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县市新闻 > 正文

安溪人的幸福密码:压缩“三公”经费 增加民生支出

2015-06-26 08:15:05 刘益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财政加减法,安溪人的幸福密码

采茶路上

东南网6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吴清远 文/图)

阅读提示>>>

过去几年,是安溪县开创现代山水茶乡建设新局面的几年,更是民生改善力度最大的时期。

数据显示,该县公共财政收入从2010年的16.57亿元增至去年的35.5亿元。在持续做大“蛋糕”的同时,安溪县通过加减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让百姓享受到更多实惠。以去年为例,安溪“三公”经费压缩47.31%,而民生支出27.87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81%。

这是一组普通的数字,但彰显了安溪这一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县的为民理念。

三管齐下,出行就学就医不再难

行路难,读书难,看病难,这是安溪百姓过去最头痛的“三大难”,但这正逐步成为历史。

“现在村里都修了水泥路,下雨再也不用穿胶靴出门,货也可送到家门口!”6月初,记者在祥华乡白坂村采访时,村民詹长福一边在自家杂货店门口卸货,一边对记者说。

詹长福在村里开店30多年,以前进货是他最头疼的事,因为嫌村里的路太颠簸,送货的车不愿来。

“现在好了,货送到店门口,生意比以前好多了。”詹长福说。

如今,路网四通八达,“行路难”一去不返,安溪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龙头,以国、省道为骨架,以通乡镇县道为支线,以通建制村公路为辅助,以通自然村公路为延伸的“安溪大交通”公路网络,全县公路总里程数达到4807公里,乡村道路硬化率达100%。境内四条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148.5公里。2012年以来,投入7.5亿元,完成公路“白改黑”近70公里。

学校的变化,群众都看在眼里。“村里的小学建得跟花园似的,娃在里面上学很舒坦,家长也放心!”说起教育惠民,家住西坪镇西原村的林庆东赞不绝口。为了破解“上学难”,该县自2010年以来,县级以上资金投入9.36亿元,新建校舍61万平方米,新扩建中、小学17所;投入资金2.04亿元,用于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内部设施配套。205个校安工程项目全面完成,全县普通高中100%实现达标。

近年,安溪县大把大把往民生项目上花钱,群众出行、就学条件明显改善,乡村医疗设施也逐步缩小与县城的差距。

走进官桥镇草坂村卫生所,干净敞亮的诊疗室、药房、观察室、治疗室等一应俱全,常见疾病预防知识、药品价格表等全部上墙,新农合有关信息在公示栏里一目了然。

“县里下拨村级卫生所专项创建经费,大大改善了卫生所条件。全村连续30年没有发生儿童传染病,新生儿预防接种率100%。”乡村医生王才器说。

2014年,该县投入3.18亿元,建成铭选医院综合大楼及一批乡镇卫生院综合楼,累计新增病床位2000张以上;完成275所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和16所空白村卫生所的建设,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9.99%以上。

坐落于安溪蓬莱镇的安溪第十五小学。

财政铺路,城乡环境更宜居

从今年开始,安溪县24739名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标准,每人每月增加100元。

在安溪县社会福利中心,91岁的五保老人谢桂英说:“我们住在这里很幸福。政府不仅免费供养,定期为我们检查身体,每月还给零花钱。”

谢桂英的幸福晚年,得益于安溪县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持续投入。

2011年以来,该县累计落实扶贫帮扶资金2.88亿元,减贫3.96万人;建成保障性住房3148套、福利院12家;基本实现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

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不仅体现在社会保障等软件指标上,也离不开城市环境、生活环境的打造。

72岁的刘石宏大爷,尽管儿女们在上海买了房,但还是喜欢和老伴住在安溪。之所以不想离开,刘大爷的理由很多:有老朋友,有好山水,有好环境。在刘大爷的眼里,这几年,安溪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城市更宜居。他对记者说:“生活在这样的绿色小城市里,比较悠闲,幸福指数很高。”

“走出家门,就是龙津公园,我和老伴每天在这里早上晨练、晚上散步,真是惬意。”夏日傍晚,正在公园散步的张来年大爷对记者说。如今,每天像张大爷这样来龙津公园亲近自然、放飞心情的市民有好几千人。

