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泉州中山路积水,市民在街上划船
东南网5月24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林永清)一下大雨城市道路就积水,看来并不是“现代病”,在100多年前的泉州,甚至可能更严重。
在安妮的游记第五章,有非常详细的记录:“街道跟河床一样,都是水,在通往北街的十字路口石头阶梯,我们看到‘瀑布’般的流水……一下这样的雨,房子都被淹了,特大雨的时候,街道都走不了,只能坐船或游泳……”
泉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长骆沙舟,提供的一张上世纪50年代的老照片,也展示了类似场景,可见当时的中山路有市民在划船。
其实,百年前的泉州,除了有排水沟外,还有泄洪渠,排水系统完善,但为何一下雨就内涝?这里先卖个关子,在后面你会得到答案。
□《THE CITY OF SPRINGS》第五章译文
房子和庙宇(上)
城墙环绕下的城市被四个城门:北门、南门、东门和西门贯穿成四个部分。四条主要大街:北街、南街、东街和西街从各个城门延伸开来。四条大街向城市中心汇集,形成一个十字交会路口。从交会路口出发,分别沿着四条大街,没几分钟步行路程,可以看到巨大的拱门般建筑。这些是鼓楼,跟城门和大街一样,被称作北鼓楼、南鼓楼、东鼓楼和西鼓楼。四个鼓楼包围的区域是城市中心。
泉州城内有排水沟。在不平整的街道花岗石板下,有排泄积水的沟渠,这些沟渠几乎没有维护过。在中国,雨下得很大又持续很久,一场雨就可以发现这些沟渠起不到什么作用。
在交会路口边的北街一到下雨,就常被淹。学校女孩子经常得涉水通过这个区域去南街教堂。有时根本没法通行,只好在学校的礼堂举行礼拜。有个医生需要经过北街去工作的医院,经常因这洪涝造成不便。他意识到只要改变下沟渠走向,积水就可以很快消逝,并愿意支付所有的工程费用,来帮助整个社区,但是他的好意被坚定地拒绝了。因为改变沟渠的走向,需要更改一部分路面石,这样风水也会受影响,整个社区甘愿忍受这种不方便,也不愿承受聚落的风水被破坏的风险。
记得一次我们刚走进南街礼拜堂的周末晚聚会,雨才刚刚下。雨越下越大,雨声把聚会演讲者的声音都淹没了。聚会结束的时候,我们被告知路被淹了,我们只能等待竹轿,这个时候不容易叫到。一番等待后,竹轿被叫来送我们回去,我们坐在轿子里,视野好又遮雨。街道跟河床一样,都是水,在通往北街的十字路口石头阶梯,我们看到“瀑布”般的流水。轿夫们把短裤脚卷得很高,头戴着雨帽(棕竹帽),慢慢涉水而过,小心翼翼怕滑倒,终于把我们安全送到家。一下这样的雨,房子都被淹了,特大雨的时候,街道都走不了,只能坐船或游泳。一个永春来的传教士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在城里坐着船。稻田都淹满水,路标都不清楚,他根本不知道从哪个城门入城。
这个城市还有个复杂的泄洪渠系统,但没起到什么作用。这个系统从城墙外的河流开始,在城内蜿蜒穿过,穿过城墙流入河道。街道下的小排水沟设计成排水沟泄洪渠;这条沟渠一天两次在涨潮的时候流入海水,退潮时都排入海中。泄洪渠或多或少被堵住,雨水无法排出,如果一个官员想多征税,他可以以清理沟渠为由来征税,但一般没有去执行。
上世纪80年代,八卦沟淤泥堆积严重
□翻译志愿者
Francis,比较低调的泉州本地青年,不想透露中文名,也不想上图。他说,因为自己英文不错,平时都有看英文小说,也是泉州历史的一大粉丝,在海都报看到征集志愿者后,马上就通过“花巷”微信公众号报了名。“我觉得这本游记很有意思,也很给力,尤其是百年前老外看泉州的角度更是不一样。”他说,比较遗憾的是,他对于文中个别的地名,实在不懂是哪里。
解读
4条大街贯穿城市 没人带领容易迷路
“描述得很真实,一点都没错。”泉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长骆沙舟说,安妮应该是亲身走遍泉州城,才能将当时泉州城的轮廓描述出来。
骆沙舟介绍,水路是当时主要的交通枢纽,所以南门一带商业最为繁华。当时南门通往钟楼的路不像如今是笔直的,在当时必须要拐很多个弯。
就如同安妮在游记中描述的,当时外地人很容易在泉州城里迷路。骆沙舟称,当时要通往城门的路都不是直的,而是被故意设计成弯曲的,“比如从新桥头街那个地方要到城门,过了护城河后还要拐很多弯才能到达城门。这样设计,一是考虑到风水因素,另一方面是为了防御。城门通往城区还有无数条小街巷子,所以当时外地人要是没人带领是很容易迷路的”。
清末八卦沟年久失修 导致排水系统瘫痪
安妮在文章中提到,百年前泉州城内就有排水沟和泄洪渠组成的排水系统,骆沙舟表示这就是八卦沟系,它是泉州老城区的排水系统,“自唐代以来泉州府的子城、罗城遗留的壕沟、池塘,经过宋元时期逐渐连接而成排水渠道,大小沟渠遍布市区,其有大动脉即八卦沟大壕”。
“八卦沟是横截面9平方米的露天壕沟,各支沟都有出水口,汇入外城壕,最终导入晋江出海,形成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骆沙舟介绍,八卦沟还利用环城的护城壕,像新门、水门、涂门都有水关,水关与护城壕相通,城内各区八卦沟的主沟、支沟泄出的水,因地势不同导引,经各城门的水关注入外城壕。护城壕通过接纳城内的排水,发挥水利工程作用。
“作为排水渠,其排水功能比现在的管道强多了!”骆沙舟解释,这些排水沟渠虽然排水能力强,但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时间久了会积满淤泥,严重影响排水功能。而安妮来泉州时正处于清末,她看到的沟渠没法起到作用,正是因为处于长久失修的状态,“所以要定期进行清淤,每个朝代只要是办实事的官员,都会主持进行清淤”。
上世纪80年代末,泉州市政府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淤。泉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后,泉州市还对八卦沟进行过三四次大规模清淤。目前,已建立机制,日常针对巡查发现的淤积内沟河,定期清理;每5年就对中心市区内沟河进行一次大规模清淤。
关于安妮对内涝的描写,骆沙舟认为,泉州城厢地势北高南低,南部城区经常被淹,但是北部地势高,被淹的情况比较难出现,所以安妮描述的北街一到下雨就常被淹,应该有误;北街往南街教堂是一路下坡,且道路是石头阶梯,安妮提到遇到下雨天,南街教堂的街道跟河床一样,以及看到像瀑布般的流水,则都是合理的。 |