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眼中的清末泉州 ●追踪
清末泉州 像爱丁堡一样有文化底蕴
黎大副教授王强翻译游记后认为,作品详细记录了泉州习俗细节,即便是《马可·波罗游记》里也罕有记载
停泊在港口的帆船
清末民初的泉州长啥样?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百年前的英国女传教士安妮所写的游记里,找到答案。
5月13日,早报A05版《安妮眼中的清末泉州》一文,报道了一本名为《THE CITY OF SPRINGS》书,这本书出版于1902年的爱丁堡(爱丁堡是英国著名的文化古城、苏格兰首府,位于苏格兰中部低地的福斯湾的南岸。),是一位名为安妮·邓肯的女传教士,游览泉州后,回国写下的游记。书中大量珍贵的照片和记载,带我们体验清末的“泉州味”。
连日来,这本书和书中的记载吸引了很多人,其中包括黎明大学外语外贸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王强。王强是一位对闽南文化和泉州古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他已经连续几天对此书展开翻译。今起,早报将随着王强的翻译,从安妮的视角,感受清末“泉州味”。
□早报记者 张素萍
游记里的女孩
初相识
最显眼的还是 两座雄伟的宝塔
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1899年,英国伦敦女孩安妮·邓肯怀着向往的心情,来到泉州传教。游记就是从安妮乘轿子从安海走陆路进泉州城那天讲起的。
100多年前,安妮乘坐轿子来到泉州:“我被两个轿夫抬着沿着一条从北京通往广州的官道前行。轿夫不时移动轿子上的两根长竹子末端的十字杆,以便减轻加在背上和肩膀上的压力。
官道上与轿夫并行的,还有川流不息的挑夫。重物吊在扁担两头,商品种类琳琅满目,一箱箱的陶罐、一捆捆的本地烟叶、一袋袋的大米……所有这些不是用马车或火车运送,而是用人力,挑夫用一根扁担挑起两头的货物缓慢前行。
终于,我远远地看到了泉州,一座有城垛的高墙,其实最显眼的还是那两座雄伟宝塔的塔顶。”
佛教寺庙
泉州河运很繁忙
南门附近最热闹
安妮对泉州的河道和城区街道有一番描述:
“我们通过一座由长条花岗岩建造的又长又高的桥(顺济古桥),跨过泉州河,停在与桥连为一体的坚固的码头上。码头石围栏上间隔地雕刻着奇形怪状的狮子头,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泉州河看起来相当繁忙,许多小帆船,或装载着石灰,或运载着木材,或手工艺品等货物行驶在河道上,当然还有大型船只——从海岸来的渔船以及路过的客船。
过了桥穿过关卡,我们进入狭窄的、繁忙的南门外大街,穿过泉州城门(通常在晚9时之前关闭)。它巨大的岩石构件和沉重的大门使人想起古老的城堡主塔。泉州有高大的城墙,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由城门穿于城市中的东、西、南、北四条街,向城市中心汇集,形成一个有特色的十字架。而城市最热闹拥挤的地段就在南门附近。”
游记里的女童
再相会
建筑:清真寺开元寺
富丽堂皇引人注目
泉州城还有一些优秀建筑的遗迹,如清真寺。安妮在游记中,用大量段落描述清真寺——
“它的屋顶已经不在了,只有支撑这座建筑的柱子依旧。花岗岩石壁上的阿拉伯铭文清晰可辨;从这些建筑材料,可以想象这座清真寺的建筑在那个时代,必定是一座富丽堂皇的杰出建筑物。现在,节日里聚集在清真寺遗址旁租房里做礼拜的穆斯林教徒不到10人。只能背诵《古兰经》的某些段落,却没有能力向我们进行释经。”
至于开元寺,游记中的记载不多。她写道:“泉州城另一引人注目的建筑物,就是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和各级官员的府衙……院子仍然完好无损。寺院通常是大门口建得富丽堂皇……府文庙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之下,显得高贵了许多。”
教堂里敲锣的人
港口:安海是泉州交通枢纽
和经济中心
游记中有五处提到安海,并配发多张港口帆船林立的相片。
第一次提及安海,是从交通时间角度: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泉州这座伟大的城市位于厦门东北方向五六十英里(一百多公里距离)的地方,但要到达泉州一般要花上两天的时间。第一天乘坐帆船到安海,剩下的20英里陆路,要花掉6-7个小时。
