事也都习惯往这里跑。渐渐地,这个原本不知名的村道口有了一个好记又温馨的名字——顺富路口。 “顺富都是24小时待命,只要村民有事,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菜堂村村支书庄凤文说,这几年村里都是区里的综治先进村,这和庄顺富的付出分不开。 十年来,经庄顺富调解的纠纷有500多起,成功率达99%。为提高调解水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自费买来法律书籍,每天还定时收看、收听电视、广播里的法制栏目。 在多年的调解实践中,庄顺富摸索出一套“七步工作法”,先要安抚当事人的情绪,接着耐心倾听其诉求,再向另一方了解情况,进而找出矛盾的焦点,自己到实地查看,作出客观的判断,最后有的放矢地进行调解。“往往一个流程下来,我两三天都得忙个不停,既费脚力也费脑力,是个苦力活。”庄顺富说,自己上门调解总会带些钱,遇到需要用钱的地方,都是先垫出去,保证矛盾尽快化解。 去年底,山腰街道综治办把庄顺富聘为菜堂村的专职调解员,每月有几百元的补贴。“钱不多,村里需要我一天,我就坚持一天。”庄顺富说,“人要懂得感恩。我要尽己所能来回报社会,为乡亲们出一分力,做一点事。” |
- 2014-12-29电话调解 泉州中院调解法官解开七旬台商心结
- 2014-12-19泉港村民义务守护路口治安10年 调解村民纠纷
- 2014-12-17鲤中街道设立调解组织体系 有纠纷家门口就可调解
- 2014-12-11南安推出司警联合调解机制 调解告别“和稀泥”
- 2014-12-01南安成立“三中心” 整合资源协调指挥矫正工作
- 2014-11-20惠安配备乡镇专职调解员 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范畴
- 2014-11-03石狮民警帮解百万货款纠纷 美国客商送锦旗感谢
- 2014-10-29丈夫执意离婚妻子欲跳楼 民警调解两人重归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