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挑担走江湖
张志勤的小儿媳杨艳珍带着晚辈做妆糕人
今年52岁的张流通,计划着重操旧业,传承父亲张志勤的妆糕人制作技艺。作为首批省级非遗传承人,大师张志勤堪称妆糕人制作技艺最为精湛的人物。2011年6月28日,张志勤的辞世,也意味着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就只剩下4位市级非遗传承人了。
“一定要把妆糕人这门手艺传下去。”张流通说,对于代代相传的古老行当,继续传承下去,是父亲张志勤生前最大的心愿。
张志勤12岁时在父亲的逼迫下,开始学习制作妆糕人。在张流通的印象里,父亲只上过半年学,就开始跟着爷爷学手艺。“学这个辛苦啊,白天捏,晚上也捏,需要耐心,他躲起来不学,还要挨打。”
16岁时因父母病重去世,作为老大的张志勤,便过早地承担起了抚养3个弟弟妹妹的重担。由于家庭实在贫穷,迫于无奈,只好将其中一个弟弟送人抚养。
“在旧社会,除了种田,没有其他出路,好在父亲还有一门手艺。”张流通说,为了挣钱养家,父亲拼命学手艺,勤学苦练,在从爷爷那里习得妆糕人的基础上,加以研究,出担也出得勤快,“每天挑着担子,走路到双阳、惠安、晋江、南安等各个地方,走街串巷去卖。”
“哪里人多热闹,哪里就有妆糕人的身影。”张流通回忆,每个地方的佛生日等大小节日,张志勤都熟稔于心,当天一大早,他便会挑着担子,摇着拨浪鼓,准时出现在周围的大街小巷,给沉浸在节日氛围中的孩童们,带去更多的欢乐。
“虽然这门手艺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但也都只是教会基本功而已,剩下的都得靠自己摸索。”张流通说,原本在爷爷辈还留有一本祖传的妆糕人图谱,但后来就不见踪影了,“有图谱的话,做起来会比较容易”。
而张志勤却靠着对故事、舞台人物的独特理解,结合传统妆糕人脸谱和戏剧人物脸谱,创造出了500多种不同性格丰富多彩的形象。“很多人物都是从大戏上了解的,他看过后就能记下,然后慢慢捏出来。”张流通对于父亲创作的形象如数家珍:八仙过海、九槌(岳飞、岳云、陆文龙等九位拿大槌的大将)……
“他不仅花样百出,做工还十分精致,别人几分钟就成型的糕人,他要花上十几二十分钟。”张流通回忆,在跟父亲学艺时,有时为了赶量,会在一些细节上偷懒,往往会被父亲训诫,“手艺人比拼的就是手艺好坏,马虎不得,做工粗糙,以后没人买的”。
也正因为此,找张志勤定做妆糕人的客户越来越多,泉州、晋江等地的不少糕米粿店和祭祀用品店都是他的大客户。“每次都是成百上千地定,”张志勤的小儿媳杨艳珍说,忙不过来的时候,她会帮衬着,慢慢地也学会了一些造型相对简单的妆糕人。
所谓“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起初,张志勤计划着将这门祖传的谋生技艺传给四个儿子。然而,由于制作妆糕人耗时长收入低,儿子们大都不愿接手,只有三儿子张流通,10多岁时便跟着父亲走江湖,学得不少独门制作技艺,但是没做多久,也迫于生计改行了。
后来,张志勤才将手艺传给对妆糕人兴趣颇浓的小儿媳杨艳珍。“只教会我做简单的个头小的妆糕人,复杂的不教,我偷偷学的。”今年52岁的杨艳珍,学艺已有25个年头了,一直跟在公公身边帮忙,在她眼里,张志勤是个忠厚善良、勤劳肯干的手艺人。
“经常凌晨3点就起床,开始蒸糯米、捏面、配色,常常中午饭到下午才吃,忙时一天只吃两顿,忙到夜里12点才去休息。”杨艳珍看着心疼,但六七十年的妆糕人岁月,老人已习惯如此,“这么辛苦,让他涨点价,他不肯,好多年才涨一分两分。”杨艳珍说,老人家实在,总说妆糕人也是在给人打小工,赚点小工钱,就足够了。
“直到84岁,在家人的极力劝阻下,才没出去继续挑担走江湖。”张流通说,老人一辈子以妆糕人为业,也热爱了一辈子。他清楚地记得,有一回,已经87岁的父亲摔断了腿,卧病在床好一阵子,“这种时候他还要坐在床上,一边养病,一边做妆糕人”。
直到父亲离世前两年,基本做不动了,每天只是静静地坐在一旁,看着杨艳珍做妆糕人,嘴里会时常念叨着,“一定要好好传承下去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