安妮对泉州的港口和海上航运很感慨,她感慨安海在泉州是交通枢纽、经济中心,因此,传教士从安海开始设教堂,随后才扩张到南门外、石狮、永宁、祥芝等地。“Chio-sai、Siong-see、Eng-leng……”安妮特地在书中配了一张手绘地图,用威妥玛拼音,以这种西方传教士特有的拼写方法,标注传教成功的地名,还画上十字架。
虽然,当时泉州已禁海数百年,但从游记配对图片,依然可以看出泉州海上力量很强大。
深相知
人:泉州本地妇女
大门不出小门不迈
随后,安妮在泉州住了下来。她入住泉州著名华侨陈光纯在北门的洋房。
时间一久,安妮与泉州的本地妇女渐渐熟悉,她发现本地妇女与陈光纯的夫人一样,深受东方礼教影响,大门不出小门不迈,与农村下田干活的妇女有明显的区别。
安妮觉得这样很不人道,认为要通过传教来解放妇女。然而,她同时认为很难改变他们的信仰和生活习惯。游记中这样写道:“教徒们入教只是为了混口饭吃,从泉州人很爱烧金银纸钱,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祖宗崇拜的信仰和生活习惯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当时教会在南街和西街发展教徒。工作中,安妮走街串巷,发现这两条街道很狭窄,两边都是一层的楼房,还不到西方国家人行道的宽度。夏天的时候,人们用编织的竹席搭成凉棚,用竹架支起来,连成一片来遮阳。“人来喽,人来喽!”安妮还模仿轿夫抬轿穿过狭窄街道和人群时的口头禅,以此来反映街道的拥挤。
文化:非常有底蕴
万人进城科考
游记中,安妮多次提到府文庙和儒生。
比如,序言里,安妮说泉州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城市,很注重科举教育,像爱丁堡一样,是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儒生在乡试后,到泉州进行第二次府试,再到北京进行第三次的京试,才能在朝廷谋上一官半职,成为一个有地位、有名望的人。府文庙的明伦堂,挂着皇帝御赐予杰出的泉州人的匾额,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在后面的章节中,安妮写道:泉州每年都有科考,但更高级别的考试,每两三年只举办一次。此时,远近的考生便涌进城里,差不多能有万人。
泉州人的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商是属于地位最低等的人群,所以商人所累积的财富,大多用在子女的读书和购置田地上,这一点和欧洲一样。
专家看法
记录泉州习俗细节
游记作品中所罕见
《THE CITY OF SPRINGS》一书多达100多页,图文并茂。王强认为,书名译为泉水之城或者泉州更为贴切。
通读全书过后,王强表示,书最大的价值在于从细节处描写了很多泉州的生活习俗,尤其是妇女儿童这一群体的生活,而这些即便是在《马可·波罗游记》里,也没有记载。
“而最令人好奇的是书中地名的读音,即威妥玛式拼音法,是清朝的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以罗马字母为汉字注音创立的,在大陆推广汉语拼音前被广泛用于人名、地名注音。”王强说。
全书三分之一内容
描绘泉州社会百态
王强介绍,这本书截稿时间约为1900年,出版时间为1902年。书的第一章主要讲西方人对中国古老文化的崇敬,同时也提出西方崛起,东方没落,带有很强的西方自身优越感;第二章才真正提到泉州,主要介绍泉州的历史渊源。
其中,书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描绘了百余年前的泉州社会生活百态,并以游记的形式介绍街道建筑、民俗及教育等。其余部分,则介绍了教会在泉州传教的情况,“很可能是作者在向教会述职”。
如今,随着翻译的逐渐深入,王强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他透露,今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在西班牙召开丝路国际会议,这本书对他的发言将有重大帮助,“可以从外国人的角度和方式,更好地向他们介绍泉州的文化”。
(本版图片均为翻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