记者来到位于县城的大龙湖畔,但见3.2公里长彩色沥青自行车慢线道在绿化带中蜿蜒穿过。散步的中年人、打太极的老者、骑自行车的小伙子、扶老携幼的小两口……忙碌一天的人们,在茶都公园至东二环西溪大桥处城市慢线系统,恣意享受着休闲慢生活。

近年来,安溪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引入了“慢生活”的概念。据县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局长刘艺锋介绍,围绕“慢生活”理念,安溪县投入1.5亿元,完成建安大道两侧景观立面改造和县城夜景工程改造;先后投入10多亿元,建设龙凤山、金钱山等一批公园,林地绿化率达90.1%;投入3亿多元,建设大龙湖诗词长廊、茶都木栈道、湾美景观长廊、茶文化长廊、自行车道、步行道。

按“疏朗大气、功能完善、青山绿水、路网通达、宜业宜居”的理念,安溪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城区面积已达26平方公里;新增城市慢道18公里、绿地128.9万平方米、休闲广场11.2万平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66.5%,安溪也因而荣膺中国2014“最美丽县”、“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城乡一体,协调并进。安溪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对15个村庄实施“千村整治”,投入4亿多元整治“点线面”环境,宜居环境项目完成投资52.81亿元。

“文化小康工程”的实施,让安溪农民精神面貌变了样。每当夜幕降临,在湖头镇的美溪公园、俊民体育文化广场上,人潮涌动。

2008年以来,安溪县正式启动“文化小康工程”,县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宣传栏等建设。目前,该工程基本完成,所有乡镇都有文体活动中心,全部建制村拥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宣传栏。

安溪湖头三安幸福小镇。

政府引导,发展转型路更顺

安溪人口110多万,发展是头等的民生工程。

茶是安溪人的“命根子”、“钱袋子”。为了破解安溪茶产业提升的“人才瓶颈”,该县创办福建农林大安溪茶学院,工程总投资约7亿元,认捐资金超6亿元。

创办茶学院,为持续培养茶业技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而一家家在政府财政扶持下雨后春笋般冒出的专业合作社,则成为安溪茶业、农业转型的引擎。

“今年3月,安溪县祥华乡新寨村仙踏石茶叶专业合作社,应欧盟企业要求送检的铁观音茶叶样品检测全部达标。”安溪县农茶局经管站站长周金芳说。

仙踏石茶业董事长詹伟清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合作社的运作,确保了茶叶的质量标准。

成立合作社,不仅在茶行业。长坑乡山格村淮山种植户陈两旺自家的3亩淮山,加入了该村的淮山合作社,把经营权交给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统一种植和管理,去年收入达6万元。

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局长蔡建明说,2011年底,安溪出台《茶园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暂行办法》,鼓励茶园流转。这个《办法》的实施,激活了茶产业的创造力。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转形式,使土地向种植大户、种植能手集中。

安溪还通过财政买单,启动规模庞大的农民培训工程。数万涉茶人员接受系统化、专业化培训。

为鼓励安溪茶农、茶商拓展网上市场,政府不遗余力地引导、推动。2010年,安溪县与商务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联手搭建茶多网;2012年,安溪成立茶多网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2013年,安溪县成立电子商务协会;2014起,出台《安溪县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每年财政安排3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每年每人补贴2000元支持200人次上淘宝大学,电商企业还可享受到包括财税、绿色通道、金融等方面的优惠和服务。一批又一批新型农民坐在家里,凭借电脑,就可以做天下的生意。

近年来,安溪县由政府主导,掀起一波波颇具影响的铁观音品牌宣传潮。从组建茶艺队,到打造茶博馆;从到全国各地举办“茶王赛”,到申报铁观音地理认证商标和铁观音美丽中国行;从举办全国“铁观音杯”征歌大奖赛,到筹拍《婀娜公主》、《铁观音传奇》等电视剧、MV和微电影……

“自从国家取消农业税后,安溪县财政收入中茶产业链的税收占比不到二十分之一。”安溪县县长高向荣坦言,每年茶叶所缴纳的税收,还不及政府在茶叶方面的再投入和茶事宣传活动费用的一半,“但茶业是安溪老百姓的‘命根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带头把品牌打响,政府花钱提升铁观音知名度,茶农致富就更有根基”。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